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科学教学中的小故事

【作者】 王 芳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第四小学



【正文】  我从事教学工作已经有二十四年了,前十三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直到?2011年,由于身体原因我从班主任的工作岗位上调换到科学教师工作岗位,岗位的调整,让我对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感觉严重不足,对科学这一学科太不了解了,于是我从研究科学课程标准入手,钻研科学学科的业务。每堂科学课我都如履薄冰,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还记得我刚刚担任三年级科学课的教学时的情景: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自我感觉每个教学环节都很完美,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也想得很周到。但真的到了课堂上,那40多个小脑瓜真的不简单,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形形色色的课堂“问题”,课堂常常变得状况突发。教学智慧成了锻炼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这种临时应变,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将学生既能引导好,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这样的教育机智变成课堂教学的宝贵财富,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地方。我今天说的教学故事,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我在讲《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课时,课前准备了几个差不多一样大的马铃薯和一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浓盐水。上课时,我信心满满开始了情境创设:同学们,老师这有一个马铃薯,如果把它放到水里,猜猜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同学们说是沉。我把马铃薯放入清水中,果然是沉的。随后从清水中拿出马铃薯来、擦干水,边擦边说:“老师能让马铃薯变身成超人,从水底浮起来你们说能不能?”当时我心里想:孩子们看到浮起来的马铃薯这一现象肯定惊讶的不行,特别想知道我的魔法是怎么做到的。可当我在盐水杯里放入马铃薯时,尴尬的一幕出现了:马铃薯没反应!哎呀这下炸锅了,失败的实验引发学生们的议论:“咦!怎么没变呀,还是沉的,魔法失灵了吗?”我马上出汗了,赶紧把马铃薯从水中捞出来,快速思考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哎呀,仔细一瞧和我上课之前做实验用不是一个,我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当然地想所有马铃薯都能浮,结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我的脑子在飞速地旋转,有了,我马上说:一定是马铃薯没有学好本领,不好好配合,赶紧找来学本领扎实的吧。于是我换上了之前用的马铃薯。这一次终于成功了!这个小插曲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研究的兴趣。我及时引导:马铃薯真的变成超人了吗?为什么在两个杯子里,马铃薯会有的沉有的浮呢?
  我把两个马铃薯发给同学们轮流观察。有的学生说:一个水分多,重,所以下沉;一个水分少,轻,能浮起来。有的学生说:我们学过这两个马铃薯大小一样,重量不一样。大家争论不休,我又接着引导:那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实验,将同一个不新鲜的马铃薯分别放到两个杯子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呀,还是一个沉一个浮。学生们又炸锅了,“哎呀,这是怎么回事呀?能不能是水的问题呀?”大家七嘴八舌。我顺势引导:“同学们认为两杯水不一样呗?怎么判断两杯水不同呢?能用嘴尝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又开始对判断两杯水的不同想起了办法,经过一一争辩后,最后决定用蒸发的方法最科学合理。因为蒸发实验我们已经学过,为了节省时间,我采取了教师演示的方法做蒸发实验。经过蒸发实验,同学们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真的是两杯水不一样,一杯是清水,一杯是浓盐水。
  这个情节让我感触颇深,要做一个合格的科学教师可真不容易,课下的科学老师们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去备课、去钻研、去实验,所以科学课堂上才能精彩纷呈。我为我的想当然而后怕,也为自己的不严谨而脸红。不过还好,我的临场应变能力也很强,就这样反而把学生深深的吸引了,我觉得这次事件能及时化解,得益于我平时多看书,多学习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课堂上遇到问题也不要惊慌,把平时所学运用上,如果能处理好突发状况,就是一个非常棒的教育契机,如果处理不好,以后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将一落千丈,对自己的教育生涯也会有非常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