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处理初中生物阶段的作业
【作者】 王 芳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
【正文】 【摘 要】 我们应该分层布置作业,好孩子要开阔视野,不要千篇一律、重复性、机械性的做无用功;我们应该带着孩子走出课堂,接受万物,不要只看到在书本中的生物;我们应该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要只局限于课本的知识点,不做学习的机器。
【关键词】 生物;作业;课堂;家庭;文本;非文本
我很好奇:作业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百度之后得知: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作业了,《论语》中说:“吾日二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意思:我每天都会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很诚实?有没有温习考师传授的知识?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名言.它表明,无论是求学,还是修身,都要经常自我反省,这样才能保持优点,改正缺点,不断完善自己。一句“传不习乎?”可以说明那个时候上完课回家就得温习功课,也就是做作业。
学生做作业的目的是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布置作业是老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有效手段,初中生物学科当然也是如此,也要有作业。近年,为了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号召“双减”政策,初中生物的家庭作业减少到十分钟的量。实际上这里所谓的十分钟的家庭作业紧紧指的是留给学生回家完成的书面作业,既文本作业,这并不全面,现在对生物学科的作业布置及处理探讨如下:
一、课堂作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同课堂作业是教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意味着一节完整的课不能缺少课堂练习,我们平时的生物课堂上做练习,可以是边讲边练习,还可以是讲完新课再做练习。
课堂练习一般是正文中穿插的“观察与思考”和 “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技能训练”,设计,调查,探究的过程及讨论等,还有课后的习题。学生程度如果比较好,还可以把学校订购的练习册中的题完成了。甚至可以找一些典型的、或与时俱进的相关资料,分析讨论。如果以上都在课堂上完成,就没有必要留文本的家庭作业了。
二、家庭作业
1、文本作业
这部分作业就是教育部规定的十分钟的家庭作业量,双减政策是针对学生的作业负荷极限来看,天天面对如此繁重的书面作业,学生实在是太累了。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考验学生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觉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记住没记住,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如果作业做得很顺利,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不错,相反,则说明这部分知识没有掌握好,要及时查找原因,进行调整。实际上这部分作业通常是配套的练习册,如果在课堂上已经完成了,是可以忽略的,我们大部分情况就属于这种情况。由于时间限制,布置家庭作业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作业中不要有机械重复性、甚至是惩罚性的要求。
教师无论是从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中选择作业还是自编作业,都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精心选择,切忌简单重复,这样容易加重学生负担,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降低课后学习效率。我们还出现很多程度好、主动学习的学生,即使老师没有布置作业,自己还另外购买习题集,加强训练。
⑵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鼓励性评价。
如果只是让学生做,不批改,就掌握不了做的如何或者作业有什么问题,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也不能把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或其他人,长此以往,作业完成的情况就越来越差,失去了留作业的目的。
另外一些教师虽然对作业进行批改评价,但是作业评价非常单调、刻板,没有任何感染力和人情味可言,就基本上没有起到作业作为一种学业评价方式所应有的鼓励、诊断、交流、矫正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如果没有适当的评价,或是学生的作业得不到评价,他们是很难保证对作业的持续热情的。批改作业的方式很多,可以批优良中差,可以批ABCD,可以留鼓励性的语言,如:好棒、加油,还可以是盖章(外面有各种文字,各种图案的印章),还可以是网络上的画图或者是引申的神回复等。
为了降低批改作业的难度,方便统一答案,最好做到在上交的当天就批改完成,最迟也要在这个班下次上课之前批改完,并发下去,不影响下节课课堂的使用。
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作业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 教师通过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能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盲区”,及时查漏补缺,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学相长,落实因材施教。
