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双减”背景下低年级语文教学“提质”研究
【作者】 吴丽娜
【机构】 四川省米易县第一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一直以来,政府对学生关于“减负”的政策一直没有驻足过,但是减负的倡导被获得许可的同时其践行的效果并不理想。2019年6月我国教育部门所实施的“减负万里行”,成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教育主题,义务教育减负工作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将“双减”落实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过程中,很多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常常存在一些片面的歪解等众多问题,对此,作者提出了对应的举措,从而更进一步的推进教育减负工作的落实。
【关键词】 双减;义务教育;小学语文
“双减”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但作业却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素养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为每一个教师提出一个难题:如何为孩子们布置一份高质量的作业。这份作业既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乃至让作业变成一种欣喜和渴望,但同时也能让这份作业,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助力。对每一位教师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考虑,如何让语文作业更适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如何让语文作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双减”政策的重要性、长期性和指导性。必须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将课内外学习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将作业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一、“双减”背景下低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减负政策的实施被曲解
教育减负失效的表现之一即是,在落实教育减负政策工作的过程中,有些人对教育减负政策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其日常存在曲解情况,表面上看起来积极参与到宣传的推行工作中,实质上并没有将工作的实质落到实处,使得某些政策问题仍然频繁存在,甚至发展得更为严重,因此使教育减负政策工作成为“一纸空文”。
2.教育减负政策缺乏反馈和评估
对于教育减负,我国出台了相关政策后,一般来讲,各个省份的教育厅也颁布了相关的政策和方案,但是,在这些教育减负政策落实的过程中,经常欠缺更多的信息沟通,也没有做到及时的反馈。与此同时,在教育减负政策践行进程中,常常在政策践行者的评估环节,更注重的是数量以及结果的绩效,对长期的过程评估工作做得很不到位,导致对日常教育减负政策的调整与修订工作做的很不足,以至于教育减负政策的实际落实情况很不乐观。
3.教育减负政策运行监督制度不够完善
在教育减负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往往出现对政策落实的监督不够,也没有构建一个合理的监督机制,经常是教育行政部门既是教育减负政策工作的指挥者,也是教育减负政策工作的监督者,以及教育减负政策的评估者。对此,导致的后果则是教育部门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导演”,也是“演员”。因此,教育减负政策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育减负政策工作的落实流于形式。当然,对政策落实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基于很多管理上的因素,其中最主要还是因为大家过于关注改革的象征性意义,而没有带给学生实际意义。
二、“双减”背景下低年级语文教学“提质”的举措
1.通过改变观念和行动来缓解家长的焦虑
如果说调整社会结构是缓解家长焦虑的基本手段之一,那么改变家长自身的观念与行动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压力。第一,在目前的不确定性和竞争压力共存的社会环境中,焦虑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是正常的,但是不能任其发展成为一种常态。日常家长应具备一种面对将来不确定性的魄力,如果出现焦虑,可以很科学的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从而积极寻求缓解压力的方法,进而加强自我幸福感,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优良的家庭成长环境。第二,家长应结合儿童的发展心理特征,改变盲从、负罪补偿、功利等心理,科学的教育和陪伴才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家长日常要有一个正确的减负观念,遵循教育存在的原则及孩子的心理特征,不被真正的减负实质误导,而造成凭借个人意念盲目的给学生加重学习和心理负担,从而沉浸在自我满足式的教育投入当中。另外,家长在落实减负政策过程中,应以孩子的兴趣、能力为基础,从而让学生不仅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又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和爱好,教导学生积极探索属于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路径。不以成年人的某些观念来束缚孩子的行为,一切以孩子为本。除此之外,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学会与孩子适当的沟通交流,与孩子构建维持一个和谐的友谊关系,正确看待孩子身上的优缺点,从而制订出一套适合孩子成长的方案。第三,家长日常应帮助孩子构建一个正确的勤奋观,勤奋不是以往观念中的“苦学”,也不是耗费大量时间的一种愚勤和伪勤,而应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努力的方案。
2.正确指导教育减负政策的价值取向
在教育减负政策践行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减负不是一种教育目标,而是一种渠道,其实质在于通过缓解学生的学习负担,改变传统“灌入式”教育的束缚,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加强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推进学生的个性化以及综合发展。不管是谁,在何时何地,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当作工具,所以,我们在推行教育减负政策工作中,不应是为“减负”而减负,而是应将重心放在“增效”上,通过教育减负,实现学生的自主成长以及和谐发展的目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因此,在教育减负政策推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引导教育减负政策的价值导向,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教育减负政策的最终实质性价值,也是教育的最终核心目标。
3.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境界
