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时教师介入的动机分析
【作者】 韦繁荣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第二中心幼儿园
——以“龙门烧烤吧”为例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儿童有效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角色游戏作为学前儿童典型游戏的形式之一,儿童在通过游戏获取愉悦的心理体验的同时,也可以获得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的发展。通过角色游戏中主题、角色、情境等自主选择、创设及探索培养幼儿自主性发展,对儿童的发展来说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一、游戏介入涵义之说明
即“插进两者之间千预其事”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在角色游戏中老师的介入,都是老师主动发起的行为,称之为介入行为。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会因为游戏材料不足、游戏规则被破坏等动机向教师发起求助,这类求助行为及回应是一种正确介入。
二、角色游戏中教师介入的必要性
角色扮演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具有社会性发展、认知水平、语言能力,促进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以及情感发展方面很多方面的教育价值。[1]但如果缺乏教师与幼儿间深层次的、真诚的沟通和互动及有计划的指导,那这些价值将是零散的、不自觉的。
三、教师介入游戏的动机分析
皮亚杰提出:“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可以主动建构知识,他要么是自己、要么是求助他人或者其他信息源的帮助来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2]游戏是幼儿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老师要深入地了解儿童,为儿童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从而达到促使儿童主动学习、主动内化、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目的。现实中,我们老师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介入孩子们的游戏中,常见的介入有如以下7 种方式:
(一)强调规则及游戏玩法——老师自演自导
资历较浅的老师,没有真正了解到游戏的含义,认为孩子不知道游戏怎么玩。因此在游戏过程中经常看到老师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玩的是否按照他们要求进行的。老师都会强调游戏的规则:“小朋友们每次只能买两件东西”、“烤串不能带回家,只能在小吃店吃”等。老师在介入时,让孩子按照预定的玩法来玩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而不是关注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能很好的发展什么。自主游戏应由幼儿表现出对角色的认知和体验,幼儿才是主体。
(二)丰富游戏环节——老师自以为是
游戏开始时老师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很快的进入到游戏状态,而有的孩子则没有进入状态,他们经常认为没有进入状态的孩子是因为没有选到自己喜欢的角色而提不起兴趣。针对这些孩子,教师的对他们关注度很高。春雨和梦秋站在烧烤吧前面聊天,老师说:“只顾聊天,没客人也不拉客,服务员、保洁员也没有怎么行呢”,春雨说:“现在不是饭点,我们还在商量烧烤摊要怎么改变”。
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帮助幼儿的时机需要把握得准一点,干预过多可能会让幼儿主导游戏的权利受到剥夺,游戏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三)评价幼儿的游戏行为——老师自讨无趣
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老师对幼儿的一些游戏行为进行评价。很多客人来吃烧烤的时候,客人帮助春雨搬椅子、安装桌子。老师说:“小朋友们,你们真棒,人家需要帮忙时候,你们伸出援助之手。春雨,等下记得要给客人们打折哦。”春雨看了一眼老师,嗯了一声,但是后面春雨没有给客人们打折。老师常常是以一种权威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对孩子做出下命令的指示,是对孩子一种不尊重的表现。老师不是不可以对孩子的游戏行为做出评价,老师可以在分享时把问题抛给孩子,做一个抛砖引玉的身份,充分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真正成为游戏中的主人
(四)了解游戏进行的情况——老师自作聪明
老师在观察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常常有一种心态,好奇孩子们在做什么,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行为举动。春雨自己在摆弄着烧烤,老师问:“你们家烧烤店就你一个人吗”,春雨说:“不是啊,还有一个服务员刚刚去买水果了”老师问:“他去哪里买呢”,春雨说:“水果店啊,你有事找他吗?老师”。老师很多时候不观察孩子们游戏时的状态,就当然的直接介入到孩子的游戏中,这是对孩子工作的不尊重,也不利于孩子们专注力的培养。
(五)解决游戏纠纷——老师自行其是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纠纷,老师要注意幼儿的行为举止,制止那些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恶意的行为发生。
烧烤摊挤满人了,茂森和秋雨来吃烧烤。只有一张椅子,两个人大声讨论谁来坐,看似吵架,老师看到后大声吼道:“茂森你是怎么玩的,你不好好玩,你就不要玩了。”老师没有了解具体的纠纷情况,就批评了孩子,老师的行为会让孩子心灵容易受到伤害。《指南》明确的规定大班孩子能自己解决纠纷,老师可以适当的延迟介入甚至不介入,给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增强了其自身的接纳、认同与他人的协商沟通的能力,让幼儿在今后的交往表达越来越自信、大胆。
(六)无目的介入——老师自私自利
蒙台梭利说老师要给幼儿提供一个可以让他们进行有益的、运用智力的、自觉的活动环境。当游戏进行时候,我们老师要静下心来观察幼儿进行游戏,这样才不影响孩子游戏。
春雨在摆弄着烧烤,老师问“你不会做生意吗?现在没人来吃烧烤,也不想办法招揽一下客人?”春雨说:“老师,我还没有开店呢。”
无目的的介入对于幼儿的游戏没有一点帮助,因为在游戏过程也是幼儿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想象力充分发挥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孩子天性需要自由表露。
(七)当幼儿主动寻求老师帮忙时——老师自觉自愿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老师要用心观察,要自然、大方、隐蔽,去注意幼儿的变化,包括情感和态度,使其的游戏状态不被打扰,为指导的科学性提供支撑点,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烧烤吧人比较少,春雨向老师求助说:“为什么他们都跑去别的店买东西了,我都不想玩了。”老师说:“做生意有淡季和旺季了,淡季了,我们就要想办法来招揽客人。”春雨得到帮助后豁然开朗。
老师要认真的观察孩子们游戏,当孩子们游戏出现困难时候,老师再伸出援助之手,让孩子们感觉到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关注他们,爱着他们。另一方面来说,对于游戏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也让孩子们学到遇到问题时候,要想尽各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利于发展孩子解决问题能力。
老师的介入通常处于一个很表面的状态,难以真正深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去和幼儿进行深层次的、真诚的沟通和互动。因此,对角色游戏进行介入时应多一份慎重和思考,作为一个支持者敏感地、真诚地参与到游戏中,将真正的游戏还给幼儿,相信幼儿。
参考文献:
[1]郭泉秀.T园4-6岁儿童角色游戏中教师介入现状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贺慧.幼儿园教师角色游戏的指导能力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