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刍议数学情境引发认知冲突的消解之策

【作者】 徐 娜

【机构】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克苏市天杭实验学校



【正文】  【摘 要】 数学学科教学设计时,教师适时引入适合的学习情境,能够快速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在广泛互动交流中完成思维碰撞、对接、融合。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都可以带来丰富教学激发动力,为学生认知冲突提供消解之法,教师要做好筛选和创新工作,借助情境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建立学习认知起点。
  【关键词】 初中数学;情境;认知冲突;消解

  数学教学设计学习情境,这是最有效的教学调度手段。教师要对教学情境创设规律有一定研究,还需要对情境助学作用有认知。学生对情境学习有更高敏感性,精巧的情境设置,可以快速启动学生数学思维,形成更多认知冲突。如何消解情境设置引发认知冲突,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创设生活情境,形成认知平衡驱动力
  数学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教师在生活情境设计时,要对教学内容做深度解析,找到生活认知对接点,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推出生活案例、生活画面、生活场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形成丰富思维驱动力。学生面对数学认知冲突,要寻找更多思维突破点,教师适时做出引导,可以让学习情境发挥重要激发效果。
  如教学七年级数学下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师在介绍垂线距离最短内容时,要求学生观察身边垂直现象,列举两条直线垂直距离最短案例。学生开始观察,很快就找到一些垂直的案例。如教室墙角、课桌角、黑板角等处都有垂直的现象。在寻找两条直线垂直距离案例时,出现一些争议。“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相交,如果是相交,如何找垂线呢?”“如果是直线和直线外一点之间的距离判断就好办了,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其垂线距离最短。”教师对学生争议问题给予必要解答,要求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做深度分析。为激发学生探索思维,教师继续推出生活方面的训练内容:一块长方形木板,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了折断,如何截取一块面积最大的长方形木板呢?学生拿到任务后,再度展开思考和讨论。
  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带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内容的设计与学生生活认知形成了一定冲突。学生在主动思考和交流过程中,逐渐达成学习共识,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对生活情境有亲切感知体验,教师借助生活情境展开调度,为学生提供认知冲突消解启迪,让数学思考在矛盾冲突中逐渐明朗化,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形成逻辑构建探究力
  情境与问题相结合,组建成问题情境,这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数学问题有不同敏感性,教师需要对涉及问题进行科学处理,将问题融入到情境之中,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并在广泛交流互动中完成问题分析任务,最终达成问题解决的目标。
  教师及时投放一些悬疑问题,也可以形成教学调度,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在逻辑构建中成长探索能力。如教学《认识三角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要求学生做对应阅读,然后设计一些思考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加以验证呢?一个三角形中,可以有些什么角?为什么不能出现两个直角,或者是两个钝角呢?……学生开始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在三角形内角和验证设计时,很多学生都采用了拼接方法,先用剪刀裁剪出一个三角形,将三个角剪下来,拼接成一个平角。也有学生利用量角器进行逐一测量,最后计算其三角之和,同样得到相同的结论。在问题讨论中,学生对锐角、直角、钝角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相关问题解决提供更多支持。如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直角这个问题。因为直角是90°,如果有两个直角,已经达到180°,就不存在第三个角了。教师借助问题进行调度,给学生提供更多深入思考的机会。从学生思维运行情况可以看出,教师借助问题进行引导和组织,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思维入口,让学生借助问题讨论进入学习核心,对数学逻辑关系进行对应梳理,自然形成逻辑构建探究力量。
  三、创设活动情境,形成结构认知实践力
  学生对数学实验、数学操作、数学活动有更多认同感,教师适时投放活动情境,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促进其学科认知的培养[3]。学生有参与实践操作的基本要求,这是教师活动情境设计的基础。如果能够在设计操作中有意识吸收学生的参与意见,其助学效果会更为突出。
  数学活动形式众多,教师在具体组织时,需要注意对接数学学习内容,唯有顺利对接学习思维,才能形成训练成效。如教学《图形的全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先对全等图形概念做出解析,然后推出了数学操作活动: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全等图形的存在,展开搜集和观察,看谁能够找到更多全等图形。全等图形判断有多种方法,借助手边工具进行操作,并归结其应用技巧。学生接受活动任务后,都能够主动展开观察和思考,对一些判断方法做出探究和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创意实践情况做观察。有学生利用白纸画出图像轮廓,然后进行对比验证,找到了全等图形。也有学生用直尺、量角器进行全等测量判断,其操作顺利推进。教师继续做出引导和布设,要求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概念和性质做梳理,继续展开全等判断操作。教师借助活动推出图形全等判断活动,给学生更多学习操作提示,学生回馈积极主动,说明其学习思维已经顺利启动。学生学法运用不统一,说明其构建测量存在差异性,这是教师教学引导造成的现象,对形塑学生个性学习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对数学操作活动有比较高的接受度,教师需要做出科学引导,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完善学习认知。
  情境设计有自身规律需要遵循,教师在具体调度时,要针对学生思维趋向和认知冲突做出引导,让学生从深度思考和实践操作中建立清晰认知方向。生活情境对接经验认知、媒体情境形成直观验证、问题情境促进逻辑构建、活动情境激发实践动力,教师借助情境设计手段展开教学组织,符合主体学习诉求,帮助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核心。
  参考文献:
  [1]何绪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21(35):43-44.
  [2]赵冬星.新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研究[J].新课程,2021(45):51-52.
  [3]李静.为有源头活水来—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名师在线,2021(06):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