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育人如养花

【作者】 陈会凤

【机构】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第三中学



【正文】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一花一世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个体。育人如养花,教师作为专职护花人,要善于发现每一朵花独特的个性,给予认可和赞赏,提供阳光、雨露和养分,让他们盛开得更加艳丽。
  播洒关爱的阳光——一样的爱给那朵特别的花
  教育不变的原则,就是爱。教师应该用行动让学生感受到你在真正的关心他,使他有勇气超越自我,不断进步。我们教师在工作中要关爱一切学生,应该挑选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曾经教过一个特别学生,课堂上他时而西施捧心,病病殃殃;时而似傻如狂,举止异常,读课文时貌似努力读得声情并茂,实则却在哗众取宠。听说初中老师把他当成自闭症孩子,轻易不去管理他,怕引起更大的麻烦。本着关爱一切学生的原则,我并没有放弃他,把他和其他同学一样对待,该提问提问,该批评批评,时常找办公室谈心,鼓励他好好学习。时间一长,发现他怪异的行为消失了。我表扬他:你变得越来越优秀了!他和我坦露心迹:“我初中学习不好,没人关注,我就想用我的行为引起别人的关注;如果还不关注我,我就用的的怪异行为让他们难受。那次晚课,我身体不舒服,你真心着急,还护送我安全到家。我知道我无需多做什么,您对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样的。”我把一样的爱,给了那朵特别的花,这爱就像阳光,融化了孩子心里的坚冰。
  洒下鼓励的雨露——不对学生做出悲观的结论
  曾经有个学困生问我:“老师,我想考鲁迅美术学院,你觉得我行吗?”初听此话,真是佩服他的雄心壮志。因为以他现在少的可怜分数,和本科分数线都差了一大截,更不用说去顶级的美术院校了。而且最近半年他根本没有好好上过文化课,距离高考仅剩一百天了,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大幅度提高成绩,除非出现奇迹。我要这样打击他吗?如果医生直接对他常年治疗的病人说,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早晚会死在这个病上。这样的医生不能说是一个人道主义的好医生。况且医生基于对病人病情的了解,也许比我们教师有更多的理由做出悲观的结论。但是好的医生相信科学的力量,相信病人本身的精神力量,会鼓励他们配合治疗。我们当教师的,更不能直接对学生说,他已经毫无希望了。教育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于不要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不要让学生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所以我先帮他分析了高考现状、他的优势与劣势,最后鼓励他发挥特长,克服不足,勇于挑战。虽然最后奇迹并没有出现,他没有考上鲁迅美术学院,但是通过最后的努力,也去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他毕业感言中说,最后这一百天他付出了全部的努力,他对自己这一段人生无怨无悔,感谢老师给予了他力量,未来的日子他会一直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下去。
  施下情感的肥料——赋予学生以人情味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并举例:四年级学生科里亚说,我应当好好学习,我妈妈有心脏病。他能用自己的劳动安慰母亲的心,不要使他操心和不安。这不仅让我联想到我教的一名体育特长生,他有一段时间上课状态特别不好,开始自暴自弃。为了鼓舞他努力学习,我找他谈心,希望给他学习的动力。问及他父母的情况,他说,父亲在农村种地,母亲在县里陪读并且兼职一份环卫的工作。父亲常年不在他身边,提起学习,爷俩经常吵架。而母亲每天下班回来都很累,又要忙家务,也没精力与他多交流。我能体会到,他知道父母的不容易,也非常在乎父母的感受。于是我以此为突破口,对他进行引导,鼓励他好好努力,为自己争得荣耀,成为父母的骄傲。从这之后,他的学习态度有了巨大的转变,无论文化课还是体育训练都十分刻苦,最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育人如养花,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期,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抛弃,不放弃,,时时用阳光、雨露和肥料去滋养他们,从而成就他们姹紫嫣红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