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比较法在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马 杰

【机构】 河南省鹤壁市鹤翔小学



【正文】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比较法,将其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在诗词的教学中,我也尝试了比较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就谈谈比较法在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一、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比较
  本册书中第11课诗词两首,作者都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的诗,作者相同,创作背景相同,感情基调相同。在教学中这两首时就比较着学,从求同开始,让学生查找长征的资料,并观看长征题材的电影,知道长征途中战士们历经艰难险阻,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经历了四渡赤水,飞夺沪淀桥,巧夺金沙江,爬过雪山,过过草地,啃过树皮,最后终于创建了革命圣地,创造了历史奇迹。当学生对这个时代背景有初步了解后,引导学生感悟这两首表达了毛泽东怎样的情怀,从"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屈指行程二万”,体会到毛泽东那种豪放乐观,对革命充满信心的情怀,以及豪迈的、张扬的文风。求同后再求异。这两首有什么不同?首先,体裁不同。《长征》是七言律诗,分首联、颈联、颌联、尾联。首联总写,把长征途中的困难当成平常小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颌联、颈联分别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从山水方面具体写,尾联写出长征即将胜利,战士们喜悦的心情。对仗整齐,句尾押an韵。《清平乐四盘山》这首词,分上下阙。每阙都采用了先写景,然后抒情,借景抒发了毛泽东乐观、豪迈情怀。这堂课通过比较的学,懂得了同一主题,作者运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文体表现同一情怀。这点教学给学生在习作上也有启发。比如在“雾霾”为主题的周记中,有的同学以记叙文的方式来写出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有的同学以书信的格式写给雾霾先生的一封信;有的同学以第一人称来写,写雾霾的自述;还有的写成想象作文,雾霾的世界,体裁上百花齐放,我觉的得益于比较阅读法,对孩子们这种求异思维的训练。
  二、同一主题不同作品的比较
  第五课古诗三首中两首都是描写秋天的诗,《山行》这首描绘的山中秋景图。《暮江吟》描绘了江边秋景图,《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火红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暮江吟》中运用比喻的手法“露似珍珠月似弓”,两首诗写法不同,但是都抓住了秋天的特点,描写出秋天景色怡人,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后,我适时进行拓展。出示古诗《秋词》《采桑子.重阳》与《山行》比较。通过比较同学知道这两首也是写秋天的,是秋天的赞歌。作者也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通过描写秋天的典型事物,表达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但古诗中对秋天不都是赞美,自古以来多悲秋,然后出示古诗《长亭送别》《天净沙.秋思》与《山行》比较,引导学生感悟这两首诗与以上几首的区别,通过比较发现这两首诗中的感情基调是不一样的,“枯滕”“昏鸦”“古道”“瘦马”充满了悲凉、凄美之情。《长亭送别》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凄凄惨惨、泪雨阑珊。同样是描写秋景的,作者的心情不一样、经历不一样、性格不一样、那么眼中的秋景也是不一样的。一课中本有两首写秋景的诗,但通过补充,比较一堂课学习了六首,课容量一下子增大,孩子们收获也大了。
  比较是学习诗词鉴赏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不能为比较而比较,要进行有价值的比较,要不漏痕迹的比较,做到水到渠成,合理的运用比较阅读,以达到薄书学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