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信息技术新思路,翻转课堂在创新
【作者】 李优明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阿猛中学
【正文】 【摘 要】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只有拼来的成功,没有等来的辉煌。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开拓创新,洗心革面,切实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实施灵动课堂,智慧课堂,翻转课堂,力求注重“双减”,讲究提质增效,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艺术导入;少教多学;先学后教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改革更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改革,一定要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要在“启”、“趣”、“新”、“活”、“巧”上下功夫,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电子计算机操作技能,促使学生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实现交流、合作、探究、观察、实验、操作、归纳、类比、猜想、推理、验证、反思,增强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
一、巧妙导入,激情激趣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初中信息技术新课导入的翻转课堂理念要求,授课必须注重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因此,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新课导入,我们必须慎之又慎,力求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握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的导入艺术,促使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高效学习,智慧学习,超越学习。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的导入方法很多,有直接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趣味导入法;实践操作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竞赛导入法;谜语导入法等等,翻转课堂选择的关键在于择优录用,争奇斗艳,别具一格,别出心裁,新颖独到,一反常态,有效突出“活”、“实”。如我组织学习新纲要云南省实验教材七年级第九册第一单元走进信息世界的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数字化》时,就情绪激昂地激思启智道:“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新闻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请大家欣赏下列教材图片,视频看完后,我们要互相交流!”学生欣赏多媒体视频后,共同交流讨论这些教材上的图片后得到: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我们会看到形形色色的大量广告;走进教室,老师会传授给我们许许多多有关的知识;观看新闻联播,我们会享受每天发生的千奇百怪的突发新闻,包括唐山打人事件、俄乌冲突现状、小日本排放核废水影响、女警察救助老人反被污等等,这些说不完,道不尽的消息、情报、数据、信号等等都是信息。如此这般,亲切自然的直接导入,对于新同学来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会对信息技术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觉得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是那样的魅力无限,切实有用。
新课导入需要艺术,艺术的魅力在于我们长期的归纳总结,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各个学科,我们不仅要注重信息技术新课的导入,也要注重信息技术赋予其它学科的导入价值。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从新课导入开始,我们必须讲究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导,帮助学生陶醉其间,才能行之有效地构建高效课堂。
二、少教多学,精讲多练
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减负增效。初中信息技术的改革创新一定要注重让我们的学生提质增效。教师要实现讲在关键,讲在方法,明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寻求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每一节信息技术课都要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愉快而短暂,课堂心理空间丰富而广阔。时时都能“美美地想,快乐地做,节节都有小进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是教学艺术中的艺术。面对实践操作较多、理论性强的信息技术课,我们需要引领学生愉快地享受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
第斯多惠说:“愚蠢的教师是教给真理,聪明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所以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一定不能做“话霸”,要善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做的是时时的指导、引导、提升,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学生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少讲”;注重学生自己通过自主学习就能理解的信息技术知识“少讲”;注重超越学习新纲要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少讲”。
教贵引导。教师的“导”,要求时而是一个创设者,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学生的“学”,要求学得主动,学得深入,学得创新。
如我组织学习七年级第十册第一单元管理计算机中的第一课《认识计算机》时。我首先叫学生猜谜语:没有脑袋会思考,缤纷世界全知晓;万事一点便明了,少了电源就睡觉(计算机)。接着,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计算机有哪些组成部分,有些什么作用,有哪些样式,什么是硬件,什么是软件,什么是输出设备,什么是输入设备,合作讨论后师生共同得出:
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麦克风,打印机等。
计算机的作用有:办公,学习,聊天,查找资料,玩游戏,看电视,看电影等。
计算机的样式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
硬件包括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响,麦克风,u盘,打印机,照相机,扫描仪,摄像机等等。
软件指的是:如windows xp的电子计算机界面,是帮助我们使用电子计算机的一些窗口,主要设置在主机页面上,打开电脑,我们的一个个软件窗口就映入眼帘,真是方便快捷,豁然开朗,喜不胜收。
输入设备指的是:将信息输入电子计算机的设备。如鼠标、键盘、摄像头、话筒、数码相机等等。
输出设备指的是:将电子计算机处理好的数据显示或记录下来的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绘图仪等等。
如此这般,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子计算机知识放在互相探究的平台上学习,深受学生青睐,有利于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整合,既有学生的主动性,又有师生的和谐共赢;既有学生的实践操作,又有师生的理论总结,教学效果岂能不蒸蒸日上,喜出望外。
少教多学,方法至上。讲要讲在关键处,学要学在核心点。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起到画龙点睛,融会贯通,一通百通的重要作用。
三、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不学不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要有的放矢,学要目标明确。我们深刻认识到:初中信息技术授课时间少,任务重,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实施翻转课堂有利于我们的学生先预习,后讲解,教学效果更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教是成就高效课堂成功的前提。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课前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只有有了充分的课前教学准备,我们才能胜券在握、胜利在望。课堂是师生教学的主阵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
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巧在授法,重在练化,贵在养习。教什么,学什么,我们教师要胸有成竹,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立竿见影。所谓减负增效,就是要求我们多做有用功,少做无用功。在课前下功夫,在课上运筹帷幄。时刻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切切实实把我们的课堂教学放在心上,为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添砖加瓦,发光发热,提质增效。
尊重学生,以学定教。我们要敢于实施开放教学,相信学生,才能发展学生。让学生多一点自学的空间,让学生学会放松自己,勇于自我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深度学习,独立学习,探究学习。如我组织学习八年级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网络与信息交流的第4课《网络与生活》时,我特别相信自己的学生,对网络与生活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特别是课文中小明的所作所为都是我们平时了如指掌的事,对于小明的人生推理一定不会一头雾水,相信会轻而易举地得出结论。为此,我首先按照小组学习要求发放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讨论思考小明的网络生活,按照时间顺序找出小明的一日网络生活经历,再在课上共同得出结论。小明的一日网络生活是:
清晨:欣赏跆拳道,边看视频边做练习。
早餐后:浏览一下新闻消息,关注身边大事。
午餐前后:看一下自己正在读的书,注重知识积累。
晚餐后:同家人、朋友、同学休闲游戏、娱乐。
晚睡前:从网络上学习体能训练。
共同合作探究——预测小明的将来人生:
1、武林高手,因为他注重跆拳道练习。
2、关心新闻,人在家中坐,晓知天下事。
3、热爱学习、生活。
4、孝老爱亲,与同学和睦相处。
5、会生活、会学习。玩乐两不误嘛!
