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桂香月圆夜,古来情义浓
【作者】 郭 玥
【机构】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旧州中学
【正文】 叶落金秋,飘香桂子,月色甚好时节,恰值三秋之半。每年中秋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都会主办中秋晚会,在全球播出;海内外各地的华人华侨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中秋节传统文化活动,身在天涯各处的中国人迎着月光,共享佳节。家里的老人们带领家人遵循各地独特的传统习俗隆重过节;在远乡工作的游子透过月色和朋友相聚,共同谈起家乡的风土人情;归家的学生在短暂的节日团圆后不舍地返校,未能回家的也是天涯咫尺、心系家人,思乡之情浓稠。
关于中秋佳节与家国情怀,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说过,作为文化基因的纽带、家国情怀的相承,中秋节承载着深厚的故乡情、家国情。习近平认为中秋节是一个彰显着家国情怀的节日,还强调现今的社会,在传承传统文化、纪念传统节日的同时不能行奢靡之风,节日更要过得风清气正。或许每一个时期人们欢度佳节的方式和手段各不相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关注点,不变的是人们对节日的情结、对亲人的情感。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礼记》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一说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后逐步传到民间,每到中秋家人共同祭月、赏月;一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在中国古代的含义是:“庄稼成熟”,金秋时节,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一说中秋节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故曰中秋;也有人认为中秋节应源于月饼的发明,隋末唐初,李渊的部下裴寂观圆月有感,创造出月饼广发军中,月饼可补充能量又便于携带,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从此月饼的传说流传于世。
中秋节出现以后,不同时期人们在中秋节各有不同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后扩散到民间。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秋有月》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此时许多诗词歌赋中皆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以中秋节为标志展现了对于亲人、对于生活的情感。团圆的人享受温情,别离的人铭记亲情。对于世世代代传承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对节日美好的向往是存于心底的、刻之入骨的。无论身在何时何地,中秋月圆时,千里婵娟共,中秋在中国人的心中已经深深地与亲人、家乡联系在了一起。
中秋渴望团圆,向往安宁美好,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重情重义,而节日一代代传递的,不仅仅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热爱。我们敬仰的伟人毛泽东,他的中秋节,也有着关乎情感深刻的体验。1919年的中秋节,他从长沙星夜兼程赶回韶山,母亲已逝世入棺,他再也不能听到母亲亲切的唤儿声,禁不住放声恸哭,毛泽东跪守在母亲灵前,以泪和墨书写感恩母亲的文字,抒发了对母亲的爱戴和追思。中秋月下,这篇感人至深的《祭母文》流露出的正是这位伟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吧。而1927年中秋节,时任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青年毛泽东来到湘赣边陲山城铜鼓,指着一轮圆月对与会的人员说:“今天是中秋节,我没有给同志们带来月饼,但我带来了比月饼更好的东西,这就是党的‘八七’会议的精神。“他宣布了举行秋收暴动的决定,动员大家在最危急和艰难的时候不忘革命的初心和使命,为家国革命奉献自我。这个中秋节,或许没有赏月感怀,没有欢聚一堂,但这样的使命感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何尝不是传承了先祖渴望美好生活的情感?这个中秋,毛泽东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铭刻在人们心中。1976年9月8日也在金秋月圆时,万家团圆的中秋节刚刚过去,凌晨,毛泽东过完人生最后一个中秋,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毛泽东的伟大一生,永远是一坐屹立的丰碑,千古不朽。在革命的历程中,在新中国的建设斗争中,毛泽东经历过付出、痛苦和离别,但他永远热衷于给予、欢喜和团圆。日后的中秋节,我们仰望星空,把酒邀月的过程中,也会涌出一股追思伟人,缅怀先驱的深切情感。相信真挚的中华儿女,每至中秋月圆时,但凭真心系千帆;天晴风清月更明,万里江河共婵娟。
今天,逝去了封建等级束缚的岁月,远离了衣不蔽体、食不饱腹的艰难年代,人类也已经登上月球,发现月亮上没有嫦娥、没有广寒宫、桂花树,也没有玉兔,只是一个荒芜的空间,但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中秋的情怀,每逢中秋佳节,远在他乡的游子依旧渴望阖家团圆,与亲人赏月赏灯,而正在与家人把酒言欢对月抒情的人也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忽略幸福,在假期中惬意地尽享美好时光。?每到中秋月亮升起,家人团聚一堂,在露台赏月谈心。将月饼、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全国各地祭月拜月活动也发展得规模盛大,人们的赏月游乐活动也丰富多样,吃月饼也早已是不同地方中秋节的共有习俗,人们用不同的语言说着祝福的话语、在不同的地域欣赏独特的美景、以不同的方式欢度节日、表达情感,人们始终相信,十年再十年,社会正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人面临的境遇也不可预知,对待中秋节这样的节日是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是不会消逝的,中华民族对于团圆幸福的简单生活的向往是不会被取代的。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名录,中秋博饼、佛山秋色、泽州中秋习俗、秋夕、大坑舞火龙、吉安中秋烧塔习俗等6个子项也陆续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84岁高龄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一直致力于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秋还有口头文学的传统,这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反应,最经典的如“嫦娥奔月”,这是古代人们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体现。刘魁立说:“传统节日是一种整体性非遗,多种元素构成了一个丰润的传统节日,我们称它为‘文化丛’,保护传承一个节日,就是保护传承一种文化。
