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班主任德育功能及其实施路径的分析

【作者】 杨振静 卞兴福 刘文荣

【机构】 山东省安丘市新安街道新安学校



【正文】  【摘 要】 育人必先立德,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初中班主任,更重要的是结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来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德育的目的是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德育教育过程应该多元化的,探索初中班主任如何更好的实行德育教育,成为了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着眼于当前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真正的贯彻德育教育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 德育教育;初中教育;班主任

  德育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在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在西方国家,德育教育更多的是重视个人意志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将知识教育于道德修养紧密结合在一起,其更多的体现在大众教育、角色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等,他们更多的将学生培养成完美公民,注重完美人格的塑造,强调公众意识和责任;在国内,德育教育更多的培养学生成为四有青年,成为热爱祖国、拥有对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信念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公民,我国的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想品德教育,即要求学生拥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拥有高度的政治立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另一方面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即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处理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总体而言,德育在初中生教育中应该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部分,首先,德育应该是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诚实、勇敢、忠实、勤奋等的道德品德,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次,中学生的德育更应该体现在爱国,应该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最后,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三观和道德行知,成为有责任心的公民。
  班主任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角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对青少年成长与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初中生所处学习能力强的阶段,对外界上事物较为敏感,同时初中生也处于叛逆能力较强的阶段,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就加大了初中班主任的管理负担,导致德育的效果不显著,所以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很多影响班主任德育功能的问题,首先,德育的内容理论与现实不符,教材更多的强调教育性,缺乏趣味性,教材案例内容更多的倾向于教育未成年人如何去做,这对处于初中年龄段的学生产生了抵触行为,很多初中生不服课本上的案例,并且产生了叛逆心理,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其次,德育教育的课程变化频繁,据统计,在建国以后,思想政治课本发生了大大小小的三十余次变化,频繁的教材变化会降低教师的教学地位,损失教师德育的信心,思想政治教材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应该更加贴近生活,保持其基本理论的稳定性。最后,班主任德育教育过程方法偏差和创新缺失,主要体现在单一传授经验、强化规范的人格化、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道德教育分离、注重形式忽略实质内容等,初中班主任在日常德育中,往往忽略了学生所在的年龄特点,讲授形式过于单一化,激励不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讲授内容也不统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很多班主任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造成的结果是不协调的,反而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
  如何提高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效果,接下来将对提高班主任实施方针有效性的对策进行探索。首先,应该加强情感教育的实施和多角度感情渗透,体现在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强化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力、促进道德教育和德育课程的统一等,针对我国教育课程的具体管理模式,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自主选择课程,实现道德理论水平课程与实践的双向统一,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一定包含着德育因素的参与”,德国教育学家德斯认为“任何教学都必须有着德育的力量”,这都强调了主体教学的道德功能和意义。其次,调整班主任道德教育的方式,激发道德的活力,这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的转型、倡导道德教育的生命价值、引导和重视学生学习和分享生活等,德育教育是让学生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不应该是束缚学生的思维方式,所以需要初中班主任在日常道德教育过程中更加强调教育即生活。最后,班主任通过多角度方式提升道德教育,比如适当的情景建立,对于“道德困境”的案例,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根据柯尔伯格的教育理论,应该引导学生从低水平的道德判断向高水平的道德判断渐进,班主任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事例来教学生如何去判断事情的好坏,或者举行相关的主题班会来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比如抵制金钱对年轻的影响、反对校园暴力等。除此之外,学校生活也会影响学生的德育效果,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呆在学校中,校园风格也会或多或少的对学生产生影响,校园风格应该是积极向上的,突出和谐的精神内涵,比如张贴中学生行为规范、建设校园图书角等,将道德教育照映在学生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