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的教学探讨

【作者】 侯 钢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柳林中学



【正文】  【摘 要】 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结合的思维方法来思考化学问题,使化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整个中学阶段化学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物质的量”的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为此,多年来,我们对“物质的量”一节的教学进行经常性反思、研究探讨,现在把对“物质的量”教学的探讨情况做一介绍。
  【关键词】 化学教学;“物质的量”;教学探讨

  万物都有一个评价的尺度,重量、长度、高度、透明度等,他们是对物质各类性质的综合性描述.对于化学物质而言,“物质的量”的概念体系是评价其数量的度量衡。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实现了对化学学科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对高中生化学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在本文中,我们将从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的概念出发,结合其在实际化学问题中的应用实例,探讨如何进行“物质的量”的教学。
  一、“物质的量”的概念教学步骤
  1.前概念测查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接触新知识之前,从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新概念看法和印象;或者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记住了概念的定义,却没能弄清概念实质.通过对学生前概念的测查,教师可以从中找到学生在思维和看法上的误区,有利于下一步化学教学的开展.在“物质的量”的概念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设置了几个问题来调查学生对“物质的量”的前概念.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打鸡蛋”、“一盒香烟”、“一令纸”等描述,那么你们知道其中的“一打”、“一盒”、“一令”具体代表多少呢?如果用“个”、“根”、“张”等量词来代替会有怎样的影响?
  (2)请同学们估计一下,每一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呢?有以下几个数量级选项:105、1012、1023,同学们猜测是哪个呢?
  (3)虽说我们还没有学过“物质的量”的概念,那么有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猜测一下它的含义呢?
  提问显示,很多学生对“一打”、“一令”等量词的具体数值表示未知,学生们表示利用个”、“张”等量词来代替会面临表述数值过大的现象.在第二问中,很多学生们选择了1012的选项,其实正确的答案是1023这个选项.对于“物质的量”的概念理解上,很多学生就认为它是和令、打等量词差不多的意思,只是它的数量级要远比别的大.如此一来,教师对学生的概念了解就有了一个模糊性的认识,可以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概念教学。
  2.物质的量的概念形成教学
  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过了相对原子质量、质量等化学概念,于是教师可以提问:一个原子或是分子的质量可以测出来么?虽说他们都是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但却是客观存在的,是具有质量的特殊物质.“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微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出“物质的量”与其单位“摩尔”的概念.物质的量是用来描述物质所含微粒数量的物理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比值,常用n来表示,其单位是摩尔,每1 mol的粒子集体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 kg的碳12所含的分子数相同(这里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即是12 g 碳所含的微粒数6.02×1023).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碳原子的质量已经可以被测出来了,实践证明,其质量与理论推算相差无几,进一步证明了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可靠性.
  3.物质的量的概念的拓展教学
  “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和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等物理单位一样是七个国际物理单位之一,它是用来描述微粒的数量的物理量,因此,它的对象就必须是微粒,例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对此,我们可以讲1 mol的铁原子,1 mol的钠离子,而不能说1 mol的苹果、1 mol的粉尘.物质的量n=N/NA,这是从物质所含微粒数的角度出发,对物质的量的诠释。同时,结合相对分子质量,还有n=m/M。例如,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一摩尔碳所含原子的微粒数就是6.02×1023。于是,也就实现了将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和微粒数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如此一来,学生们必然可以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得到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因此,任意原子的原子量都可以利用碳原子的质量作为依据,于是可知原子量的比同样可以利用原子质量的比来代替。
  二、“物质的量”的应用教学
  高中化学概念种类繁多、内容复杂,给学生们的化学学习带来了阻碍.利用训练,将概念与习题联系起来,学生们在习题训练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了化学概念的学习。要想帮助高中生进一步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教师必须进行适当针对性训练,进行“物质的量”的应用教学.
  1.纯概念应用
  例题:已知1 mol O2,其中含有                  个O2,          mol O,约含有个O。
  分析该题属于基础型概念应用题,只要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对分子和原子、物质的量和质量、物质的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做到理解,便可以顺利求出该题.首先,1 mol的氧气分子,由于氧气分子是双原子分子,故其氧原子含量为2 mol。1 mol的氧气分子即含有6.02×1023个的氧分子,这在我们进行物质的量的概念形成教学中就予以说明.同样的可知,1 mol的氧气分子含有1.204×1024个氧原子。在新授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利用这些简单基础的纯概念应用案例,来帮助学生认清“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这些概念后,在进行下一步的深入和拓展训练.
  2.综合性应用
  在新授课阶段,教师必须利用一定量的概念训练题来加深学生的认识,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但是,教师必须注意训练题的难度,在起始阶段应当选取一些纯概念训练,帮助学生分清概念的易混点和难点。
  总之,“物质的量”的概念是联系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关键,实现了微观与宏观、质量与数量之间的联系,对高中化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而言,物质的量属于基础性化学概念,但由于其具有综合性、桥梁性的特点,教师必须注意对它的综合性使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