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双减背景下小学高段语文课后作业分层设计分析
【作者】 王 欢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朝阳小学
【正文】 【摘 要】 语文课后作业能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并且具有很强的拓展性。一直以来,小学语文作业具有数量多、重复性强等特征,并且很多作业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众多语文教师开始对课后作业进行调整,并试图平衡作业的“质”与“量”的关系。通过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负面情绪的影响,达到“减量增质”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此进行简单阐述,期望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成长起到帮助。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分成实施
一、分层作业相关内容分析
语文作业实施过程中,会涉及教师、学生、家长等相应人群,不同人群面对作业又有不同的表现。就教师而言,是作业的设计者和指导者,以及作业的评价与反馈者。对于学生而言,则是作业的完成者,并且完成情况直接影响到个人成长。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会受到作业环境以及作业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另外,作业对家长而言,主要是参与者和辅助者。分层作业设计需要依据智慧理论当中的“主体差异性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情。然后将统一的模式和尺度转换为有梯度、有差异的作业。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布置适合学生兴趣及智力特点的课后作业。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积极参与到作业当中去,并逐渐提升个人的学科素养。
二、小学语文高段家庭作业分层方法分析
(一)分层准备
分层前需要与家长进行认真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想法。分组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要让家长和学生认可这种分层,避免其产生被歧视的感觉,有效降低后进生的心理负担。分层过程中要贯彻师生平等交流的原则和科学合理划分的原则,并为后续评价(学生、家长、教师)做好铺垫工作。小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对应的层次,教师对分层情况进行检验。如果教师调整,也需要事前征求学生意见,并且调整范围不宜过大。
(二)分层依据
首先,分层应该根据小学生的主观特质,满足多元智力教育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领悟能力、思维灵活性、基础知识强弱等几个维度进行分层。一般建议分3个层次,太少或过多都不太科学。第一组,学生领悟能力强,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强,这一层一般学生占比在20%;第二层,这层人数较多,一般占比在60%左右,该部分学生也可以认定为“中等生”。第三层,其余20%划入第三层。这些学生悟性相对较差,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对新鲜事物的变通能力较差。或者可以将这些学生划定为“学困生。”
三、分层后课后作业设计的原则
学生学习时,主动学习与被动灌输的效果有天壤之别。因此,分层后设计课后作业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问题,通过有效的作业,让学生慢慢变得想学、乐学,并且在完成作业时有一种享受感和成就感。
(一)趣味性的原则
兴趣的作用不言而喻,兴趣满满是学好一门学科,一个知识点的源动力。小学高年级学生仍然具有小学生的特质,即:爱说、爱动,喜欢一些新鲜事物。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时刻想到趣味性问题。
首先,保证作业具有多样的形式。教师和学生们天天“打交道”,教师布置什么作业基本也能让学生们猜出来。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学生对作业,会慢慢滋生出“审美疲劳”。如果在形式上进行“微调”,就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比如说,在作文中经常遇到“续写课文”的内容,如果教师将名字改为“请看下集”,或者“有话说出来”,学生们就会有新奇感。再比如,小学生都喜欢“小贴画”,如果合理利用这些东西,随机找几个贴在作业本上,根据贴画内容写一篇小文,也是蛮不错的创意。
其次,保证作业内容具有信息化特征。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也能从网络上攫取海量的信息,如果教师还照本宣科,无疑会步入学生的后尘。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增加素材的“厚度”,而且不局限于书写,还要增加动手、动脑、动嘴的内容。比如,根据课文内容可以安排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科技馆去参观,听解说员讲解古今中外的故事,接受一些外部的信息。
最后,让学习主体“动”起来。以往的课外作业,内容、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很少有自主权利。为此,教师应该以此为落足点,加一些动态性的作业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甚至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讲解自己完成作业的思路。当然,分层作业需要根据各层学生的特征,设计出内容各不相同的作业。
(二)分层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加德纳(美)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因此,评价学生使用统一标准显然是不科学的。考虑到不同层级学生的特点,可以结合各层特点设计出“作业超市”、“作业自助餐”等形式。当然,设计这类作业要符合双减政策,要遵循:紧扣教学目标,避免作业重复出现;调整层级之间的作业难度(差距不宜过大);丰富课外作业内容,提升作业的乐趣性。以《将相和》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内容:自己从互联网上找相关动画片,观看后给家长复述一下内容;和同学玩角色扮演的游戏;结合文本内容,自己画出几幅插图。以上作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项或者多项。
设计分层作业需要考虑到家长的态度。由于每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想法,如果自己的孩子一直处于第二级或者第三级,作业难度一直较低。家长未免会对这种形式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设计作业时不能机械地划分出不同层级的作业,要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成长空间,鼓励每位学生按照递进的原则完成作业。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难度适宜,数量恰当的课外作业,这样才能在“减量”的基础上“提质”。
