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道授业立德树人

【作者】 熊 婕 秦晓鹏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她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立德树人;她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博学如她,纵论文化显慷慨;风雅如她,千言万语洒文心,思与思的碰撞,心贴心的交流,千般时光不可误,万般精彩哪可失。我们要乘中华慈孝之“风”,扬科学传承之“帆”,划厚德仁爱之“桨”,行和睦相处之“舟”,登温馨幸福之“岸”。
  【关键词】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立德树人;培根铸魂

  “传统文化立品,现代文化树人。”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西畴人民将传统文化与西畴精神融为一体,实现攻坚克难有“定力”;开荒拓土增“动力”;绿色发展注“慧力”;乡风西畴精神添“活力”;砥砺奋进聚“合力”。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德育放首位,教育为中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在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全面实施理想信念铸魂的系统工程,积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宗旨,坚持理想信念铸魂的本质追求,紧紧围绕当代中国“铸什么魂”、“育什么人”、“如何铸魂育人”的时代命题,结合西畴精神、老山精神,群策群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注重立德树人、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认真落实精神支柱、善于铸魂育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
  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为从思想和行动上迎接党的二十大,切实做好培根铸魂育新人的教育工作,响应学校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号召,注重弘扬和践行“自强不息、只争朝夕、苦干实干、自强自立、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敢为人先、锐意进取、担当作为、团结一心”的“西畴精神”。西畴一中高中政治教研组充分利用暑假时间组织高一、高二、高三部分学生到西畴县国家级三光石漠教学点参观西畴石漠化展览馆,观看微电影:《干才有希望》、《最后一公里》。深刻领会:“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精髓。
  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教研组始终立足高度的政治站位,高瞻远瞩,时刻把学生的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充分利用每年的清明节,组织学生到西畴南疆烈士陵园扫墓,祭奠英烈,学习英烈,崇尚英烈、缅怀英烈、捍卫英烈,传承英烈的爱国精神、牺牲精神,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信仰的红色传人、时代新人。
  时光流逝,精神永存。红色江山是英烈用鲜血和生命拼杀出来的,光明前景要靠我们新时代的接班人,勤奋学习,艰苦锻炼,努力拼搏,继承意志,砥砺奋进,不畏艰险,知重负重,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才能传承伟业,不辱使命,服务社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为了激发高中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刻认识。西畴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教研组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毛泽东主席对东升公社的批示:《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通过参观学习,学生懂得了,东升合作社在党的领导下,从混乱到有序,起决定因数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这风华正茂的发展时代,我们伟大祖国日新月异,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我们师生一定不负韶华,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勿忘过去的苦难、无愧今日的使命、树立远大理想,始终保持“赶考”的心态,“奋斗”的状态,“冲刺”的姿态,积极开拓创新,善于锐意进取,勇于担当使命,追求卓越贡献,求真务实地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教研组立公心甘作公仆德乃大,去私念不谋私利品自高。一心立德树人,辛勤耕耘,开拓创新,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责任担当者、终身学习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用爱心、热心、匠心,坚守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者初心。
  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髓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商道酬信,业道酬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她不仅是孕育中华民族的琼浆玉液,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阳光雨露。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请”进课堂,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政治教学中来,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殿堂之基,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这是我们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书香溢满校园,滋润花样年华。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为了莘莘学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高中政治教研组充分利用文化长廊铸魂育人。文化长廊按照顺序安排了仁义礼智信、教育方针、先贤圣人的名篇佳作。包括名言警句、热爱祖国、奉献社会、孝老爱亲、诚信待人、勤奋学习、为人处世、道德修养、四书五经、增广贤文、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西畴精神、老山精神、雷锋精神、航天精神、长征精神等等一系列流芳百世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如:
  仁义礼智信内涵诠释。
  何谓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信?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教育方针内涵诠释。
  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劳育: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以学校文化走廊为教育契机,通过校园历史、校园荣誉、校园名人、校园作品展、校园校训、先进模范等丰富多彩的元素,渗透学校办学理念,让传统文化深入师生心中,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融艺术性与文化性为一体,既有传统的文化底蕴,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漫步长廊,可以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与世界交流;可以聆听古今良训,欣赏中外名言;可以咀嚼名人佳作,感悟人生哲理。
  一石一景皆有蕴,一图一文均育人。校园文化长廊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土,只有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教育的“内外兼修”,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极致,培养学校师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铸就学校师生成就明理、崇文、尚德精神,弘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
  三、西畴之路,诗在远方,路在脚下,景在眼前
  诗人汪国真说:“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是的,我们总是期盼着远方:去远方旅行,那里有最美的风光美景和人文历史;去远方逐梦,那是精神的归宿,是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远方,一首最美的诗,一曲动人的歌;路在脚下,梦在远方。眺望远方,便会心存希望、美好,不断走向进步。
  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是诗呀!有境界能看远,有肚量能看宽,有涵养能自持,有锋芒能内敛。路在脚下,诗在远方;没有奇迹,只有轨迹;没有运气,只有勇气;收获来自于坚持不懈!
  人生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西畴精神催人奋进,我们需要厉兵秣马,再接再厉。我们西畴人民要时时刻刻践行“自强、自律、自立、自信、自重”的精气神,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平淡中收获不平凡!
  扎根边疆,心向中央。西畴人民认真践行“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在定力、动力、活力、慧力、合力上下工夫,大力弘扬“西畴精神”,砥砺前行,敢作敢为,谱写了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战歌。
  攻坚克难用“定力”。围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紧盯“石山区”,聚焦“贫困户”,锁定“老病残”,瞄准“返贫人”,通过“一个精神引领、一副治贫良方、一套体制机制、一批脱贫成效、一条小康新路”打赢脱贫攻坚战。
  开荒拓土用“动力”。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在兴街三光、蚌谷石漠化片区流转土地,发展以猕猴桃、香脆李、烤烟、乌骨鸡等种养业为一体的综合经济,其中林果5000亩,增加就业岗位3600余个,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2018年以来实现农业产业增加值8.6亿元。兴街三光片区被国家林草局批复为国家级石漠化公园,现已形成石漠化旅游基地,推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乡风西畴精神用“活力”。围绕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目标,积极推进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及合理开发,打造“找回太阳的地方”地域品牌和“太阳神鸟腾飞的地方”文化品牌,推出“回归家园、太阳故乡、木兰天堂、精神高地”四张文化名片。
  绿色发展用“慧力”。打造集“生态修复、土地整治、五小水利、特色农业、统筹发展、民族团结”为一体的全省石漠化综合治理陡坡地4000亩,森林抚育2万亩,义务植树造林55万株,森林覆盖率从90年代初的25%提高到2020年的50.68%。
  砥砺奋进用“合力”。通过“四诊疗法”、“五级联防”、“六到基层”等工作法,在全省形成基层社会治理“西畴新现象”。截至2020年9月,全县共组建农村义务巡防队1778支,聘请人民调解员5673名,年均化解矛盾纠纷23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西畴精神是李白笔下的一句诗;西畴精神是岳飞气壮山河的一声吼;西畴精神是文化修养的大标尺;西畴精神是我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总化身。
  总之,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育人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在育人铸魂的工作中,善于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坚决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标准,积极修为、身体力行,切实承担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
  参考文献:
  [1]朱荣明.以传统文化滋养心灵之根:礼文化教育,福建基础教育研究[N];2018,03-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