引导学生学习小明的网络生活:我们应该学习小明,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才能对得起自己的人生。人生之路可谓既长又短,我们需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归纳总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的网络会促进我们健康的人生,无利的网络会让我们一失足成千古恨。如何处理网络与生活的关系。网络既好又坏,我们需要辨别真伪,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认认真真领会教材中的《网络文明公约》,切实做到五要五不要。遵守公约,我们会受益无穷,违反公约,我们会痴迷不悟,无所事事,一事无成,害人害己。
翻转课堂,灵动智慧。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学生一定要按照教师的导学案,看书、自学、实践。教师要及时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实践中的错误,有效引领时,可以师生讨论,共同探究,也可以各抒己见。如此这般,才能学有所获,教有所得,实现师生课堂教学的共赢。
总之,教贵引导。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打造翻转课堂,我们的理念要清晰、方法要多样、设计要巧妙、实践要跟上。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大家团结协作,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切切实实引领学生善于实践操作,时刻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教学效率才能真正高起来。
参考文献:
[1]朱方明。初中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策略探究——关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应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0(23);
[2]林启第.翻转课堂,创新课堂——谈翻转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9(12);
[3]张林玲。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创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1。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艺术导入;少教多学;先学后教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改革更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改革,一定要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要在“启”、“趣”、“新”、“活”、“巧”上下功夫,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电子计算机操作技能,促使学生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实现交流、合作、探究、观察、实验、操作、归纳、类比、猜想、推理、验证、反思,增强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
一、巧妙导入,激情激趣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初中信息技术新课导入的翻转课堂理念要求,授课必须注重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因此,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新课导入,我们必须慎之又慎,力求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握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的导入艺术,促使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高效学习,智慧学习,超越学习。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的导入方法很多,有直接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趣味导入法;实践操作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竞赛导入法;谜语导入法等等,翻转课堂选择的关键在于择优录用,争奇斗艳,别具一格,别出心裁,新颖独到,一反常态,有效突出“活”、“实”。如我组织学习新纲要云南省实验教材七年级第九册第一单元走进信息世界的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数字化》时,就情绪激昂地激思启智道:“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新闻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请大家欣赏下列教材图片,视频看完后,我们要互相交流!”学生欣赏多媒体视频后,共同交流讨论这些教材上的图片后得到: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我们会看到形形色色的大量广告;走进教室,老师会传授给我们许许多多有关的知识;观看新闻联播,我们会享受每天发生的千奇百怪的突发新闻,包括唐山打人事件、俄乌冲突现状、小日本排放核废水影响、女警察救助老人反被污等等,这些说不完,道不尽的消息、情报、数据、信号等等都是信息。如此这般,亲切自然的直接导入,对于新同学来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会对信息技术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觉得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是那样的魅力无限,切实有用。
新课导入需要艺术,艺术的魅力在于我们长期的归纳总结,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各个学科,我们不仅要注重信息技术新课的导入,也要注重信息技术赋予其它学科的导入价值。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从新课导入开始,我们必须讲究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导,帮助学生陶醉其间,才能行之有效地构建高效课堂。
二、少教多学,精讲多练
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减负增效。初中信息技术的改革创新一定要注重让我们的学生提质增效。教师要实现讲在关键,讲在方法,明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寻求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每一节信息技术课都要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愉快而短暂,课堂心理空间丰富而广阔。时时都能“美美地想,快乐地做,节节都有小进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是教学艺术中的艺术。面对实践操作较多、理论性强的信息技术课,我们需要引领学生愉快地享受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
第斯多惠说:“愚蠢的教师是教给真理,聪明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所以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一定不能做“话霸”,要善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做的是时时的指导、引导、提升,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学生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少讲”;注重学生自己通过自主学习就能理解的信息技术知识“少讲”;注重超越学习新纲要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少讲”。