解除隐藏在减负背后的供需矛盾,根本在于“提质”,实现低负担,高质量的教育目标。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境界,如果一个教师具备教学智慧和高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智慧和境界是教师教育情感、职业素养、教学经验等相互结合的表现。第一,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境界需要在和学生的情境互动中逐渐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以及自我成就感,提高学生的自我驱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需要具备强烈的生成教育智慧和提高教育境界的冲动,深入发挥以及挖掘自身的职业潜力,在对自己和他人教学实践深入反省的基础上,积极关注课堂教育的细节过程,从而实现具备创造性、灵活性以及个性化的教学目标。第二,义务教育阶段应以着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性、想象力等为核心,使个人的德、体、智、能全面成长。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育中,在教学模式上必须改变“成绩至上”的传统观念,不断的创新和改善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和教育模式及评估模式,给学生制订出一套个性化并有利于学生构建的关联性内容,增加课程的活跃性。在降低“主课”压力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成长空间的同时,还需丰富拓展综合课程的类型和方式,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环境特点创建各种专业体验课程和实践活动,如手工艺品和植物栽培,全面挖掘学生在音乐、体育、美术和劳动等方面的潜力。提升教师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模式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要采取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学方法,通过个性化学习、深入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等手段来减轻负担,实现研究性、项目性、合作性的学习模式。同时教师应采用精细化管理,结合各类课程的特性、内容及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采取符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育,来降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必要的劳动力,从而有效加强教学的互动效果,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教学目标。
减轻负担不仅仅是教育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就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来看,以往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所设计的课业负担都比较重,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且在学习效率上也难以显著提高。所以需要从改变观念和行动来缓解家长的焦虑,正确指引教育减负政策的价值取向,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境界等方面入手,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切实取得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艳明.“双减”背景下低年级语文教学“提质”研究[J].新课程,2022(21):10-11.
[2]付作香.“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教学减负提质的思考[J].学周刊,2022(11):9-11.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1.003.
[3]徐云.“双减”背景下低年级写话教学的思与行——以一年级统编语文教材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2(04):93-95.
【关键词】 双减;义务教育;小学语文
“双减”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但作业却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素养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为每一个教师提出一个难题:如何为孩子们布置一份高质量的作业。这份作业既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乃至让作业变成一种欣喜和渴望,但同时也能让这份作业,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助力。对每一位教师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考虑,如何让语文作业更适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如何让语文作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双减”政策的重要性、长期性和指导性。必须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将课内外学习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将作业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一、“双减”背景下低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减负政策的实施被曲解
教育减负失效的表现之一即是,在落实教育减负政策工作的过程中,有些人对教育减负政策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其日常存在曲解情况,表面上看起来积极参与到宣传的推行工作中,实质上并没有将工作的实质落到实处,使得某些政策问题仍然频繁存在,甚至发展得更为严重,因此使教育减负政策工作成为“一纸空文”。
2.教育减负政策缺乏反馈和评估
对于教育减负,我国出台了相关政策后,一般来讲,各个省份的教育厅也颁布了相关的政策和方案,但是,在这些教育减负政策落实的过程中,经常欠缺更多的信息沟通,也没有做到及时的反馈。与此同时,在教育减负政策践行进程中,常常在政策践行者的评估环节,更注重的是数量以及结果的绩效,对长期的过程评估工作做得很不到位,导致对日常教育减负政策的调整与修订工作做的很不足,以至于教育减负政策的实际落实情况很不乐观。
3.教育减负政策运行监督制度不够完善
在教育减负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往往出现对政策落实的监督不够,也没有构建一个合理的监督机制,经常是教育行政部门既是教育减负政策工作的指挥者,也是教育减负政策工作的监督者,以及教育减负政策的评估者。对此,导致的后果则是教育部门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导演”,也是“演员”。因此,教育减负政策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育减负政策工作的落实流于形式。当然,对政策落实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基于很多管理上的因素,其中最主要还是因为大家过于关注改革的象征性意义,而没有带给学生实际意义。
二、“双减”背景下低年级语文教学“提质”的举措
1.通过改变观念和行动来缓解家长的焦虑
