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音乐回归审美教育——谈音乐教学中职高生审美情感的熏陶

【作者】 赵洪美

【机构】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职业技术学校



【正文】  【摘 要】 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指明了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据调查显示,中职音乐课堂中缺少生动性,没有按照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且在音乐教学中缺少实践性。音乐审美教育对职高学生有情感熏陶作用,在优美音乐环境下成长的职高学生拥有更好的审美能力。本篇文章主要探讨在职高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音乐教育;美育;职高;审美教育

  一、音乐是美的教育
  音乐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在音乐的渲染下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随着新课标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培养,越来越多的学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音乐课程本身就受到学生群体的喜爱,音乐课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课程的有效开展能帮助学生掌握一项技能,对实际生活有重要意义。《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职高音乐课程也有明确的指标:认为音乐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核心也是音乐审美教育。职高音乐课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引导,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目前音乐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对音乐其中的思想道德、背景历史等,这样的教学缺乏活力对学生没有吸引力。音乐课的美育功能有待开发,这也是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音乐本身具有感染性,好的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琴操。当前职高音乐课程枯燥和乏味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美的融合,音乐课堂中没有美育作用的展现。所以职高音乐课要注重审美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学到更多音乐中富含的高尚情感。
  二、职高音乐课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熏陶策略
  (一)创设情境,让音乐调动学生的情感
  正所谓:“取之有法, 教无定法”。音乐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音乐课堂中展示出音乐的巨大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音乐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创设意境的教学方法。创设意境是指教师根据课本内容结合生活开展一个场景演示,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表达的真实性。学生在教师构建的意境中能感受到音乐世界的美好,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发奋学习。例如:在《渴望春天》这首歌曲教学中,教师选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和图片营造春天的氛围。在创设意境中播放《渴望春天》让学生感受歌曲中对春天的表达。教师抽选部分学生对歌曲中描述的春天进行语言描述,学生也可以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的春天。教师重复播放歌曲,让学生在播放过程中展开更多的想象,想象雪花融化、万物复苏、小鸟歌唱等美好的春天景色。学生在学习春天歌曲中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 二) 入情欣赏,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
  职高学生有自己的审美观念,但是仍需要教师的指引。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更加注重美育的培养,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深化。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同歌曲相结合起来。例如:在《江河万古流》和《保卫黄河》的学习中,展示了我国两大长河的宏伟壮阔。教师提前准备一些黄河和长江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历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在已知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歌唱会更具有情感表达,展示自己对黄河、长江的敬畏之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分段教学,让学生感受不同部分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和歌曲之间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在黄河、长江歌曲展示中激发学生的中华热血情感,让学生在作品中感受到音乐的豪迈情感。
  ( 三) 发挥想象,让音乐滋润学生的心灵
  音乐具有动态性。音乐存在高低音,无论是激昂的音乐还是沉稳的音乐都有动态感,学生能与作者引起共鸣。职高音乐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继续引导。例如: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视频,对歌曲进行知识拓展,使得学生更了解歌曲的背景、创作原理以及表达了什么情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歌曲练习,在多次歌唱中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怀和美好祈愿。教师可以寻找一些视觉强烈的视频播放,增强学生的印象。教师要通过合理的音乐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在歌唱中的情感表达,引起学生和作品之间的情感共鸣。再如:《英雄赞歌》学习中,教师提前在网上寻找相关英雄的视频。在播放视频过程中唤起学生对英雄的敬佩和赞扬之情。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选取部分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英雄题材也是教育学生最好的资料。
  三、结语
  音乐是表达作者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写进歌词中,聆听者知其音,懂其词,感于情。新课标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职高音乐课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美育培养,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熏陶作用。教师要注重音乐教学中美育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教师营造的音乐学习氛围中,要贴合音乐教学的任务,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雪宁. 走向融合的音乐审美教育——评《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三版)》[J]. 大众文艺,2022,(13):166-168.
  [2]涂薇,张双. 基于音乐审美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改革[A].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2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发展重庆论坛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2: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