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桃源之美
【作者】 占金昌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第五中学
——用审美的眼光解读《桃花源记》
【摘 要】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心中的理想天国,笔者用审美的眼光来解读文本,挖掘出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的环境之美、劳动之美、人情之美及平等和谐之美,从而揭示出桃花源美的根源。
【关键词】 环境美;劳动美;人情美;和谐美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笔下一篇文字清新、想象奇特、情节曲折的一篇美文,选编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八下第九课。千百年来,桃花源一直是中国人心中的理想天国,作家梁衡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处风景,但绝不是单纯的风景,它是被审美的汁液所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让我们带着审美的眼光走进文本,发掘桃源之美。
一、环境之美
文章开篇写渔人偶遇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作者笔下的桃花林美得大气“夹岸数百步”,美得纯粹“中无杂树”,美得靓丽“芳草鲜美”,美得热烈“落英缤纷”。桃花林的出现为桃花源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为渔人后面发现更加美丽的桃花源做了铺垫。几经周折,渔人进入到桃花源,映入他眼帘的是一片美丽繁荣的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如果说桃花林之美是纯粹的自然美,那么眼前的桃花源风光就是人工化的自然之美。无论是桃花林的纯自然美,还是桃花源“人工化”的自然美,都显示出桃源人对生活环境的高度要求,在他们看来,幸福美满的生活除了物质的丰富外,生态环境良好也是重要方面,因为生态环境好了,大自然就会风调雨顺,就能够让他们的农作物获得丰收。此外,也许大自然的山清水秀花红柳绿也能让他们的身体健康、心情愉悦。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美好是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在那个遥远的古代就有这么强烈的环境意识,实属难得。
二、劳动之美
文章写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上文已分析过桃花源的环境之美,但这种优美的环境是桃花源人辛勤劳动改造大自然的结果。文章写到:“先世避秦时难,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绝境即与世隔绝的地方,可以想见当初桃花源人的祖先来到此地的时候,这里的生存环境是十分恶劣的,穷山恶水荒凉贫瘠,是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地劳动改造,才有了桃花源今天的模样。当然这种勤劳的传统在今天的桃花源依然在继承和发扬,文中写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是渔人看到的桃源人劳动的情景,可以看出桃花源里的人是很勤劳的,男男女女都参加劳动,田地被打理得井然有序,饲养的鸡犬成群,他们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再回到文章的前面,看看“中无杂树,芳草鲜美”的桃花林,杂树到哪儿去了?芳草如何这般鲜美?很明显这片桃花林是经过人工打理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人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桃花林之美。也正是劳动创造了财富积累了实力,所以在朋友来临的时候,村民们才能够“杀鸡,设酒做食”来款待外来的客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是劳动创造了桃源人的幸福生活。这正验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所以桃花源之美,美在桃源人的勤劳。
三、人情之美
渔人鬼使神差般地进入了桃花源,文章写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面对一个陌生人的闯入,面对世外桃源的生活被外人打破,桃源人本能地十分紧张,但未对渔人采取武力行动,或捆绑或驱赶,而是询问对方的来历。在弄清渔人的身份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便邀请陌生人到家盛情款待。从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盛情款待渔人不是部分村民的行为,而是所有地桃源人的行为,由此可见桃源人很好客。这是何等淳朴的民风!这又是何等善良的人情!是桃源人对境外人没有防范意识吗?绝对不是,从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再寻却不得,可以看出,桃源人对渔人高度戒备,他们知道渔人可能会泄露秘密,因此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对渔人进行了忠告,并撤走了渔人做的标记。这印证了老祖宗的一句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防范渔人,但不影响桃源人对渔人的热情和友好。此外,当得知桃源外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候,桃源人“皆叹惋”,结合上下文我们分析得知:他们一方面感叹外面的乱世不曾消停,另一方面也为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而同情惋惜。桃源人自己过着幸福无忧的生活,但同时还能想着别人的苦难,这不正是人情美的体现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第三个层面的表述有两个词“诚信”和“友善”,桃源人友善地对待渔人,而渔人出桃花源后却“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背离了自己的良心,两种人格的碰撞,彰显了桃源人热情友善的人情美。
四、平等和谐之美
文章写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见桃花源社会成员的分工很科学很人性化:有劳动能力的人,在田地间来来往往耕种土地,不辞辛劳,为社会创造财富;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小孩,则不用劳动,休闲玩耍是老人和小孩生活的主要内容。换句话说,是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人,养活着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小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桃花源的特色,也是桃花源的社会福利。这不正是老子笔下的大同社会吗?《老子道德经》讲:“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陶渊明继承了老子大同社会的理想,并在《桃花源记》一文中将这一理想社会展示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第一层面讲道国家要“和谐”,第二层面讲道社会要“平等”,我想和谐主要是指人与人关系的融洽,平等主要是指社会分工合理,社会福利人人均享。“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很好诠释了社会平等和谐之美。
一千多年过去了,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已变成现实,神州处处皆桃源。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无止境,创造美欣赏美,会是未来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新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讲:“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美育,深入挖掘文本中美的因子,教育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用审美的眼光解读文本看待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珍惜眼前幸福生活的情感,做一个懂得美、享受美、创造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