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情感之花尽情绽放
【作者】 王新丽
【机构】 陕西省洋县贯溪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部编教材语文教科书,不乏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情感,以其自身的情感魅力深深吸引着教师和学生。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注重情感体验。有效预习,可以使学生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积淀情感,为阅读教学做好铺垫;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能适时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氛围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与文本,与作者融为一体;诵读赏析,使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内化为自身的语言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大胆想象中学生能走近作者,走进文本,面对面地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感悟,让学生在想象的快乐中感受语文的美,从而获得一定的知识。
【关键词】 情感;教学;预习;创设情境;诵读;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的第一条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爱国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课程标准》还首次确立了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内容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教育提到了与知识能力同等重要的高度。打开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父母、对朋友真挚的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情感,它们以其自身的情感魅力深深吸引着教师和学生。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知识,更应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注重情感体验。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有效预习——积淀情感
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初步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积淀情感,为阅读教学做好铺垫。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京张铁路修筑的背景,了解詹天佑的生平事迹等,学生就能深刻地感受到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中的爱国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创设情境——激发感情
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能适时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氛围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从而与文本,与作者融为一体。
1、模拟情境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描述,但受理解、感悟能力的限制,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教师可利用一些艺术手段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我课前让学生制作了小白花,上课时,学生手持白花,大屏幕上白色的“葬礼”二字在黑色背景的衬托下显得庄严肃穆,加上背景音乐《葬礼进行曲》的渲染,创设出一种悲痛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葬礼”有身临其境之感,对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为大瀑布主持葬礼而感动,从而就深刻地认识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物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情感。
2、问题创设
小学生的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在课文所描述的许多现象中,他们能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适时地利用并借助学生的这一优势,善于以“问题”来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情感的火花。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我利用课文插图,把开满白色小花,绿意盎然的葫芦藤与爬满小虫、枯黄的葫芦藤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两幅图的不同之处,再由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巧妙地引入课题,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诵读赏析——释放情感
有感情的诵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充满激情、文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1、 配乐诵读,体会情感
语意的表达加上恰当旋律的伴奏,可突现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与文中人物同喜同悲,如学习《桥》时,在教学结束时,老党支部书记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时在一段悲伤的旋律中,教师深情地说:“最后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山’保住了一百多号人的生命,却没能保住儿子,他走了,一句话也没留下来,让我们带着对英雄深深的哀思诵读这四段。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朗读成了他们释放内心情感的最好方式,在音乐中,他们的心情无比沉痛,语调十分悲伤,感动充满了他们的内心,有感情的朗读将“语文”与“人文”有效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既提高了语文素养,有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2、 反复诵读,体验情感
好的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读者只有通过反复的涌读才能真切体验作者的情感。老舍先生的《草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向我们描绘了一副辽阔碧绿的草原美景图,作者精湛的语言为学生反复涌读提供了素材,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学生会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学生对大草原、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3、 重点语句品读,体味情感
阅读教学既依仗于反复诵读,又离不开析词理句,琢磨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抒发了作者不同的情感。第一次是作者看台湾师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时,老师教学生说的,体现了师生在台湾“光复”后认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了师生对祖国的热爱;第二次是作者走进教室和师生共同读这一句话,说明作者同样热爱祖国;第三次是作者在学校小礼堂看到中国古代伟人画像后发自内心的一句话,表达了台湾人民对祖国历史上有这么多伟人而无比自豪的感情。教学时,以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为线索,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怎能不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呢?
四、大胆想象——放飞情感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各项有利因素,恰当、巧妙地诱导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自己的蓝天中自由飞翔,从而使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面对面地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感悟,让学生在想象的快乐中感受语文的美,从而获得一定的知识。如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可运用大屏幕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作者都访问了哪些 “朋友”?让学生同作者一起走进到自然,一起去与大树、山泉、小溪、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朋友”交流,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感受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使学生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是我们的责任与目的,让我们为孩子创设更多的契机,帮助孩子把积极丰富的情感融入课堂,让孩子们生命灵动、情感放飞!