2、非文本作业
布置作业要精准针对不同的学生。作业应该分层布置,可以有统一的作业,也可以有个性化的作业。我认为,作业是教学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是需要用纸笔来完成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学习过程依然会延续,教师会布置一些课后学习任务,作为这堂课教与学的延伸。当然生物作业也可以不需要用到纸和笔。比如可以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一些自然现象或动植物的习性,然后在课堂上跟同学进行分享交流。这些都是作业,都可以起到延伸课堂知识、检验学习效果的作用。我把这类作业称为非文本作业,这类作业总结如下:
⑴课外实践
初中生物四册书涉及课外实践有十个。对学生来说都是学习的延续,完成上述课外实践,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生物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
⑵调查
七年级上册的 “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这节课如果在课堂上完成,就只能调查校园里的生物,大部分老师会布置回家完成,我们学校曾经组织社团学生去乌鲁木齐的植物园调查植物的种类。当然调查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采访等多种形式,走出课堂,其实学习起来更丰富多彩。
⑶了解相关资料
课本中穿插的课后资料很多,都是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的途径,包括: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科学家的故事、科学? 技术?社会、生物学与文学、生物学与艺术。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有十一个,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生物科学,甚至可以帮助对生物科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树立职业目标。
科学家的故事有十个,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原来学好生物学可以做研究,能造福人类,尤其是中国的袁隆平和王应睐两位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已经可以推广到世界各国。
科学? 技术?社会最多,一共27个,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尖端科技和现代化的发展,让学生与时俱进的学习了解生物学。
生物学与文学,介绍了古往今来,中外作家和诗人借动物以言志,留下的许多篇佳作。说明生物学应用在文学中,被大家广泛应用。
生物学与艺术有两个,说明动物给造型艺术增添了活力,给人以遐想和启迪,成为绘画和雕刻等的常客,造型艺术中的“动物”则可以净化心灵,引人向上。在生活中与动物相关的艺术其实很多,如:武术中的动作也启迪于动物的姿态。
⑷模拟制作和制作
模拟制作动物细胞的模型,制作米酒,甚至可以制作酸奶、醪糟、面包,我们平时生活中吃到过很多面包、酸奶等,但是大部分是购买回来的现成的食品,如果孩子们知道它们的制作原理,一定会很高兴的,如果是自己亲手做的,应该会更开心的。小制作做的好,说明孩子们基本理论掌握了,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也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这也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⑸阅读
前面所提到的四点都是课本中穿插和延续的内容,而课外阅读既有广义的理解,又有狭义的含义。
广义的阅读指的就是日常生活的积累,人的学习行为就是在遗传物质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获得的,人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容易学会学好。所以在学生上初中之前的十几年里,都在生活中积累经验,为生物和其他学习做了铺垫。
狭义上阅读指的是读书,可以读课本或者课外书。学生学习成绩好不好,关键是会不会看书,能不能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会不会举一反三。如果是阅读课外书,那就视野更开阔了。我曾经有个学生,多次被推荐当小老师来上课,在提到恐龙时,讲起来滔滔不绝,令人瞠目结舌,这就是平时看的课外书比较多的好处。“书到用时方恨少”不爱看书的孩子,往往比较词穷,没有自信。
如果学生有很多家庭的文本作业,平时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的事,对一些学生而言可能会转变成机械的应付作业,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严重缺乏自己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对学习的自我规划能力,尤其是对于培养提高其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更是无从谈起。这样的“作业”,只能会进一步助长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端,所以,文本作业要适量,“双减”政策势在必行。对于学习成绩好、动手能力强、善于思考、主动学习的孩子,适当的布置一些感兴趣的非文本作业其实是满足了孩子们的需求。
综上所述,我倡议:不要让孩子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不要让孩子为了考个好的成绩而学习,不要让孩子为了父母而学习。我们应该分层布置作业,好孩子要开阔视野,不要千篇一律、重复性、机械性的做无用功;我们应该带着孩子走出课堂,接受万物,不要只看到在书本中的生物;我们应该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要只局限于课本的知识点,不做学习的机器;我们应该知道知识改变命运,要学会利用生物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不要相信迷信;我们应该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好生物,学好科学,不要错过学习科学文化的时机;我们应该多关注科技现代化,与时俱进,多看新闻,多读书,不做一成不变的教书匠。
