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减负路上教师该怎样保持尊严
【作者】 乔 勇
【机构】 湖北房县实验中学
【正文】 教育要减负、创新,教师更要尊严。中国自古就有“天地君亲师”之说,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风尚。学校应是一片神圣的净土,尊重教师,是对知识的尊重,对学问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学校也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因而,学校也是一个“尚贤”的地方,谁有知识,谁就在某一范围内拥有发言权,他就应该受到尊重,拥有尊严。
然而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对以往的伦理道德、学校教育等进行了“颠覆”,似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了一场革命,如果再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中国的下一代将何去何从?
教师的生存现状,确实是现实存在的荒谬。但是,是不是到了教育者必须出卖自己的良心才能工作,非违背自己的良知无法生存的地步呢?
教育专家茅卫东《重寻教师的尊严》说出了教师的这种尴尬“很多时候,我们的‘卖身’(包括出卖自己的灵魂),的确是为了‘求荣’,而不是迫于生计。只是在这个物质化时代,很多人以为,生命价值就在于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料,舍此无他。所以,良知与良心,都成为了可以出售的物品。”
那么,究竟何为教师的尊严?作为教师,如何在人心浮躁、道德缺失、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期间,找回自己的尊严,拥有尊严呢?
有不少老师认为教师的尊严就是教师的威信,有威信就有尊严。其实,教师的尊严和教师的威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威信”指“威望和信誉”,那教师的威信,很显然指的是教师的威望和信誉。也即教师的名誉、声望和信誉。而“尊严”只有两个义项,作形容词“尊贵、庄严”,指的是“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教师的尊严,即指的是教师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显然,做一个有尊严的老师,就是要让自己的身份或地位“可敬”。
那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清贫依旧的教师有尊严吗?教师该怎样拥有自己的尊严呢?苏东坡有一典故“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就戏剧性地道出了自己凭出众的才华赢得了尊敬的故事,这个典故,对我们教师也颇具启发。
教师要有尊严,应从以下三方面提升自己:坚守理想、储备知识、参与活动。
首先,教师要有职业理想(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同时,必须挑战自己的职业倦怠,坚守职业理想。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中应该具备的首要素质。它作为一种动机因素。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切行为的发动因素。教师的理想是可贵的,然而,教育生涯是清贫而艰涩的,初为人师的兴奋感很快会被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所掩盖,从而我们会发现教育教学实际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甚至产生失落感,久之便会有职业倦怠,这种职业倦怠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职业倦怠是目前教师普遍的“职业症状”,究其原因,因素颇多。例如,教师这一职业面临过重的社会期望、多角色之间的冲突、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等;日益复杂的学生管教问题和学校中人际关系与教师支持系统的缺乏;还有教师自身的人格因素等等。
因此,只有战胜职业倦怠,才能坚持职业理想,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尽金”。在真正能为人师表的教师中,我们对自身就有着很高的社会价值与责任感,能够在较为清贫的状态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
诗人流沙河以诗的形式对理想作了经典的诠释,也可以说诠释了教师的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光明“。可见,理想,让人产生无与伦比的激情、力量。沉醉其中,“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理想让我们活力四射、朝气蓬勃,理想让我们潜心教学、奋不顾身,理想让我们全神贯注、锐不可挡,把爱的阳光洒满学生心田。
如此充满阳光、充满活力、充满激情,乐以忘忧的教师,怎不令人肃然起敬?一个清贫但依然坚持“一支粉笔写春秋,三尺讲台献青春”的教师,俨然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怎不令人高山仰止?
其次,教师应该具备让学生、家长、社会认可的各种知识结构:一是精深的本体性知识,即特定的学科知识,这也是学术性知识。作为教师,应该系统掌握并熟练运用本科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应技能,熟悉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其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熟悉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这些知识,促进我们在教学中实现学科知识的人文价值,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发现、探索和创造的欲望。
二是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即临床性知识,也就是我们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有通过情境学习间接获得上的他人经验的借鉴。这种知识得益于教师的勤奋、敬业、自我教学反思等,它是一种隐性知识,隐藏于教师头脑,并往往表现为一种提升了之后的直觉和自动化过程,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机智和调控、驾驶课堂的能力。
三是娴熟的条件性知识,即我们当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及其应用条件的知识,帮助我们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研究。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的确,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试想,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时,时而侃侃而谈,旁征博引;时而激情四溢、惊涛拍岸;时而小桥流水,嘤嘤成韵。课堂便是一座七色的桥。沟通师生,精彩无限。学生上课、学习是一种惬意的探索,一种知识春风的沐浴。如此才华横溢、玉树临风的老师怎不令人苏、肃然起敬?怎不令人高山仰上?
最后,教师要在职业活动中,展现人格魅力,体现教师的尊严。
教师的职业活动就是教育教学,又要搞科学研究,这是现代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不仅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发展科学文化知识,创造出新的、前所未有的精神财富。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能成为一个可开发的课程资源,持之以恒、坚持学习,达到先师孔子的境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生活是属于具有奉献精神的老师的,连近代大学者梁启超也认为这样的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积极参与,卓有成效,主体人格必然获得了一种超逸的风神,学生必然会象程氏(《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一)学生所感受一样:“胸怀洞然,彻视无间,测其蕴,则浩乎若沧溟之无际;极其德,美言盖不足以形容”。诚如是,教师尊严必当如红旗,迎风猎猎。
然而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对以往的伦理道德、学校教育等进行了“颠覆”,似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了一场革命,如果再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中国的下一代将何去何从?