总之,“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要使课堂教学情趣盎然,就必须重视情的感染,情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心灵激荡,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让情感之花在语文课堂上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情感;教学;预习;创设情境;诵读;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的第一条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爱国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课程标准》还首次确立了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内容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教育提到了与知识能力同等重要的高度。打开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父母、对朋友真挚的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情感,它们以其自身的情感魅力深深吸引着教师和学生。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知识,更应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注重情感体验。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有效预习——积淀情感
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初步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积淀情感,为阅读教学做好铺垫。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京张铁路修筑的背景,了解詹天佑的生平事迹等,学生就能深刻地感受到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中的爱国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创设情境——激发感情
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能适时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氛围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从而与文本,与作者融为一体。
1、模拟情境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描述,但受理解、感悟能力的限制,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教师可利用一些艺术手段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我课前让学生制作了小白花,上课时,学生手持白花,大屏幕上白色的“葬礼”二字在黑色背景的衬托下显得庄严肃穆,加上背景音乐《葬礼进行曲》的渲染,创设出一种悲痛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葬礼”有身临其境之感,对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为大瀑布主持葬礼而感动,从而就深刻地认识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物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情感。
2、问题创设
小学生的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在课文所描述的许多现象中,他们能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适时地利用并借助学生的这一优势,善于以“问题”来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情感的火花。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我利用课文插图,把开满白色小花,绿意盎然的葫芦藤与爬满小虫、枯黄的葫芦藤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两幅图的不同之处,再由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巧妙地引入课题,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诵读赏析——释放情感
有感情的诵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充满激情、文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1、 配乐诵读,体会情感
语意的表达加上恰当旋律的伴奏,可突现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与文中人物同喜同悲,如学习《桥》时,在教学结束时,老党支部书记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时在一段悲伤的旋律中,教师深情地说:“最后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山’保住了一百多号人的生命,却没能保住儿子,他走了,一句话也没留下来,让我们带着对英雄深深的哀思诵读这四段。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朗读成了他们释放内心情感的最好方式,在音乐中,他们的心情无比沉痛,语调十分悲伤,感动充满了他们的内心,有感情的朗读将“语文”与“人文”有效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既提高了语文素养,有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2、 反复诵读,体验情感
好的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读者只有通过反复的涌读才能真切体验作者的情感。老舍先生的《草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向我们描绘了一副辽阔碧绿的草原美景图,作者精湛的语言为学生反复涌读提供了素材,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学生会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学生对大草原、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3、 重点语句品读,体味情感
阅读教学既依仗于反复诵读,又离不开析词理句,琢磨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抒发了作者不同的情感。第一次是作者看台湾师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时,老师教学生说的,体现了师生在台湾“光复”后认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了师生对祖国的热爱;第二次是作者走进教室和师生共同读这一句话,说明作者同样热爱祖国;第三次是作者在学校小礼堂看到中国古代伟人画像后发自内心的一句话,表达了台湾人民对祖国历史上有这么多伟人而无比自豪的感情。教学时,以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为线索,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怎能不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呢?
四、大胆想象——放飞情感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各项有利因素,恰当、巧妙地诱导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自己的蓝天中自由飞翔,从而使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面对面地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感悟,让学生在想象的快乐中感受语文的美,从而获得一定的知识。如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可运用大屏幕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作者都访问了哪些 “朋友”?让学生同作者一起走进到自然,一起去与大树、山泉、小溪、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朋友”交流,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感受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使学生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是我们的责任与目的,让我们为孩子创设更多的契机,帮助孩子把积极丰富的情感融入课堂,让孩子们生命灵动、情感放飞!
总之,“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要使课堂教学情趣盎然,就必须重视情的感染,情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心灵激荡,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让情感之花在语文课堂上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