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开放的数学教学

【作者】 杨 毅

【机构】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景村镇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数学被视为小学阶段中重难点学科,教师和家长共同予以重视。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性,需要教学方式的创新,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做出分析,小学数学情境模式教学更加能突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开放式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应达到课本内容标准的同时,对教学方式开展深入探究。对于小学数学这一学科,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为主要目的,怎样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针对这个问题,采用开放模式的数学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利用已知的数学方法去灵活处理问题。
  一、情境教学的实际应用
  1.1生活与教学相联系
  数学融入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数学问题,以助于学生更好地贯通新的知识点。
  讲解数学概念和运算的过程中,利用“网络+教学”形式展示情境表演引出新的课程内容,例如:小明在周末帮妈妈去超市买一瓶醋和一包盐,一瓶醋和一包盐的价格分别是:4元5角、3元5角,请问小明应该拿多少钱买到这些商品?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学会加法运算,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成果。
  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与数学相联系,让他们产生一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不再对数学有畏惧感、恐慌感、距离感,能够自然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1.2问题故事情境
  利用小学生在这一时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大的事物接受能力,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塑造一个问题情境,著名的教育学家,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创造一定的问题假设,去激励学生作为主体发挥的求知欲望,这一方法被称之为“问答法”。
  比如:二年级中的关于“二的乘法”运算教学实例,小红邀请小明,小兰两位好朋友于周末去她家做客。
  午饭时间到,小红的妈妈准备好了午餐,小红想了想,中午有妈妈,我,小明,小兰四个人共进午餐,而餐桌上有四只碗,那需要摆多少双筷子呢?
  学生居然异口同声地答出:四双。老师接着发问:那一共是多少根筷子呢?有一位学生举手应答:因为有四双筷子,一双筷子是两根,所以是2+2+2+2=8(根)。
  老师微笑示意请坐,并引入教学方法,简要说明“二的乘法”的运算便捷和运用方式。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端,在问题中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擅长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的习惯,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学会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1.3合作与竞争情境
  小学生在儿童时期,关注度对于他们来说是安全感,是源动力,这并不只体现在小孩子身上,同龄人也有。
  借助这种心理支配,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性地采取适当的竞赛方式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创造一个能够让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将学习兴趣巧妙地转化为学习兴趣。
  比如:在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将水平不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设置赛制:遵守课堂纪律加一分、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加三分、帮助组内成员解答问题加一分……并给予一些小奖励,在课堂末尾时,进行教师评分,选出优秀小组,分别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然后对于落后的小组提出建议,以及鼓励他们。小孩子会喜欢这种具有竞争机制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好地锻炼他们团结协作能力和树立竞争意识。
  1.4个人实践情境
  在教学过程,要因势利导。小学生处于一个比较身心发展比较活跃的年龄阶段,对于事物的好奇心重,也具有一定的好动性。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一句话是:“知识来源于动作”。
  动手操作对于大脑记忆有着重辅助作用。动手操作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小学“几何图形”这一课中,在作业布置中可以加入自己动手制作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框架,并观察他们哪些形状具有稳定性,以及在生活中哪一些事物是运用其中的特征?还有搭建积木,形成空间思维。
  学生会在动手实践中得出结论: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理,这是唯一标准。数学本质上有抽象性,而他是从生活本身分离出来的一部分,动手便是将数学具体化。
  二、情境教学对小学数学的正面作用
  2.1数学教学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
  生活中的数学是具体存在的,通过将数学还原于生活,小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数学教学的含义,并学会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2.2缩小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距离感
  在多数学生的想法中,数学这一门学科,就让他们心理上罩上了黑色的阴霾。
  数学难度是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开始爬坡式上升,其中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就达到最高值,给一些数学底子差的学生造成严重的“拉分”现象。
  那么,情境教学会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从而轻松掌握重点教学内容。
  三、结语
  现代教学理念的升华,在小学教学方式中要懂得因势顺导,教师要把握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开展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情境教学,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周星利.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开放的数学教学[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16(9):00162-00162.
  [2] 李西仿.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究开放的数学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4):1.
  [3] 曾小平.基于探究学习的数学“情境—问题”教学[D].贵州师范大学.
  [4] 杨孝斌,吕传汉,汪秉彝.三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