教贵引导。教师的“导”,要求时而是一个创设者,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学生的“学”,要求学得主动,学得深入,学得创新。
如我组织学习七年级第十册第一单元管理计算机中的第一课《认识计算机》时。我首先叫学生猜谜语:没有脑袋会思考,缤纷世界全知晓;万事一点便明了,少了电源就睡觉(计算机)。接着,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计算机有哪些组成部分,有些什么作用,有哪些样式,什么是硬件,什么是软件,什么是输出设备,什么是输入设备,合作讨论后师生共同得出:
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麦克风,打印机等。
计算机的作用有:办公,学习,聊天,查找资料,玩游戏,看电视,看电影等。
计算机的样式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
硬件包括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响,麦克风,u盘,打印机,照相机,扫描仪,摄像机等等。
软件指的是:如windows xp的电子计算机界面,是帮助我们使用电子计算机的一些窗口,主要设置在主机页面上,打开电脑,我们的一个个软件窗口就映入眼帘,真是方便快捷,豁然开朗,喜不胜收。
输入设备指的是:将信息输入电子计算机的设备。如鼠标、键盘、摄像头、话筒、数码相机等等。
输出设备指的是:将电子计算机处理好的数据显示或记录下来的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绘图仪等等。
如此这般,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子计算机知识放在互相探究的平台上学习,深受学生青睐,有利于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整合,既有学生的主动性,又有师生的和谐共赢;既有学生的实践操作,又有师生的理论总结,教学效果岂能不蒸蒸日上,喜出望外。
少教多学,方法至上。讲要讲在关键处,学要学在核心点。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起到画龙点睛,融会贯通,一通百通的重要作用。
三、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不学不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要有的放矢,学要目标明确。我们深刻认识到:初中信息技术授课时间少,任务重,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实施翻转课堂有利于我们的学生先预习,后讲解,教学效果更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教是成就高效课堂成功的前提。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课前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只有有了充分的课前教学准备,我们才能胜券在握、胜利在望。课堂是师生教学的主阵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
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巧在授法,重在练化,贵在养习。教什么,学什么,我们教师要胸有成竹,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立竿见影。所谓减负增效,就是要求我们多做有用功,少做无用功。在课前下功夫,在课上运筹帷幄。时刻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切切实实把我们的课堂教学放在心上,为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添砖加瓦,发光发热,提质增效。
尊重学生,以学定教。我们要敢于实施开放教学,相信学生,才能发展学生。让学生多一点自学的空间,让学生学会放松自己,勇于自我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深度学习,独立学习,探究学习。如我组织学习八年级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网络与信息交流的第4课《网络与生活》时,我特别相信自己的学生,对网络与生活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特别是课文中小明的所作所为都是我们平时了如指掌的事,对于小明的人生推理一定不会一头雾水,相信会轻而易举地得出结论。为此,我首先按照小组学习要求发放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讨论思考小明的网络生活,按照时间顺序找出小明的一日网络生活经历,再在课上共同得出结论。小明的一日网络生活是:
清晨:欣赏跆拳道,边看视频边做练习。
早餐后:浏览一下新闻消息,关注身边大事。
午餐前后:看一下自己正在读的书,注重知识积累。
晚餐后:同家人、朋友、同学休闲游戏、娱乐。
晚睡前:从网络上学习体能训练。
共同合作探究——预测小明的将来人生:
1、武林高手,因为他注重跆拳道练习。
2、关心新闻,人在家中坐,晓知天下事。
3、热爱学习、生活。
4、孝老爱亲,与同学和睦相处。
5、会生活、会学习。玩乐两不误嘛!
引导学生学习小明的网络生活:我们应该学习小明,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才能对得起自己的人生。人生之路可谓既长又短,我们需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归纳总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的网络会促进我们健康的人生,无利的网络会让我们一失足成千古恨。如何处理网络与生活的关系。网络既好又坏,我们需要辨别真伪,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认认真真领会教材中的《网络文明公约》,切实做到五要五不要。遵守公约,我们会受益无穷,违反公约,我们会痴迷不悟,无所事事,一事无成,害人害己。
翻转课堂,灵动智慧。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学生一定要按照教师的导学案,看书、自学、实践。教师要及时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实践中的错误,有效引领时,可以师生讨论,共同探究,也可以各抒己见。如此这般,才能学有所获,教有所得,实现师生课堂教学的共赢。
总之,教贵引导。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打造翻转课堂,我们的理念要清晰、方法要多样、设计要巧妙、实践要跟上。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大家团结协作,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切切实实引领学生善于实践操作,时刻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教学效率才能真正高起来。
参考文献:
[1]朱方明。初中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策略探究——关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应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0(23);
[2]林启第.翻转课堂,创新课堂——谈翻转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9(12);
[3]张林玲。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创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