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余德文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中学



【正文】

【摘要】化学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体现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本文从课堂教学的理念、课堂教学的宗旨、课堂教学的资源、课堂教学的过程等角度,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准则与案例。

【关键词】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 科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突出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从关注教书更多地转向关注育人,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着眼点在于教学目标中的学生观的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在具体的化学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多样性、教师的多样性及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则基于化学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学必然呈现多样性。因此可以说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也没有必要采用统一的上课标准。

[案例1溶液的配制与分析教学情景创设(教学片段)

以往每次讲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配制时,老师总是展示容量瓶给学生看,介绍容量瓶的构造:细颈,梨形,平底玻璃瓶,磨口。标注:①一条刻度线;②温度和容积;③容积规格:50/100/250/500 mL……使用时注意事项:①溶解或稀释的操作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②不能长期存放溶液或进行化学反应等。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做实验。这种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按部就班地会使用容量瓶这种仪器,而不知道这种仪器怎么来的,没有体现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更不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课堂上创设了以下情景:

在课桌上摆放了有刻度的50 mL烧杯、100 mL烧杯,10 mL的量筒、玻璃棒、托盘天平,Na2CO3固体、蒸馏水。

【思考】 实验室需一份10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Na2CO3溶液,应如何配制?

【讨论】 要准确配制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Na2CO3溶液,必须满足下列2个条件:

1)准确测定溶质的质量;

2)准确测定溶液的体积。

【教师】 那么,如何准确测定溶质的质量?

【学生】 托盘天平的精确度只有01 g,达不到上述实验的要求,需要比托盘天平更精确的称量仪器。

【教师】 对!可以用更精确的称量仪器,如电子天平或分析天平。

那么,如何准确测定溶液的体积?请大家讨论。

【学生1】 用100 mL的烧杯直接来溶解并配制溶液。

【学生2】 在烧杯中进行溶解但不能配制,因为烧杯口径太大,配制溶液误差太大。

【教师】 那么把它的口径变小,变成量筒,能否直接溶解和配制溶液?

【学生】 它是量取液体的仪器,不能用于溶解,当然由于量筒的口径还是比较大,导致误差也大,也不能用于配制。

【教师】 误差还是大?那怎么办?

【学生】 那把它再变得很细,一根细长的有刻度线的玻璃筒。

【教师】 这样误差虽然很小了,但装得溶液太少了。若要配100 mL溶液的话,需要一根很长的细长有刻度线的玻璃筒呀!那怎么办?

【学生】 把它的下部做大。

【教师】 很好!可是底部是圆的,不好放置呀。

【学生】 底部做成平底的。

【教师】 好,用它来配制溶液,瓶颈上有一根刻度线代表了它的容积,但是配制溶液要摇匀,而玻璃棒又不能伸进去搅拌,怎么办?

【学生】 瓶口加个玻璃瓶塞,这样可以上下倒过来摇匀。

【教师】 既然这个仪器能准确测定溶液的体积,那么能否直接来溶解并配制溶液呢?

【学生】 不能,因为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热效应,玻璃仪器要热胀冷缩,这样测定溶液的体积就不准确。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真正体现了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自主推导出了配制一定量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的必要仪器——容量瓶。

其实,这个内容在很多老师(包括以前的笔者)的眼里是被忽视的或轻视的,其原因主要是内容简单,只要老师介绍一下有关知识,学生便可掌握。但如果你把视角移出课本,转向学生的终身发展,或移向生活生产中碰到的问题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解决,你也许就会产生共鸣:对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从事化学工作)来说,溶液的配制与分析这节内容最有意义的只有这些。高考不是最终目标,终身发展才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更应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我们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向——去思考怎样的问题、怎样的问题值得思考、能为人类社会解决什么等等。笔者认为这种建立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础上的思维的情意性,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思维品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思维的价值。课堂教学效率观在新课程背景下也要发生变化。

[案例2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片段)

【视频】 上世纪80年代初期, 小镇街头,小摊的摊主将包好的生包子放入蒸笼后,拿出一个瓷器小勺,装上少许黄色粉末,然后从柴炉内钳出一枚红热的炭,放在黄色粉末上,将小勺放在蒸笼中央,盖上笼盖。几分钟后,一笼雪白的包子出笼。

请在后面的学习中思考一下,黄色粉末可能是什么物质?小摊的摊主为什么要这样做?

【实验】 向试管中通入5 mL二氧化硫水溶液,滴加品红溶液,振荡,然后加热试管,观察加热前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讨论】 由现象推论出的结论:二氧化硫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它能与某些有色物质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时,这些无色物质又会发生分解,从而恢复原来的颜色。

【教师】 你知道小摊摊主的黄色粉末的奥妙了吗?

【学生】 硫!

【教师】 因为在当时的市场上,面粉都是标粉,洁白的程度不够,摊主让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对面粉进行漂白,使蒸出的包子更白。

【投影】 二氧化硫能与有机色素结合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而具有漂白性.它可以用来漂白纸浆、毛、丝、草编制品等。

【应用】 试一试你的眼力:如果你与妈妈一起到市场上购买银耳,那么请仔细观察这4种银耳样品(略),观察之后,挑选出你认准的一种银耳。

(结论:A经过染色,B已变质,C正常,D经过漂白)

【教师】 从上述案例中你觉得应该怎样正确认识事物(SO2?

【讨论】 看事物要从2个方面来分析:

积极面:可以漂白草帽等麦秸制品;制取硫酸;其他工业原料等;

消极面:可以污染环境;刺激呼吸道,伤害肺脏;腐蚀金属等等。

结论: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就看人们怎么去用!二氧化硫既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又可以被用来欺骗别人。只有利用事物的积极面,才能给社会、人民带来好处,才能产生好的效益。

因此,基于新课标的化学教学应是对学生在各方面学习化学的结果的关注。当然,化学学习结果决不只是化学试卷的分数成绩,而是三维目标的达成,科学素养的提升;而且要落实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