总结
总之,学好语文课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生作业应该向着优质、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增加分层设计方法,保证不同层级学生的健康成长。上述这些方法和思路,需要每位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创新。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分成实施
一、分层作业相关内容分析
语文作业实施过程中,会涉及教师、学生、家长等相应人群,不同人群面对作业又有不同的表现。就教师而言,是作业的设计者和指导者,以及作业的评价与反馈者。对于学生而言,则是作业的完成者,并且完成情况直接影响到个人成长。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会受到作业环境以及作业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另外,作业对家长而言,主要是参与者和辅助者。分层作业设计需要依据智慧理论当中的“主体差异性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情。然后将统一的模式和尺度转换为有梯度、有差异的作业。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布置适合学生兴趣及智力特点的课后作业。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积极参与到作业当中去,并逐渐提升个人的学科素养。
二、小学语文高段家庭作业分层方法分析
(一)分层准备
分层前需要与家长进行认真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想法。分组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要让家长和学生认可这种分层,避免其产生被歧视的感觉,有效降低后进生的心理负担。分层过程中要贯彻师生平等交流的原则和科学合理划分的原则,并为后续评价(学生、家长、教师)做好铺垫工作。小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对应的层次,教师对分层情况进行检验。如果教师调整,也需要事前征求学生意见,并且调整范围不宜过大。
(二)分层依据
首先,分层应该根据小学生的主观特质,满足多元智力教育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领悟能力、思维灵活性、基础知识强弱等几个维度进行分层。一般建议分3个层次,太少或过多都不太科学。第一组,学生领悟能力强,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强,这一层一般学生占比在20%;第二层,这层人数较多,一般占比在60%左右,该部分学生也可以认定为“中等生”。第三层,其余20%划入第三层。这些学生悟性相对较差,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对新鲜事物的变通能力较差。或者可以将这些学生划定为“学困生。”
三、分层后课后作业设计的原则
学生学习时,主动学习与被动灌输的效果有天壤之别。因此,分层后设计课后作业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问题,通过有效的作业,让学生慢慢变得想学、乐学,并且在完成作业时有一种享受感和成就感。
(一)趣味性的原则
兴趣的作用不言而喻,兴趣满满是学好一门学科,一个知识点的源动力。小学高年级学生仍然具有小学生的特质,即:爱说、爱动,喜欢一些新鲜事物。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时刻想到趣味性问题。
首先,保证作业具有多样的形式。教师和学生们天天“打交道”,教师布置什么作业基本也能让学生们猜出来。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学生对作业,会慢慢滋生出“审美疲劳”。如果在形式上进行“微调”,就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比如说,在作文中经常遇到“续写课文”的内容,如果教师将名字改为“请看下集”,或者“有话说出来”,学生们就会有新奇感。再比如,小学生都喜欢“小贴画”,如果合理利用这些东西,随机找几个贴在作业本上,根据贴画内容写一篇小文,也是蛮不错的创意。
其次,保证作业内容具有信息化特征。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也能从网络上攫取海量的信息,如果教师还照本宣科,无疑会步入学生的后尘。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增加素材的“厚度”,而且不局限于书写,还要增加动手、动脑、动嘴的内容。比如,根据课文内容可以安排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科技馆去参观,听解说员讲解古今中外的故事,接受一些外部的信息。
最后,让学习主体“动”起来。以往的课外作业,内容、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很少有自主权利。为此,教师应该以此为落足点,加一些动态性的作业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甚至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讲解自己完成作业的思路。当然,分层作业需要根据各层学生的特征,设计出内容各不相同的作业。
(二)分层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加德纳(美)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因此,评价学生使用统一标准显然是不科学的。考虑到不同层级学生的特点,可以结合各层特点设计出“作业超市”、“作业自助餐”等形式。当然,设计这类作业要符合双减政策,要遵循:紧扣教学目标,避免作业重复出现;调整层级之间的作业难度(差距不宜过大);丰富课外作业内容,提升作业的乐趣性。以《将相和》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内容:自己从互联网上找相关动画片,观看后给家长复述一下内容;和同学玩角色扮演的游戏;结合文本内容,自己画出几幅插图。以上作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项或者多项。
设计分层作业需要考虑到家长的态度。由于每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想法,如果自己的孩子一直处于第二级或者第三级,作业难度一直较低。家长未免会对这种形式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设计作业时不能机械地划分出不同层级的作业,要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成长空间,鼓励每位学生按照递进的原则完成作业。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难度适宜,数量恰当的课外作业,这样才能在“减量”的基础上“提质”。
总结
总之,学好语文课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生作业应该向着优质、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增加分层设计方法,保证不同层级学生的健康成长。上述这些方法和思路,需要每位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