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刍议初中语文散文阅读鉴赏路径规划策略

【作者】 吴旭燕

【机构】 山西长治市屯留区常村矿中学



【正文】  【摘 要】 散文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借助不同的引导方式,启发学生的鉴赏思维,通过开展字词推敲、交互体验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散文文本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鉴赏认知,力求从多种角度推进散文阅读鉴赏的教学进展,完善散文阅读鉴赏的路径规划。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鉴赏路径

  散文是一种写作方式相对灵活的文学体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具有文本学习的整体意识,有目标、有计划的开启散文阅读鉴赏路径规划,明确散文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
  教师要以诵读为散文阅读鉴赏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鉴赏思维;以推敲为散文阅读鉴赏的立足点,完善规范的鉴赏程序;引导学生在课堂交互和演绎环节,丰富自我鉴赏认知,提高散文阅读鉴赏能力。
  一、在诵读中启动鉴赏思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在诗文学习中,尤其重视“读”的地位。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读书”的作用,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初步感知文本内容,通过多媒体示范诵读、学生模仿诵读、教师指导诵读等多种方式提高诵读质量,以诵读为文本阅读鉴赏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鉴赏思维。
  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切入文本鉴赏,注意诵读方法和技巧的点拨。如教学部编版七年级教材《春》一文,教师为学生出示诵读要求,尤其注意重音和停连的处理。教师引导学生由读入手,获取文意,在脑海中产生文本形象,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诵读示范:“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教师引导学生从第一段中找寻作者视角,在诵读中感知春天快要到来的那份喜悦,以及盼望春天快点到来的期待之情。在教师点拨之下,学生开始有计划的进入诵读,有学生站起来尝试仿诵:“盼望着,盼望着……”在学生的诵读展示中,学生已初步具备重音和停连的技巧意识,语气的掌握趋于成熟,能够有意识的对第二个“盼望着”进行技巧处理,读这三个字的时候明显加重了语气,节奏放慢,读出了作者对春天的殷殷期盼。
  语言文字是作者情感传播的媒介和载体。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阅读鉴赏时,由文字获得阅读第一直观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文本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和情感鉴赏的过程。在鉴赏过程中,学生找到了新的鉴赏途径,鉴赏思维得以成功启发。诵读是重要促学手段,学生要赋出更多情感展开诵读展示,自然进入到文本语言鉴赏环节,在感知体悟中建立鉴赏认知。
  二、在推敲中打开鉴赏程序
  “推敲”一词,对阅读和写作有着重要指示意义。在散文语言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紧抓炼字、紧扣典词,对文本中所用的典词进行适当替换,让学生体会替换效果优劣,体会文本语言的精到之处。文段语言推敲,教师要启发学生探寻鉴赏路径,从修辞、写法等多个角度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进入鉴赏过程。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纪念母亲的一篇散文。文章讲述了作者患病后情绪的暴躁、喜怒无常,母亲强忍一番病痛照顾孩子,希望能够帮助孩子走出生命的阴霾,最后却抱憾离世的故事。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时,要有计划的摘出文本片段,提醒学生紧靠典词。如文章的第一段,教师请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将自己带进人物状态,找出需要把握的重点字词,诵读结束之后,有学生站起来回答:“我找出了这样几个字‘砸、摔、捶’,通过这几个表示动作的字,我能感受到作者双腿瘫痪后的那份绝望与挣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这位同学找出的关键字向我们展现出了作者的心理状态,那么对待这样的儿子,这时候母亲的表现是怎样的呢?能够从哪一些字词中找出答案呢?”有学生从课文中迅速画了出来:“母亲的动作和反应有‘悄悄地、躲、偷偷地、听、扑、忍’从这些字词中,我看到了一位为了照顾儿子情绪而小心翼翼的母亲,‘扑’是她本能反应,阻止儿子自我伤害,‘忍’是她为母则刚的坚强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多数学生能够抓住文段关键字词,并对此展开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从字词出发,走进文本鉴赏。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看出,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到关键字词,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在散文语言的鉴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炼字意识,从而去体会文本语言运用的魅力,推进鉴赏程序的开展。典词佳句运用需要特定语境,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展开鉴赏思考,能够顺利进入到深度学习环节,并在不断阅读体验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三、在交互中丰富鉴赏认知
  散文写作需要创作者投入大量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散文阅读鉴赏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产生更多情感上的交汇,深度感知作者的行文脉络。初中生已初步具备文本阅读与鉴赏能力,但缺少对散文文本的了解,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散文文本鉴赏能力,在交互中丰富鉴赏认知。
  鲁迅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无法被撼动的地位,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所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记述了在百草园中游戏玩乐和三味书屋中学习的片段生活。许多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抱有刻板印象,认为鲁迅的行文语言偏于晦涩,读上去缺少趣味,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出发,走近人物,贴近作品。鲁迅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动荡,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觉醒,他弃医从文,奔走呐喊,他是一位正直刚毅的革命者,是一位心怀民众疾苦的民族斗士。只有真正的了解作者生平,感知爱国之情、赤子之心,才能深刻的体会到人物情志的复杂,因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不谙世事的童年回忆便显得更具童趣,也更能体会到鲁迅借此排解苦闷的慰藉之情。学生在接到教师的交互信息后,顺利进入文本当中,找到了许多有趣的情节。如:雪地捕鸟,美女蛇的故事等等。学生在交互学习中,对文本内容的认识有了改观,丰富了鉴赏认知。
  教师鼓励学生从文本交互中获得不同阅读体验。在课堂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充分体会当时作者的时代境遇,和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感知作者的行文特点,为文本学习奠定了合适的感情基调,丰富了鉴赏认知。互动交流有不同呈现形式,教师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互动,能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
  散文阅读鉴赏中,教师不可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文本学习的适应能力和学情实际,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有效开启学生的散文阅读鉴赏思维,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感知文本创造良好条件,拓宽学生的散文阅读鉴赏途径。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始终牢记自身的主导地位,为学生的散文阅读鉴赏提供合理的路径规划,完善学生的鉴赏认知,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龚尧.以贯通式阅读助力散文鉴赏[J].语文教学之友,2020(04):20-21.
  [2]张立功.因声循情品散文 寻点趋线巧关联[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3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