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双剑”合并,构建活力信息技术课堂

【作者】 李小霞

【机构】 新疆阿克苏市天杭实验学校



【正文】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各个领域中。人们越来越真实的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和知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改变。尤其是当信息技术逐渐走进教育领域,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渗透使小学生感受到了新鲜,但是因为年龄较小,他们不具有正常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会被一些网络负信息迷惑。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本文主要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目前我国该领域的发展现状,然后总结了几点措施。最后对文章做了总结。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渗透;素养提升

  我国在小学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学科渗透。小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低,由于他们的思想单纯、生活经验少,常常无法分辨出信息的真假,因此为小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就变得很有必要。而且新课改以来,教育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视,尤其是德育的实施。所以本文就选取了这一教学内容,通过了解信息技术的教学,结合德育学科渗透原则来探讨小学信息技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现状
  二十一世纪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互联网和其他媒体已经发展成熟,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也大大提升,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六亿,所以信息技术普及到大部分中小学,就连大多数的农村学校也开展了信息技术的课程。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过快,虽然做到了基础设施的普及,但是缺乏有能力的教学教师,师资力量不到位导致很多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学生们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信息素质教育,仍然无法增强信息识别的能力。当前信息教育普及的主要教学难题是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师培养,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新课标中规定了小学信息教育的标准,明确了信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识别能力。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一)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培养良好思想品德
  小学生接受的教育知识有限,很容易受到教育的影响,加上生活经验少,所以对于是非的识别能力不足。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也要注意将德育教育贯穿其中,不仅仅学习信息技术,还要注重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德育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日常授课的字里行间融入,首先要训练小学生的上机操作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微机课程。有些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入门课程时,带领学生认识计算机的结构和功能,小学生的生性好动、活泼,比较喜欢研究新奇的事物,所以就会出现一些小学生会破坏计算机的一些设施,比如鼠标、键盘,教师机会告诉学生:鼠标是计算机使用的重要部件,但是容易受到伤害,大家要爱护鼠标,好好使用,不能因为好奇而伤害它,如果拆卸了鼠标,电脑就无法正常使用。让学生学会珍惜生活中的事物,即便是有着好奇心也要学会克制自己的行为,不能因为好奇而进行破坏,这种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就为孩子们灌输了德育教育,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典型体现,也是德育教育的成功案例。
  (二)完善任务驱动教学,塑造团队合作精神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与身边的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所以要及时培养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时,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能够提高小学生协作能力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学生会与团队中的每一个队员接触、交流,但是在团队中也要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大家相互竞争、共同进步,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可以布置海报类的教学任务,利用计算机技术,确定一个主题小学生们分工合作,制作出一个幻灯片。比如,布置“家园”为主题的幻灯片,对于优秀小组进行奖励。学生们可以自行选择队员,组成一个小组团体,在整个团体中,大家首先会根据“家园”这一主题进行讨论,确定思想主题、题目、内容,学生们确定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的题目:然后有的学生负责查找图片,有的学生负责编辑文字,有的学生负责整合、制作幻灯片;学生将初步的幻灯片制作出来后,大家观看整体效果,再进一步讨论幻灯片中存在的不足,放大亮点,讨论每一张幻灯片的细节问题,再观看整体布局、逻辑顺序,学生们也可以继续发散思维,丰富幻灯片的内容。这样的小组活动,小组之间有竞争,组员之间有交流,考验着每一个同学的交往能力和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学生在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后,不知不觉的就形成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开展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德育素质
  自从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教育部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前教师只要做到让学生学到应该有的基础知识就够了,以分数来评判教师的教学能力,改革后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其中德育教育非常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德育教育中需要教师的积极配合,因为教育除了学生就是教师,教师教学占很大的比重。所以教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进行教学非常重要,其中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的课堂活动,开展活动的同时将德育渗透在里面,进而实现提升学生德育素质的目的。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文字输入比赛”和“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活动,以往老师都是提供给学生一些优秀的作品,学生参考这些作品的内容进行录入,这样并不能够发挥出文字输入的真正作用。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一个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物角色,比如“我是老师”,就可以记录自己是一名老师的话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希望学生们怎么做,学生应该如何做;当然也可以扮演“雷锋”,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做过的一些有意义的,有爱心的事情做一个记录,并将其输入到电脑里给其他同学参观。很多学生都在其中录入了自己的生活经历,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潜移默化的把德育渗透到了教学中,比如学生都能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教师,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每个人都是一名雷锋,时时刻刻做着帮助他人的好事。而且当孩子们回忆起自已做过的很多好事时,他们也会为自己感到自豪。所以枯燥的讲授不如和学生一起做一些活动,让学生把自己放在一个角色里,一个位置上,让其感同身受,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德育的熏陶。
  总之,为了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创造型人才,我们除了传授基础文化知识外还应该重视其德育的培养,鼓励更多学校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同时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的过程里教师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年龄特征实施有目的、高效率、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每一节课做起,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敢于实践、不断创新并善于总结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探讨[J].山西教育,2022(06):53-54.
  [2]郭浩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方法[J].天津教育,2022(0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