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作者】 张杨子

【机构】 南阳理工学院



【正文】  【摘 要】 近年来,各地大学生数量增长迅速,各种阶层的人都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奋斗而踏进大学校园。其中不乏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中考出来的学生。但这类群体上了大学后,往往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他们更好地更好地融入社会,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些学生的意义出发,制定对此类学生的精准援助方案,以期为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字】 经济困难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导;精神援助

  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可能会因自身家庭经济原因而远离群体,不喜欢交际活动,部分人也会因此产生心理问题,更加不愿加入群体活动。往后如此,这类学生的心理状况只会更加糟糕。若要妥善地处理好这些问题,使他们保持身心健康和精神富足,不仅需要完善社会补助,更应当对其进行正确且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使这类群体能找到社会认同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获得丰富的大学生活。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保护经济困难生的身心健康
  据调查显示,现今高校有百分之18.5的大学生有抑郁倾向,有百分之4.2的大学生有抑郁高风险倾向,百分之8.4的大学生有焦虑倾向。其中有许多是因为家庭经济问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一般都不太愿意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和帮助,长久以来,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问题。因此,高校应该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筛查和预警,有义务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发现和识别大学生中各种潜在或现实的危机因素,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干预,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2,为经济困难生提供成长成才的价值引导
  从人的生理机能和认知阶段来看,青年阶段是我们每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和塑造的关键期。在任何时期我们都要始终高度重视青年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到贫困生与普通学生的差别,贫困生在学习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基本很少兴趣培养。现代大学校园重视社团活动和集体活动,可能会让这类群体无所适从,所以这类群体可能会认为读书无用而对自己产生厌弃思想,正确摆正这类群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是高校的一大挑战。
  二、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确定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需求
  由于国家对现今学生教育的支持,经济困难学生会有一定的财政补助。对这些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渴求助学补助和助学贷款对他们的经济援助,以便减轻家庭及自身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可能会纠结于因得到资助而低人一等的思维窘境。对此类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身自信自强的思想,打破自卑思想而导致的思维窘境对其身心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肯定国家政策对这类人的优惠制度是建立在望其成才立业的期望上,使其正视资助和援助,平常心看待人与人之间的现有差距,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打破的。人的主观复杂性使这类学生存在一定心理压力,因此援助和资助政策不可以“一刀切”,而应该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内心需求为立足点,照顾其精神和经济需求,围绕其成长发展的精神愿景,使他们能真切体会到自己被纳入帮扶体系范围内的踏实感,被群体认同的成就感,被政策优惠的满足感。只有在教育层面收获的公平感,才能使他们真正缓解精神上的经济压力与心理负担。
  2.给予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援助
  精准把握贫困大学生不同的心理情况,给予合适的心理援助。这类学生的心理可分为大三类。一是既自卑又有极强的自尊心。家庭经济压力使他们上了大学接触更多的人群后,认为自身无法合群,发现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同龄大学生优秀,这就使得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卑的心理状态,使得这类学生不能或不愿与其他人开展社交活动,而越缺少和同龄人交往的经验,他们越无法融入大集体,也就越来越自卑无法与人交流。但因为从小受限于特殊的生活环境所以从小就养成不甘落后、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急需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重,渴望通过得到别人的认可,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是这类学生的矛盾点,只要调和好这类矛盾,才能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二类则是心理敏感,行为孤僻的学生。他们因为自身经济问题而习惯性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是学生群体中的异类,不愿和同龄人交流,喜欢封闭自己,认定孤独是自己的保护伞。因为怕被嘲笑而拒绝开展社交活动,也使得他们的人际圈子越来越小,更无法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也不愿意主动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与沟通,使得这类群体越来越离群索居,变得越来越孤独。面对这类人群,适当给予他们肯定,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现今的秩序和规则,使他们能自愿且主动地选择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悦纳社会、悦纳自己。第三类学生则是由于高涨的虚荣心而采用各种方式进行伪装,掩盖自己家境贫寒、生活窘迫的现象,以拉近自己和其他人的区别。这类人很容易走入歧途,陷进校园贷的风险。面对这类人群,首要任务就是明确指出借贷行为的危险性,帮助他们接纳自己的出身,不可盲目攀比而陷进危险边缘。再然后对其进行心理方面的谈话,使他们明白出身的差距不可磨灭他们的价值。
  三、结束语
  我国各大高校在对经济贫困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首先要为这类群体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完善自身的追求。其次要积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经济贫困学生现阶段的精神需要,再对症下药,满足学生的需求。这类学生在高校接触到各种人和事,对他们的未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高校要及时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扶贫”的思考[J].秦智,2022,(07):32-36.
  [2]毛羽.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需求与精准援助[J].公关世界,2020,(12):120-121.
  [3]贺诗琪,唐昌维.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08):102-104.
  [4]席亚萍.精准扶贫视角下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究[J].经济师,2022,(09):172-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