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劳动育人共同体”建构
【作者】 陈 真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
【正文】 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劳动教育,是培育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德育和教学方式,本文主要基于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以郧阳中学劳动教育为切入点,浅析和总结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劳动育人共同体”建构。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教育最肥沃的土壤,“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为了引导学生明确“劳动是人的本质”道理,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四最”观念,郧阳中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决策部署,着力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立足强化认识抓重点、点面结合抓覆盖、面向全体抓贯通、注重统筹抓协同,通过打造制度构建、课程强基、实践固本、资助赋能、文化浸润“五位一体”,探索新时代郧中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制度构建,助力建立劳动育人长效机制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校党委高瞻远瞩,统筹谋划,狠抓落实,及时出台《郧阳中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设立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五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目标,将“五育并举”写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全面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二是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各处室、各年级、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劳动教育协调机制,科学决策部署、高效推进落实相关工作。三是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邀请省市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定期讲座,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强化师资力量。四是场地配套有保障,教育资源多样化。学校通过建立校内即门前三包路段志愿服务,校外即黄龙壹号生态园、张湾区车城路街道岩岭社区等多个固定劳动教育场所,充分发挥场馆育人作用。
课程强基,助力健全劳动教育教学体系
一是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在丰富完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教育内容的同时,还积极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三种劳动理念,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三种劳动精神,把创造性劳动能力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点、突破点和创新点,开发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案,同时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在已有高考文化课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依托校“政治名师工作室”制作8个课时的劳动教育线下必修课程。二是设立劳动课程实践项目基地如黄龙壹号生态园,结合专业劳动科普讲解员,普及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和通用劳动科学知识,打造劳动教育系列“金课”。三是筑牢劳动精神宣传阵地,选树优秀学生典型,开展“自强之星”“励志之星”“劳动之星”“学雷锋标兵”“我身边的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活动,发挥朋辈榜样作用,培育崇尚劳动、热心奉献的良好氛围,让劳动精神入脑入心入行。四是打造劳动德育课程大格局,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培育崇尚劳动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实践固本,助力夯实劳动真操实干意识
第一,家庭养成是起点站。充分利用寒假、暑假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和理念。第二,基地劳作是操练场。学校按照“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的原则,与黄龙壹号生态园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每年春季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园,开展“乡村最美丽劳动最光荣”春季农业基地研学旅行、秋季收割体验收割、脱粒等劳动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农业劳动过程,在劳动中出力流汗,为将来走向社会迎接社会复杂性、挑战性、创造性劳动打下坚实基础。第三,志愿服务是主战场。学校根据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设立素质拓展学分体系。
资助赋能,助力培养劳动解困脱贫信念
为响应新高考改革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郧阳中学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扶困”、“扶志”、“劳动”紧密结合,构建物质资助、劳动感恩、道德浸润、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和劳动育人融合长效机制。郧阳中学重点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等七类学生面临的困难和需求,制定专项资助措施。
文化浸润,助力营造劳动最美校园氛围
一是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举办“奋斗的我最美”的国旗下宣讲活动,开展“劳模精神进校园”、“劳动教育主题月”、“劳动成果展”等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拓宽实践渠道、丰富教育资源。二是科学开展劳动教育评价。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实践育人手段,就要牢牢把握劳动育人的教育属性,确立劳动教育从课程开发到资源建设,从活动推进到管理评价的教育性思维,建立“目标导向+过程管理+终结性评价”的评价体系,对劳动教育实施结果进行检测,持续完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三是夯实常态化劳动教育,定期开展寝室卫生检查,组织“文明宿舍风采大赛”,提升学生自觉保持宿舍卫生环境、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的能力和素养,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四是打造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开展“光盘行动”“拾白—校园清理”“小手拉大手劳动我最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劳动实践活动,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推动劳动教育生活化、常态化。通过完整的劳动教育文化浸润,其育人作用从宿舍拓展到家庭,从课堂拓展到田间,从学校拓展到社会,从阶段性考核评价任务内化为终身自主劳动的自觉。