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幼儿园项目活动“三阶段”教师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邓爽爽 陈玲莉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第二十幼儿园
【正文】【摘 要】 项目活动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让幼儿学习具有连贯性,延展幼儿的学习范围,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从实践角度提出幼儿园项目活动实施策略包括第一阶段:判断筛选,确定项目主题;群策群力,预设项目网络;多种途径,丰富共同经验。第二阶段:巧用材料,激发探究兴趣;问题导向,引导主动探究;轻松环境,促使愉快探究;问题链条,推动深度探究;层层推进,推动经验递进。第三阶段:发现信号,进入高潮阶段;多元评价,提升项目效果。
【关键词】 项目活动;项目活动“三阶段”;实施策略
项目活动是儿童在成人的支持下,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问题或论题)进行持续研究的所有实践活动总和。我园借鉴丽莲·凯兹的项目活动设计与实施“三阶段”流程,结合本园实际生成了园本的项目活动“三阶段”流程,即活动引发阶段、活动发展阶段、活动结束阶段,在实践中探究出项目活动“三阶段”教师实施策略。
第一阶段:项目活动引发阶段教师实施策略
1.判断筛选,确定项目主题
在项目主题的产生阶段,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幼儿的兴趣,并作出必要的支持。幼儿的生活、兴趣、问题、教师建议、偶发事件等都是项目活动内容的来源。教师如何准确地进行主题筛选,确定主题,其中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收集幼儿问题,形成问题集;第二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对众多的内容进行价值判断和筛选;第三运用金字塔模式对问题精准分组归类;第四根据分组归类的问题,再次进行师幼交流,给活动命名,制作网络图,最终确定出符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标和能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主题的内容,开展项目活动。
选择主题时要考虑三个要素:
①选择有共同经验和兴趣的主题
选择幼儿们有共同经验的主题,这些经验对他们提出问题和建议有很大帮助,幼儿们的这些问题就组成了我们大的项目活动的子主题。当选择的主题符合幼儿的兴趣,那么就能很快的让幼儿产生兴趣,在项目活动的早期,教师工作重点就是辨认出哪些是幼儿萌发出来的兴趣,预设和考虑幼儿可能会产生哪些新的兴趣。
②选择能让幼儿进行互动的主题
教师在选择主题的时候应考虑小组成员兴趣的多样性、这个主题是否能为不同的个体和整个小组带来潜在的价值气是否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产生互动,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③选择包含充分的直接经验和具体实物给幼儿操作的主题
学龄前幼儿还处在感知运算阶段,他们需要从做中学,在操作中去体验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所以教师在选择主题的时候,应该选择能让幼儿感受到实物的,包含直接经验的主题。
2.群策群力,预设项目网络
在了解幼儿对所定主题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后,教师组织幼儿表达自己想要探究的主题,教师共同商讨并预设了该主题的网络图。网络图是活动的计划图,更是可互动的环境资源。通过网络图梳理相关信息,网络图可帮助教师预测项目的可能走向,将幼儿可能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做准备,也能协助教师评估主题的价值与可行性。将网络图放在教室外,让家长了解我们目前开展的活动;拿回教室内,可供幼儿讨论和进行调整。网络图上的内容可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而发生变化,还可用照片、符号、便签等进行及时补充和调整。
3.多种途径,丰富共同经验
教师可在主题实施前利用各种途径丰富幼儿的共同经验。教师可利用发放调查表的形式,促使幼儿和家长一起去了解与探究主题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在图书区放置相关书籍,使幼儿能通过阅读图书来增长主题相关经验,当有相关经验后幼儿探索主题的愿望也会更加强烈。每个幼儿的个体经验是存在差异的,当幼儿们在一起讨论的时候,他们可以相互学习,获得经验的丰富。
第二阶段:项目活动发展阶段教师实施策略
1.巧用材料,激发探究兴趣
有的材料不具创造性,幼儿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有的材料则可以引发幼儿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去动手操作和实验。促进幼儿发现与探究,引发故事、想象与游戏,带给幼儿惊喜与兴奋,激发儿童不断地去探索他们。