【关键词】 生物;作业;课堂;家庭;文本;非文本
我很好奇:作业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百度之后得知: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作业了,《论语》中说:“吾日二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意思:我每天都会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很诚实?有没有温习考师传授的知识?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名言.它表明,无论是求学,还是修身,都要经常自我反省,这样才能保持优点,改正缺点,不断完善自己。一句“传不习乎?”可以说明那个时候上完课回家就得温习功课,也就是做作业。
学生做作业的目的是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布置作业是老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有效手段,初中生物学科当然也是如此,也要有作业。近年,为了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号召“双减”政策,初中生物的家庭作业减少到十分钟的量。实际上这里所谓的十分钟的家庭作业紧紧指的是留给学生回家完成的书面作业,既文本作业,这并不全面,现在对生物学科的作业布置及处理探讨如下:
一、课堂作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同课堂作业是教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意味着一节完整的课不能缺少课堂练习,我们平时的生物课堂上做练习,可以是边讲边练习,还可以是讲完新课再做练习。
课堂练习一般是正文中穿插的“观察与思考”和 “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技能训练”,设计,调查,探究的过程及讨论等,还有课后的习题。学生程度如果比较好,还可以把学校订购的练习册中的题完成了。甚至可以找一些典型的、或与时俱进的相关资料,分析讨论。如果以上都在课堂上完成,就没有必要留文本的家庭作业了。
二、家庭作业
1、文本作业
这部分作业就是教育部规定的十分钟的家庭作业量,双减政策是针对学生的作业负荷极限来看,天天面对如此繁重的书面作业,学生实在是太累了。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考验学生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觉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记住没记住,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如果作业做得很顺利,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不错,相反,则说明这部分知识没有掌握好,要及时查找原因,进行调整。实际上这部分作业通常是配套的练习册,如果在课堂上已经完成了,是可以忽略的,我们大部分情况就属于这种情况。由于时间限制,布置家庭作业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作业中不要有机械重复性、甚至是惩罚性的要求。
教师无论是从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中选择作业还是自编作业,都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精心选择,切忌简单重复,这样容易加重学生负担,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降低课后学习效率。我们还出现很多程度好、主动学习的学生,即使老师没有布置作业,自己还另外购买习题集,加强训练。
⑵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鼓励性评价。
如果只是让学生做,不批改,就掌握不了做的如何或者作业有什么问题,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也不能把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或其他人,长此以往,作业完成的情况就越来越差,失去了留作业的目的。
另外一些教师虽然对作业进行批改评价,但是作业评价非常单调、刻板,没有任何感染力和人情味可言,就基本上没有起到作业作为一种学业评价方式所应有的鼓励、诊断、交流、矫正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如果没有适当的评价,或是学生的作业得不到评价,他们是很难保证对作业的持续热情的。批改作业的方式很多,可以批优良中差,可以批ABCD,可以留鼓励性的语言,如:好棒、加油,还可以是盖章(外面有各种文字,各种图案的印章),还可以是网络上的画图或者是引申的神回复等。
为了降低批改作业的难度,方便统一答案,最好做到在上交的当天就批改完成,最迟也要在这个班下次上课之前批改完,并发下去,不影响下节课课堂的使用。
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作业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 教师通过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能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盲区”,及时查漏补缺,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学相长,落实因材施教。
2、非文本作业
