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整本书阅读中的“补偿”教学初探

【作者】 王 培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



【正文】  【摘 要】 整本书阅读教学虽优于文选型教材学习,但仍存在缺少顶层设计、评价机制功利等现实问题。笔者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适时引入补偿矫正教学模式,通过前置补偿——探究生成——生成检测——后续矫正闭环流程,全程关照师生的参与,助力知识的生成、素养的形成,意在走出一条整本书深度阅读的新路。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补偿教学;融创探究

  “整本书阅读”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任务群,是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我们不希望“三新”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如同其他课程热点一样,轰轰烈烈的来,悄无声息的走。作为语文人,有更多理由和责任不断探索和思考,赋予她更强大的生命力。
  一、冷静反思
  我们应思考开展整本书阅读想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长期以来,文选型教材在高考大棒的指挥下,我们细磨深研于单篇的一字一词;在学段的递增中,学生的文本感受、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并没有建立,阅读兴趣和习惯并没有养成。语文教育出现了功利化、浅表化、碎片化等现实问题,进而让思维也绝对化了,学生感受到的更多是语言学习的索然无味。而具备主体和生命独特性的整本书阅读希图依托更多经典名著载体,通过学习任务群引领,让学生整体把握一本书的艺术架构,走进完整的艺术世界,养就宏阔、复杂的思维路径和方式,获得更为全面、深刻的思考和感应。
  其实,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没有大的分歧,但整本书阅读似乎更易于突破文选型教材的局限性。比如,更注重学生书目选择上的主体性,更注重学生全面、系统、辩证的思考问题,这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读书带来的情感体验。它与单篇课文阅读、主题群文阅读共同构成了各具特点的完整阅读形态,并具备了“三新”背景下的价值担当和独特优势。
  但就近几年整本书阅读推广的反馈情况看,仍存在主管部门、学校缺少顶层设计,教师紧盯高考功利,学生缺乏自主构件及阅读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三新”(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如何有效实施?我以为,任何教学样态都应明确、全面研判并回应“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学生对当今时代竞争环境的适应,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等内容,学生的学习也理应体现主动思维、创新因素、知识建构和人本思想。
  基于此,我尝试探讨“补偿教学”助力整本书阅读的实效开展。
  二、“补偿”介入
  整本书阅读中的“补偿教学”,是主动、创新思维下的教学活动,更是课堂要素和学习流程的有序呈现;而这一切,都应该以大单元任务和具体阅读目标为旨归。“补偿”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阅读之前的前置补偿(承前启后,温故知新)——阅读之中的过程探究(启迪思维,生成智慧)——阅读之后的生成检测(目标引领,习题测试)——阅读之后的后续矫正(评价反思,补偿矫正)。
  作为教师,必须明白阅读任务及期望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我(我们)有什么,学生差什么,我(我们)应该怎么做?“补偿教学”要落实,教师的阅读基础、专业素养、关联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课堂驾驭、知行统一的能力是关键。我以为,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阅读,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这是做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最大底气和保证。在具体实施时,要规划并做好如下事项:建立阅读共同体(班级、小组),确定阅读清单,设定阅读目标;传习作者、作品相关知识点,指导学生阅读方法,讲清与高(中)考阅读考试链接点等。基于此,再全面设计学校、学段、班级的系统性阅读方案,
  作为学生,更应懂得一个人的阅读素养、阅读积累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学习力关乎自身的未来。我们关注的重点当然不只是教师的行为,应更着眼于教师补偿帮助下的学生行为,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是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比如:学生个体自主补偿和学生间互助补偿的落实过程及效益评估。
  三、融创实施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补偿教学,要在大单元任务群学习目标的统领下,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校情特点(特色、条件)、学情实际(知识起点),综合设计教学的流程和环节。
  第一环节:前置性补偿。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消除畏难心理,培养阅读兴趣;新旧知识联系,搭建阅读支架。我们应该做好这样几项工作。
  一是设计课程。语文教师应参与学校、班级的校本化读书课程设计。并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学段特质、学情实际,至少设计形成多级(递进式)课程体系,并涵盖课程组织、课程目标、课程书目、课程要求及实施途径等内容。
  比如,在某一层级,可以成立读书社,明确阅读书目规定清单和自选清单,提出参加读书活动时间次数、摘抄读书笔记、写作读后感等具体要求,并规划好如课前演讲和辩论、读书指导和交流、好书推介和分享、周末读书和情境读书、专家访谈和沙龙研讨等具体实施路径。