2.问题导向,引导主动探究
抓住幼儿认知冲突,问题导向,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尚不丰富、认知结构尚未完善,当有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事物出现时,即产生认知冲突时,他们会非常好奇,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欲。认知冲突是幼儿思考的起点,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当幼儿对某事物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可以在判断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把握住这个机会,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出驱动性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于小心地调整幼儿的兴趣以及梳理他们的想法,帮助幼儿进一步明确问题,如“有没有什么是你想要知道的呢?”教师也可以通过介绍某件作品与幼儿进行讨论,有意引出他们的想法,如“你认为这是做什么用的呢?”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3.轻松环境,促使愉快探究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们一起讨论正在进行的工作,使他们情感性的参与达到最高点,当幼儿们在分享自己学到的,了解到的新事物时候,他们会感到很兴奋,会形成一个融洽的探究氛围。幼儿的想法与成人不同,这是正常的。我们不能将成人的价值观念强加给幼儿,要学会接纳幼儿的这些观点,给予他们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试误中得到学习。教师应多使用鼓励的话语,激发小组活动的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幼儿的“错误”中发现教育契机,开展新的探究活动。
4.问题链条,推动深度探究
设置驱动性问题链条,保持幼儿思维的连续性,开启深度学习。幼儿的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步步深入的过程。在项目活动中,幼儿不断尝试与思考,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发现并抓住幼儿一连串的疑问,通过问题链的形式抛回给幼儿,能够帮助幼儿深入地思考,使得幼儿的学习朝向深度进发。如在“秋游”项目活动中,教师围绕自主策划帐篷活动设置问题链:帐篷搭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进行帐篷活动?帐篷可以怎么玩?等等。问题链引发了幼儿对幼儿园中不同地面优缺点的探讨、对天气预报的关注、对帐篷玩法的创新,激发幼儿不断思考,进行深度学习。当活动仅仅依靠幼儿难以推进和深入时,教师可以适时介入,站在更广泛的视野,提供学习材料,提出反问,激发幼儿深入思考,推动活动继续开展。在生成问题链时,教师要关注驱动性问题链的逻辑性,使驱动性问题链螺旋而上、层层推进,让幼儿能“有阶可上”,保持思维的连续性,从而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究和深度学习。
5.层层推进,推动经验递进
经验的递进性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教师需要在每个活动开始前和结束后考虑幼儿当前的经验水平与最终预测达到的经验水平之间的距离,进行活动任务的适当分解,让幼儿能将上一个活动获得的经验应用于下一个活动,循序渐进地感知、体验、理解项目中的相关概念,从而获取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经验。其二,教师推进的项目活动是由浅入深的,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应提供适当的支持。
第三阶段:项目活动结束阶段教师实施策略
1.发现信号,进入高潮阶段
当幼儿停止问问题,整个班级的兴趣有明显减弱,或者项目的工作任务都已完成,幼儿没有其他的问题了,以及有关项目的讨论引发不了兴趣和参与等,项目活动就基本接近尾声了,但是否结束需要全体参与活动的幼儿同意。在第三阶段,对于幼儿而言,主要是理清已习得的经验、讨论如何将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是听取幼儿的报告,利用多种方式回顾项目活动历程以及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行评估。项目活动的持续时间长,幼儿的经验不易得到统整。因此,在项目活动结束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回顾活动尤为必要。回顾活动是幼儿对其所经历的事件的反思、分享。在项目活动中,教师借助活动展板、绘本、视频和观察记录本,与幼儿共同进行回顾,帮助幼儿理解活动内容,促进幼儿经验的连续性发展。如:墙面主题墙的呈现与回顾、幼儿分享制作方法步骤、桂花糕的成果分享。
2.多元评价,提升项目效果
(1)班本项目活动记录本