教师的生存现状,确实是现实存在的荒谬。但是,是不是到了教育者必须出卖自己的良心才能工作,非违背自己的良知无法生存的地步呢?
教育专家茅卫东《重寻教师的尊严》说出了教师的这种尴尬“很多时候,我们的‘卖身’(包括出卖自己的灵魂),的确是为了‘求荣’,而不是迫于生计。只是在这个物质化时代,很多人以为,生命价值就在于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料,舍此无他。所以,良知与良心,都成为了可以出售的物品。”
那么,究竟何为教师的尊严?作为教师,如何在人心浮躁、道德缺失、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期间,找回自己的尊严,拥有尊严呢?
有不少老师认为教师的尊严就是教师的威信,有威信就有尊严。其实,教师的尊严和教师的威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威信”指“威望和信誉”,那教师的威信,很显然指的是教师的威望和信誉。也即教师的名誉、声望和信誉。而“尊严”只有两个义项,作形容词“尊贵、庄严”,指的是“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教师的尊严,即指的是教师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显然,做一个有尊严的老师,就是要让自己的身份或地位“可敬”。
那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清贫依旧的教师有尊严吗?教师该怎样拥有自己的尊严呢?苏东坡有一典故“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就戏剧性地道出了自己凭出众的才华赢得了尊敬的故事,这个典故,对我们教师也颇具启发。
教师要有尊严,应从以下三方面提升自己:坚守理想、储备知识、参与活动。
首先,教师要有职业理想(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同时,必须挑战自己的职业倦怠,坚守职业理想。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中应该具备的首要素质。它作为一种动机因素。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切行为的发动因素。教师的理想是可贵的,然而,教育生涯是清贫而艰涩的,初为人师的兴奋感很快会被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所掩盖,从而我们会发现教育教学实际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甚至产生失落感,久之便会有职业倦怠,这种职业倦怠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职业倦怠是目前教师普遍的“职业症状”,究其原因,因素颇多。例如,教师这一职业面临过重的社会期望、多角色之间的冲突、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等;日益复杂的学生管教问题和学校中人际关系与教师支持系统的缺乏;还有教师自身的人格因素等等。
因此,只有战胜职业倦怠,才能坚持职业理想,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尽金”。在真正能为人师表的教师中,我们对自身就有着很高的社会价值与责任感,能够在较为清贫的状态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
诗人流沙河以诗的形式对理想作了经典的诠释,也可以说诠释了教师的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光明“。可见,理想,让人产生无与伦比的激情、力量。沉醉其中,“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理想让我们活力四射、朝气蓬勃,理想让我们潜心教学、奋不顾身,理想让我们全神贯注、锐不可挡,把爱的阳光洒满学生心田。
如此充满阳光、充满活力、充满激情,乐以忘忧的教师,怎不令人肃然起敬?一个清贫但依然坚持“一支粉笔写春秋,三尺讲台献青春”的教师,俨然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怎不令人高山仰止?
其次,教师应该具备让学生、家长、社会认可的各种知识结构:一是精深的本体性知识,即特定的学科知识,这也是学术性知识。作为教师,应该系统掌握并熟练运用本科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应技能,熟悉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其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熟悉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这些知识,促进我们在教学中实现学科知识的人文价值,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发现、探索和创造的欲望。
二是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即临床性知识,也就是我们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有通过情境学习间接获得上的他人经验的借鉴。这种知识得益于教师的勤奋、敬业、自我教学反思等,它是一种隐性知识,隐藏于教师头脑,并往往表现为一种提升了之后的直觉和自动化过程,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机智和调控、驾驶课堂的能力。
三是娴熟的条件性知识,即我们当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及其应用条件的知识,帮助我们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研究。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的确,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试想,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时,时而侃侃而谈,旁征博引;时而激情四溢、惊涛拍岸;时而小桥流水,嘤嘤成韵。课堂便是一座七色的桥。沟通师生,精彩无限。学生上课、学习是一种惬意的探索,一种知识春风的沐浴。如此才华横溢、玉树临风的老师怎不令人苏、肃然起敬?怎不令人高山仰上?
最后,教师要在职业活动中,展现人格魅力,体现教师的尊严。
教师的职业活动就是教育教学,又要搞科学研究,这是现代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不仅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发展科学文化知识,创造出新的、前所未有的精神财富。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能成为一个可开发的课程资源,持之以恒、坚持学习,达到先师孔子的境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生活是属于具有奉献精神的老师的,连近代大学者梁启超也认为这样的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积极参与,卓有成效,主体人格必然获得了一种超逸的风神,学生必然会象程氏(《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一)学生所感受一样:“胸怀洞然,彻视无间,测其蕴,则浩乎若沧溟之无际;极其德,美言盖不足以形容”。诚如是,教师尊严必当如红旗,迎风猎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