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道德与法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作者】 张晓玲 王慧杰

【机构】 黑龙江省富裕县塔哈镇中心学校



【正文】  作为小学教育当中的重点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近年来可谓倍受重视。要进一步落实和提高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就必须在教学方式和策略开展创新,但教学方式与策略的革新却也不能脱离了对社会教育资源的研究和运用。其中,就包括在课堂教育活动当中有效整合传统教育,形成全新而高效的课堂方式。
  一、小学思想道德和法治与传统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和法治是我校思想理论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开展德育工作和初步实现立德树人宗旨的主要途径。而把中华的优秀文化与德育工作有机融合,着力于加强中小学生的思维、品德、政治和心灵培养,在夯实和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同时,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对德育教师所赋予的全新的需求,应该也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学校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融合的创新策略
  1.趣读成语精髓传承中国智慧
  名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睿智的活化石。通过合理地引入了名言教材,既可以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与任务,又促进了对优良传统中华文化的了解。以四年上册“真诚守信”一课教材为例,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协作教学的模式,把学生分类为四人一小组,让各小组内部学生通过共同研讨和记录关于诚信的名言。经过各工作组的商议并加以集体总结与整理后,包含有“一言九鼎、言而有信、一诺千金”基于这样的合作教学流程,不但能够很好地调动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投入到合作教学流程当中来,从而提高教学兴趣,在提高合作教学的意识与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增进对词汇的掌握和了解,还可以从中领悟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从而进行智力的传播。
  2.巧用寓言故事弘扬传统美德
  寓言作品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还十分好玩,受到小朋友欢迎与认可。因此,在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应重视对寓言作品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具体来讲,也是以《忠诚守信》一课教材为例,笔者选用了商鞅“立木为信”这一中国传统的民间寓言神话故事,具体内容为“春秋战国时代,斗争频繁,民心惶惶,秦国商鞅为建立权威,推行变革,命令在都城南门放一块木头,并许下了诺言,谁能将木头搬到北门,赏十金,围观者无一信任也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至五十,此时有一名勇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于是商鞅果然遵行立即赏他五十金,商鞅这一行动,在民众心里建立起了威望,有利于商鞅变法之后在秦国的迅速推行,而该变法也使秦国逐步趋向强盛,最后联合我国”。当然,相关于诚信的民间寓言传说也不少,正向如季布的“一诺千金”,反向如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之类。如此一来,他们不但对诚实守信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而且增进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应该认为,根据课程及教学的差异,选用与匹配相对应的寓言作品,善于研究和运用寓言作品这一教育资源,有利于宣传教育的学习与推广。
  3.关注时事新闻夯实文化根基
  思想道德水平要随着时代的持续发展和变化而持续的推动,所以思想道德和法制教学就必须与时俱进。其中,还包括有关政治时事的内容,引领学生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角度去研究与理解,打破教学文本内容的束缚,拓宽其眼界和思维的能力,逐步训练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并达到整个课堂效果的提高。举例而言,学校采用了实施分组互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围绕热门话题展开探究,诸如“看见摔倒的老人到底扶不扶?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等提问,将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时候,通过对热门话题的剖析,或者通过展开正反各方争辩的多种形式来展开,最后得出合理的评判认识,即始终坚信并继续发扬“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品德。而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对时事新闻的观察与研究,最后获得了合理的正确判断,是学校推进优良传统文化积淀的最有效途径。
  4.挖掘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民俗内容丰富而且多元,这种具有生活化和吸引力的教学资源就自然需要引入课堂之中了。以浙教版品德与法律二年级上册的“中秋节”课程教学为例,笔者在授课中向学员播放了一个课前制作的短片,名为“山西省各地过中秋习俗”,短剧讲述了山西各个地方有关中秋节的风俗,包括有潞安人过中秋祭时要宴请女婿,而大同县月饼又称团圆饼,长到二、三尺,而中秋夜又有守夜之俗等等,学员们看得津津有味。正是通过这样的案例教育,他们不但认识到了各地的中秋节风俗,同时也能被这种地方独具特色的民俗所吸收和熏陶并伴有更强烈的兴趣,从而调动起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我们给他们提供了“你怎么过中秋节”的课题,他们各自分别描绘自己和父母团聚的画面,文字中也渗透了喜悦。至此,通过指导他们对传统民俗的掌握,他们不但获得了完整的、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还可以培育和树立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总体而言,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道德和法治相互融通,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小学德育进行传播的集中体现和必然需要。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老师要在做好对中国传统文化掌握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及要求,加以合理的教学资源开发和运用,并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以达到整个课堂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