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析“双减”下小学生数学作业优化措施策略

【作者】 刘荣丽

【机构】 湖北省阳新县富池镇中心小学 刘



【正文】  【摘 要】 数学作业属于课堂教学的延续,贯穿着教与学的全过程。本文围绕“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中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展开讨论,分析教师在传统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寻作业优化和提质增效的路径。
  【关键词】 双减下;数学作业;优化策略;探究思考

  “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作业布置做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在深研政策的基础上,更新教育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进而促使小学生在轻松减负的环境中提升学习效率以及身心健康水平。
  一、“控量”是基础
  减负是“双减”政策实施的最终目的,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减轻学生的精神压迫感和生理疲劳感,是减负工作落实的衡量标准之一。数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学科,数学作业是构成小学生作业的主要来源之一。“双减”政策下,如何有效地控制数学作业量,在复习巩固课堂成果,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不增加学生负担是当前数学教师重点关注、解决的问题。
  1.教师预做,优化作业总量。机械训练的“题海战术”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影响了作业的效力。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坚持“优化+适量”原则,在作业设计中,教师精心筛选题目、题型,杜绝出现“从第XX页第几题至第XX页第几题”这种粗放型的作业布置方法。通过教师模拟班级中等学习水平学生做作业的实际情况预做学生作业,预估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直观、精准地以时长把控总量,精心筛选题型达到作业优化。
  2. 家校共育,控制作业时长。小学生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即使教师提前做题,预估作业用时,学生完成作业的实际时间还是有差别。为此,除了提前预估作业量外,教师还需要与家长协同,反馈学生当日完成作业的实际用时。每个家庭是一所独立的“小学校”,家长监督和反馈学生的日常情况,及时肯定、鼓励和夸奖孩子的进步,并将数据反馈给教师,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评判,及时优化作业量和作业难度。
  二、提质增效是目的
  笔者认为,优质的作业“量”不必多,但类型要多样,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获得成就感的机会,面对同样的问题,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经历不一样的思考过程,展示不一样的结果。所以,在“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如何做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严选精挑,减量常规作业。 
  传统常规作业是以呈现结果为目标的封闭式单一性作业,它是课堂学习成果的巩固与内化,也是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此类作业侧重通过强化训练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没有重视内容的设计,作业配置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留这种类型的作业,有其价值所在,不能片面“一刀切”,而是要通过优化减“量”,实现提“质”。首先,选“好题”,分析一道题所包含的知识点和容量。做题训练的路径不只是让学生“解”题,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辨析“好题”的过程中,辨析构成题的知识点,分析题的层次,筛选出一些题型不同、知识点不重复的练习题,减掉机械、同质、重复的作业,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这样,学生通过参与辨析好题减少了作业量,同样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这种亲自参与题的辨析过程取得的效果远甚于单纯做练习。其次,比题型“结构”,比较、分析题目的相似性。每学完一个新的知识点,教材和练习册通常会安排大量同质的解题练习,这时,教师要扮演好课堂组织者的角色,在学生基本知识点的训练目标达成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作业题量我来定”的活动中,精挑严选,找出其中结构相同的题目,通过集体讨论后,选择性地保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题目,将题量减下来,不仅提升了学生解题、析题的能力,还提升了参与决定作业量设计的成就。
  2.融入生活,布置实践性作业。
  数学源自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坚持激发兴趣的同时,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最终目的。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才会感受和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价值,懂得学好数学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例如,在布置“测量”的课后作业时,教师巩固基础的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精确测量家里常用物体的长度并用正确的单位记录下来。学生在亲自测量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了长度的概念、单位,从宏观认知过渡到直观、形象、具体的认知,进而在解决类似问题时能做出清晰、正确的判断。在优化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应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经验,形成知识的自我储备,并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形成“生活—数学—生活”模式的学习闭环,不断强化其数学综合技能,帮助学生在不断学习成长中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3.善于引导,布置探究性作业。
  在“双减”政策指导下,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发展需求,灵活设计一些探究性小课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此类探究小课题的构思和设计,应给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的空间,通过学生收集到的信息,综合处理已知信息,最终得出思政教育结论。通过探究性作业,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给学生,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开展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鼓励儿童大胆想象,敢于动手实践,点燃学生内心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学习完“角”这个知识点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量角器量出正三角形、正四边形及正五边形的各内角,并计算内角和,引导学生探究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通过类似探究性训练,拓宽了探究性学习的范畴,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完成探索性作业的过程中逐渐提升细心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及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具体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4.因材施教,布置分层作业。
  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情将作业有梯度、有弹性、科学地分层。具体地,纵向分层设计,主要以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为划分依据,由易到难设计阶梯性作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同阶段不同层次思维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横向分层设计,主要侧重以学生的认知为划分依据,具体区分小组作业和独立作业,根据语言和表象区分为文字作业与画图作业。布置分层作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作业的层次、类型都应该与学情相符,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同时教师要全程参与到学生可选性作业的策略指导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设计时应合理分层,讲究梯度,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因此,对于基础性作业和提升拓展性作业,教师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基础性作业,
  在完成基础性作业的前提下,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是否做提升拓展性作业。教师不过度人为拔高,让学生在原有的数学基础上有“质”的进步,在循序渐进的良性环境中进步与成长。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解题成功的喜悦和获得新知的成就感。
  总之,在“双减”政策如火如荼推进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从作业的内容、形式以及数量上把控、优化作业设计,为落实“双减”政策助力。
  参考文献:
  [1]包碧宏.“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2(12):38-41.
  [2]李晓霞.“双减”落地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作业布置的研究新视角[J].新课程导学,2022(1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