布置作业要精准针对不同的学生。作业应该分层布置,可以有统一的作业,也可以有个性化的作业。我认为,作业是教学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是需要用纸笔来完成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学习过程依然会延续,教师会布置一些课后学习任务,作为这堂课教与学的延伸。当然生物作业也可以不需要用到纸和笔。比如可以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一些自然现象或动植物的习性,然后在课堂上跟同学进行分享交流。这些都是作业,都可以起到延伸课堂知识、检验学习效果的作用。我把这类作业称为非文本作业,这类作业总结如下:
⑴课外实践
初中生物四册书涉及课外实践有十个。对学生来说都是学习的延续,完成上述课外实践,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生物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
⑵调查
七年级上册的 “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这节课如果在课堂上完成,就只能调查校园里的生物,大部分老师会布置回家完成,我们学校曾经组织社团学生去乌鲁木齐的植物园调查植物的种类。当然调查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采访等多种形式,走出课堂,其实学习起来更丰富多彩。
⑶了解相关资料
课本中穿插的课后资料很多,都是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的途径,包括: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科学家的故事、科学? 技术?社会、生物学与文学、生物学与艺术。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有十一个,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生物科学,甚至可以帮助对生物科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树立职业目标。
科学家的故事有十个,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原来学好生物学可以做研究,能造福人类,尤其是中国的袁隆平和王应睐两位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已经可以推广到世界各国。
科学? 技术?社会最多,一共27个,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尖端科技和现代化的发展,让学生与时俱进的学习了解生物学。
生物学与文学,介绍了古往今来,中外作家和诗人借动物以言志,留下的许多篇佳作。说明生物学应用在文学中,被大家广泛应用。
生物学与艺术有两个,说明动物给造型艺术增添了活力,给人以遐想和启迪,成为绘画和雕刻等的常客,造型艺术中的“动物”则可以净化心灵,引人向上。在生活中与动物相关的艺术其实很多,如:武术中的动作也启迪于动物的姿态。
⑷模拟制作和制作
模拟制作动物细胞的模型,制作米酒,甚至可以制作酸奶、醪糟、面包,我们平时生活中吃到过很多面包、酸奶等,但是大部分是购买回来的现成的食品,如果孩子们知道它们的制作原理,一定会很高兴的,如果是自己亲手做的,应该会更开心的。小制作做的好,说明孩子们基本理论掌握了,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也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这也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⑸阅读
前面所提到的四点都是课本中穿插和延续的内容,而课外阅读既有广义的理解,又有狭义的含义。
广义的阅读指的就是日常生活的积累,人的学习行为就是在遗传物质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获得的,人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容易学会学好。所以在学生上初中之前的十几年里,都在生活中积累经验,为生物和其他学习做了铺垫。
狭义上阅读指的是读书,可以读课本或者课外书。学生学习成绩好不好,关键是会不会看书,能不能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会不会举一反三。如果是阅读课外书,那就视野更开阔了。我曾经有个学生,多次被推荐当小老师来上课,在提到恐龙时,讲起来滔滔不绝,令人瞠目结舌,这就是平时看的课外书比较多的好处。“书到用时方恨少”不爱看书的孩子,往往比较词穷,没有自信。
如果学生有很多家庭的文本作业,平时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的事,对一些学生而言可能会转变成机械的应付作业,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严重缺乏自己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对学习的自我规划能力,尤其是对于培养提高其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更是无从谈起。这样的“作业”,只能会进一步助长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端,所以,文本作业要适量,“双减”政策势在必行。对于学习成绩好、动手能力强、善于思考、主动学习的孩子,适当的布置一些感兴趣的非文本作业其实是满足了孩子们的需求。
综上所述,我倡议:不要让孩子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不要让孩子为了考个好的成绩而学习,不要让孩子为了父母而学习。我们应该分层布置作业,好孩子要开阔视野,不要千篇一律、重复性、机械性的做无用功;我们应该带着孩子走出课堂,接受万物,不要只看到在书本中的生物;我们应该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要只局限于课本的知识点,不做学习的机器;我们应该知道知识改变命运,要学会利用生物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不要相信迷信;我们应该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好生物,学好科学,不要错过学习科学文化的时机;我们应该多关注科技现代化,与时俱进,多看新闻,多读书,不做一成不变的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