班本项目活动记录本是班级内幼儿最基础的评价方式之一,通过师幼间的访问谈话,获取评价信息。整个记录分为三部分:
①团队活动规则。全班幼儿提议并投票产生项目活动的规则,如“能用礼貌的话语和他人交往”、“能和同伴友好相处,会商量、会合作、会分享”、“能想办法解决问题”等。这些活动规则既是幼儿对规则的认识、认同和内化,也是开访谈评价时的具体依据。
②项目活动“计划单”。幼儿用图画或符号的形式绘图,表达自己想要在项目活动中了解的内容以及对项目活动的想法和计划。必要时,教师可以在图画下面附加文字,这有助于教师能更直观地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及时对班本项目活动内容的设置做出价值判断和调整。
③项目评价表。在项目活动结束后,教师与个别幼儿进行谈话,并组织幼儿自主评价,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围绕幼儿的表现做出记录和评价。这一环节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也有助于教师聚焦每一名幼儿,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2)大草坪论坛
每周在幼儿园内的大草坪上开展一次以幼儿为主角的论坛,教师只进行组织、引导与总结。幼儿以讨论、辩论、评价等方式自由地表达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新的发现,学到的新知识、获得的真实体验等。根据幼儿谈论的话题和评价的结果,教师进行内容梳理,提炼活动精华,帮助幼儿积累更多活动经验,最后再由教师整理不足的地方,使下一次活动更具方向性。
(4)观察记录表
每次启动项目活动时,我们都会设计观察记录表,通过语言、照片或视频等片段式观察,随时观察并记录幼儿的活动状态、表现和能力,为之后进行连续观察做第一手准备。在观察记录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介入活动,辅助幼儿识别问题,推动项目活动有效开展。
(5)小组合作评价单
本评价单以小组的形式从合作情况、团队中遇到的合作问题、如何克服合作问题以及存在的不足等几个方面展开。在小组评价中,由于所有幼儿都是活动的主角,因而都有权对活动进行评价。此方法不仅让评价结果更具真实性,而且能提升团队凝聚力,促进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丽莲·凯兹,西尔维亚·查德.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项目教学法[M].胡美华,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
[2]裘迪·哈里斯·赫尔姆,丽莲·凯兹.小小探险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M].林育玮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7,21,50-51.
[3]王翠萍,祝晓燕.项目活动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8(11):15.
【关键词】 项目活动;项目活动“三阶段”;实施策略
项目活动是儿童在成人的支持下,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问题或论题)进行持续研究的所有实践活动总和。我园借鉴丽莲·凯兹的项目活动设计与实施“三阶段”流程,结合本园实际生成了园本的项目活动“三阶段”流程,即活动引发阶段、活动发展阶段、活动结束阶段,在实践中探究出项目活动“三阶段”教师实施策略。
第一阶段:项目活动引发阶段教师实施策略
1.判断筛选,确定项目主题
在项目主题的产生阶段,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幼儿的兴趣,并作出必要的支持。幼儿的生活、兴趣、问题、教师建议、偶发事件等都是项目活动内容的来源。教师如何准确地进行主题筛选,确定主题,其中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收集幼儿问题,形成问题集;第二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对众多的内容进行价值判断和筛选;第三运用金字塔模式对问题精准分组归类;第四根据分组归类的问题,再次进行师幼交流,给活动命名,制作网络图,最终确定出符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标和能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主题的内容,开展项目活动。
选择主题时要考虑三个要素:
①选择有共同经验和兴趣的主题
选择幼儿们有共同经验的主题,这些经验对他们提出问题和建议有很大帮助,幼儿们的这些问题就组成了我们大的项目活动的子主题。当选择的主题符合幼儿的兴趣,那么就能很快的让幼儿产生兴趣,在项目活动的早期,教师工作重点就是辨认出哪些是幼儿萌发出来的兴趣,预设和考虑幼儿可能会产生哪些新的兴趣。
②选择能让幼儿进行互动的主题
教师在选择主题的时候应考虑小组成员兴趣的多样性、这个主题是否能为不同的个体和整个小组带来潜在的价值气是否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产生互动,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③选择包含充分的直接经验和具体实物给幼儿操作的主题