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围绕“五位一体”特色劳动育人新模式,全员参与,凝聚劳动育人主体合力;全过程贯穿,建立递进式劳动育人链条;全方位协同,聚力新时代劳动教育新突破,让学生进一步牢固确立“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坚守劳动育人初心,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探索建设师生共同参与、家校携手共建,最终落脚培育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的“劳动实践育人共同体”!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教育最肥沃的土壤,“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为了引导学生明确“劳动是人的本质”道理,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四最”观念,郧阳中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决策部署,着力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立足强化认识抓重点、点面结合抓覆盖、面向全体抓贯通、注重统筹抓协同,通过打造制度构建、课程强基、实践固本、资助赋能、文化浸润“五位一体”,探索新时代郧中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制度构建,助力建立劳动育人长效机制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校党委高瞻远瞩,统筹谋划,狠抓落实,及时出台《郧阳中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设立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五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目标,将“五育并举”写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全面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二是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各处室、各年级、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劳动教育协调机制,科学决策部署、高效推进落实相关工作。三是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邀请省市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定期讲座,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强化师资力量。四是场地配套有保障,教育资源多样化。学校通过建立校内即门前三包路段志愿服务,校外即黄龙壹号生态园、张湾区车城路街道岩岭社区等多个固定劳动教育场所,充分发挥场馆育人作用。
课程强基,助力健全劳动教育教学体系
一是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在丰富完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教育内容的同时,还积极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三种劳动理念,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三种劳动精神,把创造性劳动能力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点、突破点和创新点,开发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案,同时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在已有高考文化课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依托校“政治名师工作室”制作8个课时的劳动教育线下必修课程。二是设立劳动课程实践项目基地如黄龙壹号生态园,结合专业劳动科普讲解员,普及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和通用劳动科学知识,打造劳动教育系列“金课”。三是筑牢劳动精神宣传阵地,选树优秀学生典型,开展“自强之星”“励志之星”“劳动之星”“学雷锋标兵”“我身边的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活动,发挥朋辈榜样作用,培育崇尚劳动、热心奉献的良好氛围,让劳动精神入脑入心入行。四是打造劳动德育课程大格局,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培育崇尚劳动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实践固本,助力夯实劳动真操实干意识
第一,家庭养成是起点站。充分利用寒假、暑假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和理念。第二,基地劳作是操练场。学校按照“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的原则,与黄龙壹号生态园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每年春季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园,开展“乡村最美丽劳动最光荣”春季农业基地研学旅行、秋季收割体验收割、脱粒等劳动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农业劳动过程,在劳动中出力流汗,为将来走向社会迎接社会复杂性、挑战性、创造性劳动打下坚实基础。第三,志愿服务是主战场。学校根据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设立素质拓展学分体系。
资助赋能,助力培养劳动解困脱贫信念
为响应新高考改革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郧阳中学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扶困”、“扶志”、“劳动”紧密结合,构建物质资助、劳动感恩、道德浸润、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和劳动育人融合长效机制。郧阳中学重点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等七类学生面临的困难和需求,制定专项资助措施。
文化浸润,助力营造劳动最美校园氛围
一是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举办“奋斗的我最美”的国旗下宣讲活动,开展“劳模精神进校园”、“劳动教育主题月”、“劳动成果展”等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拓宽实践渠道、丰富教育资源。二是科学开展劳动教育评价。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实践育人手段,就要牢牢把握劳动育人的教育属性,确立劳动教育从课程开发到资源建设,从活动推进到管理评价的教育性思维,建立“目标导向+过程管理+终结性评价”的评价体系,对劳动教育实施结果进行检测,持续完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三是夯实常态化劳动教育,定期开展寝室卫生检查,组织“文明宿舍风采大赛”,提升学生自觉保持宿舍卫生环境、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的能力和素养,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四是打造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开展“光盘行动”“拾白—校园清理”“小手拉大手劳动我最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劳动实践活动,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推动劳动教育生活化、常态化。通过完整的劳动教育文化浸润,其育人作用从宿舍拓展到家庭,从课堂拓展到田间,从学校拓展到社会,从阶段性考核评价任务内化为终身自主劳动的自觉。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围绕“五位一体”特色劳动育人新模式,全员参与,凝聚劳动育人主体合力;全过程贯穿,建立递进式劳动育人链条;全方位协同,聚力新时代劳动教育新突破,让学生进一步牢固确立“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坚守劳动育人初心,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探索建设师生共同参与、家校携手共建,最终落脚培育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的“劳动实践育人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