如果说调整社会结构是缓解家长焦虑的基本手段之一,那么改变家长自身的观念与行动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压力。第一,在目前的不确定性和竞争压力共存的社会环境中,焦虑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是正常的,但是不能任其发展成为一种常态。日常家长应具备一种面对将来不确定性的魄力,如果出现焦虑,可以很科学的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从而积极寻求缓解压力的方法,进而加强自我幸福感,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优良的家庭成长环境。第二,家长应结合儿童的发展心理特征,改变盲从、负罪补偿、功利等心理,科学的教育和陪伴才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家长日常要有一个正确的减负观念,遵循教育存在的原则及孩子的心理特征,不被真正的减负实质误导,而造成凭借个人意念盲目的给学生加重学习和心理负担,从而沉浸在自我满足式的教育投入当中。另外,家长在落实减负政策过程中,应以孩子的兴趣、能力为基础,从而让学生不仅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又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和爱好,教导学生积极探索属于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路径。不以成年人的某些观念来束缚孩子的行为,一切以孩子为本。除此之外,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学会与孩子适当的沟通交流,与孩子构建维持一个和谐的友谊关系,正确看待孩子身上的优缺点,从而制订出一套适合孩子成长的方案。第三,家长日常应帮助孩子构建一个正确的勤奋观,勤奋不是以往观念中的“苦学”,也不是耗费大量时间的一种愚勤和伪勤,而应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努力的方案。
2.正确指导教育减负政策的价值取向
在教育减负政策践行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减负不是一种教育目标,而是一种渠道,其实质在于通过缓解学生的学习负担,改变传统“灌入式”教育的束缚,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加强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推进学生的个性化以及综合发展。不管是谁,在何时何地,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当作工具,所以,我们在推行教育减负政策工作中,不应是为“减负”而减负,而是应将重心放在“增效”上,通过教育减负,实现学生的自主成长以及和谐发展的目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因此,在教育减负政策推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引导教育减负政策的价值导向,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教育减负政策的最终实质性价值,也是教育的最终核心目标。
3.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境界
解除隐藏在减负背后的供需矛盾,根本在于“提质”,实现低负担,高质量的教育目标。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境界,如果一个教师具备教学智慧和高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智慧和境界是教师教育情感、职业素养、教学经验等相互结合的表现。第一,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境界需要在和学生的情境互动中逐渐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以及自我成就感,提高学生的自我驱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需要具备强烈的生成教育智慧和提高教育境界的冲动,深入发挥以及挖掘自身的职业潜力,在对自己和他人教学实践深入反省的基础上,积极关注课堂教育的细节过程,从而实现具备创造性、灵活性以及个性化的教学目标。第二,义务教育阶段应以着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性、想象力等为核心,使个人的德、体、智、能全面成长。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育中,在教学模式上必须改变“成绩至上”的传统观念,不断的创新和改善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和教育模式及评估模式,给学生制订出一套个性化并有利于学生构建的关联性内容,增加课程的活跃性。在降低“主课”压力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成长空间的同时,还需丰富拓展综合课程的类型和方式,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环境特点创建各种专业体验课程和实践活动,如手工艺品和植物栽培,全面挖掘学生在音乐、体育、美术和劳动等方面的潜力。提升教师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模式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要采取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学方法,通过个性化学习、深入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等手段来减轻负担,实现研究性、项目性、合作性的学习模式。同时教师应采用精细化管理,结合各类课程的特性、内容及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采取符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育,来降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必要的劳动力,从而有效加强教学的互动效果,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教学目标。
减轻负担不仅仅是教育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就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来看,以往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所设计的课业负担都比较重,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且在学习效率上也难以显著提高。所以需要从改变观念和行动来缓解家长的焦虑,正确指引教育减负政策的价值取向,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境界等方面入手,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切实取得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艳明.“双减”背景下低年级语文教学“提质”研究[J].新课程,2022(21):10-11.
[2]付作香.“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教学减负提质的思考[J].学周刊,2022(11):9-11.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1.003.
[3]徐云.“双减”背景下低年级写话教学的思与行——以一年级统编语文教材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2(04):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