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以思想洪荒之力 攀教育效能之巅

【作者】 曹晓惠

【机构】 河北省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正文】  【摘 要】 教育教学要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为指导,才能切准立德树人的教育核心。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行动指南。教学实践中也要以新思想为理论指引,抓住大学阶段“拔节孕穗期”,为大学生注入不竭动能,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洪荒之力,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思维认知的根本指针。在新思想的冲击下,高校教育向阳而生,教学效能向着更深、更远、更高的层级推进。
  【关键词】 高校;教育;效能;思想

  蓬勃鲜活的思想,生机盎然的理论让教育教学有了前进的动力。高校教育具有独特属性,它是培养社会所需要高级人才的主要场所,能够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用全新的价值理念、思想理念、发展理念武装学校管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准则,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拓展思想传播路径。
  一、解构思想内涵体系
  教育教学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渗透能够为构建高校管理体系提供支架,是对全员育人、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也是教育管理的内在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多重因子相互交融,在互推互利中,将新思想深深烙进师生脑中,让他们汲取思想精髓。全员、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循序推演、实践中完成的。实践的推进需要思想助力。为了将新思想逐步渗透到高校管理、教育实践中,必须从最基础的思想体系解剖着手。只有对新思想内涵、目的、出发点、着力点等信息资源有精准把握,全面系统剖析,才能切准思想核心区域,助推新思想落地开花。
  解构新思想内涵体系,需要捕捉其思想内核,在精简化的学习探研中,切准新思想中心点。某高校在践行习近平新思想时,先从整体着手,以思维导图呈现的方式,搭建起宏观的思想架构,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感知空间。清晰鲜明的框架让学生对新思想的思维规律和逻辑思路有了深度把握。在夯实思想脉络的基础上,教师抓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专题展示的方式系统梳理新思想脉络。在平行式的推进中,学生认知得到进阶,思维在递推中升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先辈们的思想精华,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新飞跃。其思想涵盖面广,具有深刻性、契合性特征。高校践行新思想就要从理论学习的本源出发,从知识维度出发,明晰教学行动指南。
  二、丰盈思想呈现样式
  新思想为高校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指明了清晰方向。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一定结构方式作为支撑。组织教学活动时,形式呈现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思政课程是新思想落地的必要条件,也是必然选择。新思想是由基本观点、思想内涵、精神实质、核心要义等有机体组成的,其复杂性、系统性、丰富性是显而易见的。将其生动形象鲜活的展示出来,有一定难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思想交际的主要场所。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灵活多元的优势,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相关资源,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中闪现学习灵感,获取更深刻的认知,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对教育教学产生的正面导向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触动新思想的关键点是思政课堂。在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信息融合的大背景下,将思想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将其作为教学的兴奋点,实现载体创新,也是极其重要的。如在对中国古代文学史进行学习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妨适时渗透新思想。新思想中蕴含的体系是清晰的,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要找到专业课程与新思想中的衔接点,打通它们之间的脉络,实现思想贯通。传统文化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着眼于文化的指引作用,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在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双重作用下,推动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三、拓宽思想内化渠道
  新思想本身属于理论知识的范畴。如果单纯就理论知识感知而学习,无异于空中楼阁,虚幻飘渺。关注高校发展脉搏,需要褪去思想华丽的外衣,将其置于现实生活中,贴合学生的基础认知,在实践中对接学生的认知实际,让新思想的种子在大学生心中落地扎根。思想内化渠道多样,理论知识学习是一方面。当学生有了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他们自然不满足于现状,势必要借助实践进行检验。宏观思想理念的落地体现在一件件微小的事件上。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不足,需要进行多方面的锤炼,才能内化思想,集中体现出大学精神的人格化,为踏入社会生活铺垫坚实基础。
  列宁认为:“认识真理、认清客观现实的路径是要由生动直观延伸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落实到实践探索。”新思想引领高校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入脑”的阶段,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必须“入心、入行”,以思想理论为起点,发挥纲举目张的作用,并以实践活动为抓手,让学生真正做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感同身受。如可以在相关节日来临之际举办主题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发挥不同群体的优势,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还可以充分利用典型教育资源,采用贴切化的宣传方式,发挥榜样的力量,用身边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给学生带来情感认知上的震撼。面对校园生活中的典范,学生在学习仰望他们的同时,自身的精神家园也得到建设。
  思想对人成长产生的洪荒之力不容小觑。为了将新思想辐射带动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高校管理必须做出针对性调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旋律,将社会主流思想与高校物质文化精神建设进行无缝衔接,让师生充分解构新思想内涵体系,获得认知上的升华。同时辅助以丰盈灵动的思想呈现样式,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动态活动,让全校师生员工在求知求道中完成思想迁移,实现由理论到实践再到运用的转化过程。
  参考文献:
  [1]谢宇格.存储与释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22(07):75-81.
  [2]汪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2):44-47.
  [3]孙淑秋.高校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思考[J].高教论坛,2021(12):5-8.
  本文为2022年度石家庄市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占领高校宣传阵地提升思想工作效能——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zjpy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