  二是教给方法。教师首先要懂“三新”,懂学生,懂读书,并在阅读全域过程中做到会选书、巧安排、能指导。我这里讲到的方法不仅是跳读、精读之类的阅读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遴选书目的方法,尤其是学生课余时间参与的自然意义的整本书阅读,体现了更多的个体、自由色彩,价值取向也多元。教师有社会责任引导学生选择真正有价值的书目,厘清选择原则,划清选择范围,并分享阅读书目,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三是目标明确。教师要教会学生设计阅读目标和任务。目标是永远的高度,让目标引领阅读,让任务驱动阅读。任务确定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就是作品(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读者(学生)想得到什么,理解什么?课程意义的整本书阅读更是有着明确的“任务”,有规定的方向,并可能通过思维导图、分享交流、写作展示等方式联结目标,完成任务。
  四是激趣补偿。教师要抓住阅读材料在形象、情节或主题等方面与阅读目标、学情实际的连接点、兴趣点、共鸣点,以巧妙的问题链层层激趣补偿。义教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激趣补偿很有效果;但可能有阅读理解障碍,需要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高中阶段学生知识积累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教学目标要有适当的挑战性。
  以《西游记》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路径,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致呢?
  如联系生活。人们都有姓名,甚至还有字号,“孙悟空的名号有哪些?命名的缘由分别是什么?
  再如联系人生。孙悟空从第一回的自由、懵懂到历经八十一难后的勇毅、坚定,再到文末“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的成熟、顿悟,这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成长历程。
  又如联系旧知。无论是文字障碍,还是理解难度,都需要找到“旧+新”的支撑性通道。可以借助绘本、电影、电视所呈现出的如《山海经》《封神演义》《大圣归来》《大话西游》《仙剑奇侠传》等大量资源,连接起与《西游记》多元对接的阅读通道。
  第二环节:过程性探究。这是阅读成效得以保证的关键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具体的补偿性工作。
  一是巧设问题。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设问技巧很关键。要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启迪思维,引领学生在探究中生成新知。如何设问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呢?所设计问题必须要能联系实际,指向生活,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有助他们的分析与综合、发散与聚合、观察与想象等高阶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是内容梳理。这是基础性工作。让学生自主阅读,综观全书,并依照某一角度,理出作品情节脉络、人物关系等,为后续深入探讨打下基础。如假期阅读《红楼梦》,可让学生概括回目梗概,梳理整体情节。
  三是任务驱动。这是阅读走向持续的保证。学生自己设计任务,小组成员相互设计任务,教师适时抛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的、不断的重读作品,浸润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四是话题探讨。这是阅读走向深入的关键。要通过反映作品精神追求、思想高地的主题为核心,设计学生感兴趣,有艺术探讨价值,自身又有逻辑关系的优质话题链,以此开展深入探讨。如《红楼梦》的探讨话题:贾宝玉应该和谁(林黛玉、薛宝钗)在一起?贾宝玉身上有无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第三环节:生成性检测。这是检验前期阅读成效,矫正后续阅读任务和行为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强化阅读任务的引导、跟进、督促和检验工作。
  一是把握时机。没有检测,就没有动态生成,也就没有阅读的效度。前置任务检查时,新课学习导入时,课中任务完成受阻时,课末总结反馈时,就是信息反馈的关键时间点,也是“知识准备——任务引导——纾解障碍——总结提升”阅读闭环的重要节点。
  二是抓住重点。阅读目标和任务始终是教学全过程的归属点。知识是否内化于心?技能是否形成素养?教师必须针对重点、难点内容,分而化之,逐一解决。
  三是适时激励。教师应该采用分享、辩论、讲座、小论文、编写选集等多种途径反馈信息,形成成果。并适时开展评比、表彰活动,激励学生的阅读热情。
  第四环节:后续性矫正。矫正贯穿于整个阅读全环节,师生、生生彼此之间皆可矫正。同时,一定要善于拓展、延伸,真正体现在矫正中补偿,在补偿中深化。
  一是适时矫正。当学生信息反馈不够全面,需要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完善相关解读。当学生反馈信息出现错误,需要教师即时纠正,并善于设计新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再阅读、再反馈。当学生信息反馈有创新,需要教师给予保护,并通过设计新的有梯度的学习任务将阅读教学接续引向深入。
  二是学科融创。整本书阅读要有跨学科视野。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文本本身的亮点内容加以拓展延伸,实现内容信息上的跨学科、跨时空融会贯通。如阅读《三国演义》,可以利用好广元本地丰富的三国文化,从诗词收集、遗迹探访、山歌收集、形胜绘画、笔写感悟、畅谈启迪等角度深度阅读和感受。
  三是基于真实。无论是自然阅读,还是课程阅读,整本书阅读还是新生命,初期开展还是应该更自由、更真实、更纯粹一些好,在静静地阅读中无声感悟、默默浸润就好;减少功利,更不要在考试中随意的扯出整本书的旗子。
  四是并行不悖。整本书阅读有一定优势,但高考的现实功利性、学生可掌握时间的不确定性,学校硬件条件的不配套,以及住校学生无法获得在网络和多媒体背景下的自主学习环境等问题,注定了它不能解决语文教育中的所有问题。需要语文人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大单元视域下”的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的融合发展,共同助力语文学习。
  在整本书阅读中引入补偿教学,是困惑之后的反思,是反思之后的尝试。在整本书阅读中融入补偿教学,这也是在抛问题,让我们一起思考今天“三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我们可以怎么做,怎么做才会更有效。
  看不见的事物总是美好的,我们总要向前看,并坚毅的向前行走;以期邂逅整本书阅读教学更美好的风景,阳光明媚、芳草满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