有一种美,无需刻意修饰,有一种朴实纯粹情感,带领我们驱散迷蒙,走过无数的暗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人们过节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月圆象征的美好意境,传统文化蕴涵的情感和温暖,在千百年的岁月中,凝聚着中国人的灵魂,号召着亲人团聚,牵挂着在外的游子,一代又一代人将它传承,中国人民对生活幸福美满的美好希冀永远不会暗淡。
关于中秋佳节与家国情怀,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说过,作为文化基因的纽带、家国情怀的相承,中秋节承载着深厚的故乡情、家国情。习近平认为中秋节是一个彰显着家国情怀的节日,还强调现今的社会,在传承传统文化、纪念传统节日的同时不能行奢靡之风,节日更要过得风清气正。或许每一个时期人们欢度佳节的方式和手段各不相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关注点,不变的是人们对节日的情结、对亲人的情感。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礼记》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一说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后逐步传到民间,每到中秋家人共同祭月、赏月;一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在中国古代的含义是:“庄稼成熟”,金秋时节,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一说中秋节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故曰中秋;也有人认为中秋节应源于月饼的发明,隋末唐初,李渊的部下裴寂观圆月有感,创造出月饼广发军中,月饼可补充能量又便于携带,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从此月饼的传说流传于世。
中秋节出现以后,不同时期人们在中秋节各有不同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后扩散到民间。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秋有月》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此时许多诗词歌赋中皆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以中秋节为标志展现了对于亲人、对于生活的情感。团圆的人享受温情,别离的人铭记亲情。对于世世代代传承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对节日美好的向往是存于心底的、刻之入骨的。无论身在何时何地,中秋月圆时,千里婵娟共,中秋在中国人的心中已经深深地与亲人、家乡联系在了一起。
中秋渴望团圆,向往安宁美好,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重情重义,而节日一代代传递的,不仅仅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热爱。我们敬仰的伟人毛泽东,他的中秋节,也有着关乎情感深刻的体验。1919年的中秋节,他从长沙星夜兼程赶回韶山,母亲已逝世入棺,他再也不能听到母亲亲切的唤儿声,禁不住放声恸哭,毛泽东跪守在母亲灵前,以泪和墨书写感恩母亲的文字,抒发了对母亲的爱戴和追思。中秋月下,这篇感人至深的《祭母文》流露出的正是这位伟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吧。而1927年中秋节,时任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青年毛泽东来到湘赣边陲山城铜鼓,指着一轮圆月对与会的人员说:“今天是中秋节,我没有给同志们带来月饼,但我带来了比月饼更好的东西,这就是党的‘八七’会议的精神。“他宣布了举行秋收暴动的决定,动员大家在最危急和艰难的时候不忘革命的初心和使命,为家国革命奉献自我。这个中秋节,或许没有赏月感怀,没有欢聚一堂,但这样的使命感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何尝不是传承了先祖渴望美好生活的情感?这个中秋,毛泽东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铭刻在人们心中。1976年9月8日也在金秋月圆时,万家团圆的中秋节刚刚过去,凌晨,毛泽东过完人生最后一个中秋,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毛泽东的伟大一生,永远是一坐屹立的丰碑,千古不朽。在革命的历程中,在新中国的建设斗争中,毛泽东经历过付出、痛苦和离别,但他永远热衷于给予、欢喜和团圆。日后的中秋节,我们仰望星空,把酒邀月的过程中,也会涌出一股追思伟人,缅怀先驱的深切情感。相信真挚的中华儿女,每至中秋月圆时,但凭真心系千帆;天晴风清月更明,万里江河共婵娟。
今天,逝去了封建等级束缚的岁月,远离了衣不蔽体、食不饱腹的艰难年代,人类也已经登上月球,发现月亮上没有嫦娥、没有广寒宫、桂花树,也没有玉兔,只是一个荒芜的空间,但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中秋的情怀,每逢中秋佳节,远在他乡的游子依旧渴望阖家团圆,与亲人赏月赏灯,而正在与家人把酒言欢对月抒情的人也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忽略幸福,在假期中惬意地尽享美好时光。?每到中秋月亮升起,家人团聚一堂,在露台赏月谈心。将月饼、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全国各地祭月拜月活动也发展得规模盛大,人们的赏月游乐活动也丰富多样,吃月饼也早已是不同地方中秋节的共有习俗,人们用不同的语言说着祝福的话语、在不同的地域欣赏独特的美景、以不同的方式欢度节日、表达情感,人们始终相信,十年再十年,社会正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人面临的境遇也不可预知,对待中秋节这样的节日是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是不会消逝的,中华民族对于团圆幸福的简单生活的向往是不会被取代的。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名录,中秋博饼、佛山秋色、泽州中秋习俗、秋夕、大坑舞火龙、吉安中秋烧塔习俗等6个子项也陆续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84岁高龄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一直致力于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秋还有口头文学的传统,这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反应,最经典的如“嫦娥奔月”,这是古代人们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体现。刘魁立说:“传统节日是一种整体性非遗,多种元素构成了一个丰润的传统节日,我们称它为‘文化丛’,保护传承一个节日,就是保护传承一种文化。
有一种美,无需刻意修饰,有一种朴实纯粹情感,带领我们驱散迷蒙,走过无数的暗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人们过节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月圆象征的美好意境,传统文化蕴涵的情感和温暖,在千百年的岁月中,凝聚着中国人的灵魂,号召着亲人团聚,牵挂着在外的游子,一代又一代人将它传承,中国人民对生活幸福美满的美好希冀永远不会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