学龄前幼儿还处在感知运算阶段,他们需要从做中学,在操作中去体验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所以教师在选择主题的时候,应该选择能让幼儿感受到实物的,包含直接经验的主题。
2.群策群力,预设项目网络
在了解幼儿对所定主题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后,教师组织幼儿表达自己想要探究的主题,教师共同商讨并预设了该主题的网络图。网络图是活动的计划图,更是可互动的环境资源。通过网络图梳理相关信息,网络图可帮助教师预测项目的可能走向,将幼儿可能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做准备,也能协助教师评估主题的价值与可行性。将网络图放在教室外,让家长了解我们目前开展的活动;拿回教室内,可供幼儿讨论和进行调整。网络图上的内容可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而发生变化,还可用照片、符号、便签等进行及时补充和调整。
3.多种途径,丰富共同经验
教师可在主题实施前利用各种途径丰富幼儿的共同经验。教师可利用发放调查表的形式,促使幼儿和家长一起去了解与探究主题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在图书区放置相关书籍,使幼儿能通过阅读图书来增长主题相关经验,当有相关经验后幼儿探索主题的愿望也会更加强烈。每个幼儿的个体经验是存在差异的,当幼儿们在一起讨论的时候,他们可以相互学习,获得经验的丰富。
第二阶段:项目活动发展阶段教师实施策略
1.巧用材料,激发探究兴趣
有的材料不具创造性,幼儿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有的材料则可以引发幼儿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去动手操作和实验。促进幼儿发现与探究,引发故事、想象与游戏,带给幼儿惊喜与兴奋,激发儿童不断地去探索他们。
2.问题导向,引导主动探究
抓住幼儿认知冲突,问题导向,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尚不丰富、认知结构尚未完善,当有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事物出现时,即产生认知冲突时,他们会非常好奇,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欲。认知冲突是幼儿思考的起点,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当幼儿对某事物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可以在判断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把握住这个机会,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出驱动性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于小心地调整幼儿的兴趣以及梳理他们的想法,帮助幼儿进一步明确问题,如“有没有什么是你想要知道的呢?”教师也可以通过介绍某件作品与幼儿进行讨论,有意引出他们的想法,如“你认为这是做什么用的呢?”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3.轻松环境,促使愉快探究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们一起讨论正在进行的工作,使他们情感性的参与达到最高点,当幼儿们在分享自己学到的,了解到的新事物时候,他们会感到很兴奋,会形成一个融洽的探究氛围。幼儿的想法与成人不同,这是正常的。我们不能将成人的价值观念强加给幼儿,要学会接纳幼儿的这些观点,给予他们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试误中得到学习。教师应多使用鼓励的话语,激发小组活动的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幼儿的“错误”中发现教育契机,开展新的探究活动。
4.问题链条,推动深度探究
设置驱动性问题链条,保持幼儿思维的连续性,开启深度学习。幼儿的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步步深入的过程。在项目活动中,幼儿不断尝试与思考,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发现并抓住幼儿一连串的疑问,通过问题链的形式抛回给幼儿,能够帮助幼儿深入地思考,使得幼儿的学习朝向深度进发。如在“秋游”项目活动中,教师围绕自主策划帐篷活动设置问题链:帐篷搭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进行帐篷活动?帐篷可以怎么玩?等等。问题链引发了幼儿对幼儿园中不同地面优缺点的探讨、对天气预报的关注、对帐篷玩法的创新,激发幼儿不断思考,进行深度学习。当活动仅仅依靠幼儿难以推进和深入时,教师可以适时介入,站在更广泛的视野,提供学习材料,提出反问,激发幼儿深入思考,推动活动继续开展。在生成问题链时,教师要关注驱动性问题链的逻辑性,使驱动性问题链螺旋而上、层层推进,让幼儿能“有阶可上”,保持思维的连续性,从而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究和深度学习。
