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教师家长如何用心沟通打造和谐的家校关系

【作者】 付新华 刘可妍

【机构】 山东省安丘市兴安街道兴安小学



【正文】  沟通是职业生涯及所有人际关系中使用频繁也能影响人际关系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交际工具,好的沟通能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与被沟通人建立积极良好的关系,从而让事情和问题的解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我以受益教师的身份谈谈沟通交流在教育工作运用中的几点肤浅认知、体会和陋见。
  通常我们与家长的沟通是以告状、指责或者批评形式发生,而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家长带来了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比如:你家孩子总是不写作业,他真是个懒虫;这个题我都讲了不下10遍了,XXX这次还是做错了,真是笨的吓人;你家孩子在学校里总是惹事生非,你快领回家去好好教育吧,我管不了了”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让家长与教师的关系变得冷漠、隔膜、敌视、紧张,让家校合作变得更加困难,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和信任关系的建立。
  一、在家校合作和沟通过程中,老师常犯的几点错误:
  老师作为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纽带,对于家校合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日常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有些老师由于自身经验欠缺,情绪不够稳定等原因,常常会犯下一些错误,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 手足无措,漫无目的。有些老师在与家长交谈前,毫无准备,谈话的目的性不够强,整个过程被家长牵着鼻子走,甚至偏离主题。由于对家长的预料不够,往往容易被被家长的某几句狠话堵住,变得哑口无言。这将大大影响家长对老师的信任。
  2. 急于求成。有些老师总是奢望通过与家长的一次谈话,就能改变学生的现状。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总是滔滔不绝,完全没有考虑到目标应该分步实现。老师的这种浮躁表现,无疑是给双方的沟通增加了难度。
  3. 被动,屈服,无原则。有些老师在面对难缠的家长时,常常处于屈服被动的状态,理不直气不壮,立场摇摆不定,毫无原则立场,甚至出现前言不对后语,自相矛盾的现象。最终导致老师的话在家长心中毫无说服力。
  4. 高高在上。有些老师,在面对家长时,总是一副教育权威的架子,在家长面前从不低头,明明做错了却不敢承认,推卸责任。
  5. 言语过激,忽视家长感受。有些老师不太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喜欢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甚至当众数落其子女的不是。这样的话,容易伤害到家长的自尊心,甚至会造成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反感。
  三、在家校沟通过程中,老师应该采取的四步策略:
  家校之间要建立良性联动机制,有效的沟通是关键。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一门艺术,除了要讲求真诚以外,还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事半功倍,最终赢得家长的支持与认同。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打没准备的仗。
  每次与家长交流,无论是电话还是面谈,都应该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谈话所达到的效果就越明显。准备工作应该分三步走:
  首先,应该明确本次谈话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其次,应该摸清学生的家庭背景,例如,可从学生的言行来揣摩家长的性格,从以往的交谈记录来分析家长的态度,从平时与学生交谈中了解其家庭成员情况、父母职业、健康等情况。最后,针对家长的实际情况,分清主次、有步骤地制定谈话策略,在谈话过程中要顾及家长的感受,切忌刺痛个别家长的“死穴”,如:单亲家庭、离异、疾病等。
  第二,先求同,再求异。
  想要赢得家长的认同,在孩子的教育上与家长取得共识,首先,沟通双方必须打开一个话题,双方都能够在此话题上敞开心扉地交流。如果家长每提出一个观点,都被马上驳斥,那么必然会导致家长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一言不发,最终变成无话可聊,这样的交流过程肯定是失败的。所以,在谈话过程中,老师不能够急于表达反对声音,应该先肯定家长所提出的正确观点,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然后记住家长的一些错误观点,最后慢慢逐一辨析。总之,不能让家长从一开始就觉得,老师是站在他的对立面上。
  第三,多肯定,多鼓励,少告状。
  没有鼓励和肯定,任何人都会失去自信。家长也是,假如老师每次与老师的交谈,都是以告状为主,那么,再配合的家长也会因此而失去耐心。因此,作为老师,应该多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去加以放大,并且要把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告知家长。适当的鼓励,是一种投资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资。
  第四,放低姿态,把孩子视如己出。
  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老师与家长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把孩子视如己出,拉近和家长的虽然家长可能不懂太多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但他们无疑是学生最亲近的人,在教育其子女方面,或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虚心听取家长的声音,有助于激发老师的灵感。因此,约谈家长的时候,老师不应该是下命令、布置任务,而是交流和分享,老师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多摆事实,讲道理,用道理来说服家长,而不是用老师的身份去压家长。
  第五,明苦心,定立场,求理解。
  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应该是一次情感上的交流,必须让家长知道老师对其孩子的重视,深深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用心良苦,尽量做到以情动人。同时,老师应该向家长表明自身的立场,不能因为个别家长的胡搅蛮缠而开绿灯。班主任要让家长理解自己的难处,体谅老师所面对的是整个班的学生,需要一视同仁。第七,耐性倾听,寻找突破口。
  耐心倾听是对人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技巧。任何人的讲话都很难做到滴水不漏,家长也是。因此在家长讲话的时候,班主任必须要耐心倾听,从中寻找到说服家长的突破点,然后把话说到问题的关键点上,做到以理服人。
  我班的一个L学生家长,在一次谈话过程中,他把学生犯错的责任归结到班主任没有第一时间通知家长上,并对我进行了连番指责,在仔细听完家长的话后,我问了他一句:“L先生,上次家长会好像你缺席了,而且事后也没有给我打过电话,我的名片你有保存着吗?”“哦,你的名片我弄掉了”一句话,形势马上出现逆转,家长再也蛮横不起了。
  第八,先扬后抑。
  苦口良药的概念已经有点过时了,用糖衣包裹药品,不会影响药效,反而让苦药更容易入口,被吸收。假如每次老师都第一时间汇报不足,提缺点,这容易使家长对老师产生误解,认为老师只会挑毛病,家长甚至会怀疑老师是不是在针对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必然会对老师失去耐心。
  因此,在和家长聊子女最近表现时,不妨采取先扬后抑的策略,如先汇报近期进步情况,肯定家长的作用,再点评一下其子女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建议家长在哪些方面加以协助。这样的话,所收到的效果会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