5.层层推进,推动经验递进
经验的递进性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教师需要在每个活动开始前和结束后考虑幼儿当前的经验水平与最终预测达到的经验水平之间的距离,进行活动任务的适当分解,让幼儿能将上一个活动获得的经验应用于下一个活动,循序渐进地感知、体验、理解项目中的相关概念,从而获取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经验。其二,教师推进的项目活动是由浅入深的,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应提供适当的支持。
第三阶段:项目活动结束阶段教师实施策略
1.发现信号,进入高潮阶段
当幼儿停止问问题,整个班级的兴趣有明显减弱,或者项目的工作任务都已完成,幼儿没有其他的问题了,以及有关项目的讨论引发不了兴趣和参与等,项目活动就基本接近尾声了,但是否结束需要全体参与活动的幼儿同意。在第三阶段,对于幼儿而言,主要是理清已习得的经验、讨论如何将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是听取幼儿的报告,利用多种方式回顾项目活动历程以及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行评估。项目活动的持续时间长,幼儿的经验不易得到统整。因此,在项目活动结束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回顾活动尤为必要。回顾活动是幼儿对其所经历的事件的反思、分享。在项目活动中,教师借助活动展板、绘本、视频和观察记录本,与幼儿共同进行回顾,帮助幼儿理解活动内容,促进幼儿经验的连续性发展。如:墙面主题墙的呈现与回顾、幼儿分享制作方法步骤、桂花糕的成果分享。
2.多元评价,提升项目效果
(1)班本项目活动记录本
班本项目活动记录本是班级内幼儿最基础的评价方式之一,通过师幼间的访问谈话,获取评价信息。整个记录分为三部分:
①团队活动规则。全班幼儿提议并投票产生项目活动的规则,如“能用礼貌的话语和他人交往”、“能和同伴友好相处,会商量、会合作、会分享”、“能想办法解决问题”等。这些活动规则既是幼儿对规则的认识、认同和内化,也是开访谈评价时的具体依据。
②项目活动“计划单”。幼儿用图画或符号的形式绘图,表达自己想要在项目活动中了解的内容以及对项目活动的想法和计划。必要时,教师可以在图画下面附加文字,这有助于教师能更直观地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及时对班本项目活动内容的设置做出价值判断和调整。
③项目评价表。在项目活动结束后,教师与个别幼儿进行谈话,并组织幼儿自主评价,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围绕幼儿的表现做出记录和评价。这一环节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也有助于教师聚焦每一名幼儿,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2)大草坪论坛
每周在幼儿园内的大草坪上开展一次以幼儿为主角的论坛,教师只进行组织、引导与总结。幼儿以讨论、辩论、评价等方式自由地表达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新的发现,学到的新知识、获得的真实体验等。根据幼儿谈论的话题和评价的结果,教师进行内容梳理,提炼活动精华,帮助幼儿积累更多活动经验,最后再由教师整理不足的地方,使下一次活动更具方向性。
(4)观察记录表
每次启动项目活动时,我们都会设计观察记录表,通过语言、照片或视频等片段式观察,随时观察并记录幼儿的活动状态、表现和能力,为之后进行连续观察做第一手准备。在观察记录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介入活动,辅助幼儿识别问题,推动项目活动有效开展。
(5)小组合作评价单
本评价单以小组的形式从合作情况、团队中遇到的合作问题、如何克服合作问题以及存在的不足等几个方面展开。在小组评价中,由于所有幼儿都是活动的主角,因而都有权对活动进行评价。此方法不仅让评价结果更具真实性,而且能提升团队凝聚力,促进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丽莲·凯兹,西尔维亚·查德.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项目教学法[M].胡美华,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
[2]裘迪·哈里斯·赫尔姆,丽莲·凯兹.小小探险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M].林育玮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7,21,50-51.
[3]王翠萍,祝晓燕.项目活动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