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成策略探究

【作者】 黄守林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长征路小学



【正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变成了平等开放,以生为主的课堂。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过程,是教师积极创新地开设课堂学习情景,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个人体验和思考融入课堂,弘扬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应该进行清晰的定位,这才能够焕发出课堂的生命。本篇文章就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策略。
  一、精心预设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做精心的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数学教学首先是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在课前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环节有一个清晰、科学的安排。但与此同时,这种精心的课前预设是有一定弹性的,要有留白的空间,预设最终的目的是要完成教学目标。所谓预设,是在数学教学工作中的第1个基本环节:备课。备课是数学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只有教师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做到精心预设,才能够把握好整个教学节奏,让一堂数学课有序地进行。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成时,不至于手忙脚乱,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数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内容,还应该备学生、备新鲜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一个系统的学科知识,不能够把这些知识零散地教给学生。教师必须要深入解读数学课本,掌握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脑子里自然而然地形成系统的知识点。在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会完全按照预设的轨道走,有时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随机事件,会和教师的课前预设相悖。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有些教师过于强调预设了,导致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离,提出新鲜问题的时候,教师会强行地把学生拉到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上来。由此可知,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把数学课堂上的教学设计,做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让数学的教学课堂,沿着自己预设的轨道前进。但是,教学过程是随机生成的,教师在遇到这些问题时,不要急于把学生拉到预设的轨道上,而是要充分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在双向互动沟通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进步。数学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学生的原有经验水平、知识结构和个人性格等多个方面是有差异的,所以数学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某些情况,从而让自己的预设留有空白,让自己的预设变得更加包容,更加自由,给学生的生成留足空间。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时候,我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准备好任意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备好两个三角形去拼四边形。然后看看,能拼出几种不同形状的四边形,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和自己学习,拼出了很多形状。并且有了一些体会,小刚说“如果两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的话,有6种四边形的拼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原来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我在预设的时候,认为学生可能会受到预习的影响,会拼出3~4种平行四边形。于是我把这一部分的预设减弱了。还有一个小组有不同的见解。小王说“三边×2=6种”,小米说“对6个四边形进行分类”,小红更是提出了“每边重合后旋转可得到2个”等,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但这些生成是学生思维迸发的火光,充满了智慧。 
  二、以生为本 
  由于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学会以生为本,不仅要尊重学生的生成,还要努力地为学生去营造一个生成的氛围。如果每一次学生有了创作的思维,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数学教师给他的是一些消极的话语和不能满足的信息,那么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就会降低,他的积极思维也会逐渐地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具有消极作用。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学生有了火花迸发出来,教师不要把这些微弱的光芒熄灭,而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若学生的火花在课堂上没有办法进行解决,那教师一定要留到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研究和探讨,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要简单地布置学生在课下进行研究,然后不了了之。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和心理方面不成熟的影响,基本不可能会进一步地研究。这样,可能一次有价值的生成就消失了。教师要让学生感觉到,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下,只要是学生提出来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都会重视,而且会和学生一起沟通,一起想办法去创造条件,进行展开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就会爆发出来,这样就能够对学生的数学素养起到不错的作用。比如,在学习到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大家根据课本上的图片去观察,两组的图形面积相不相等?然后让学生去表达自己是如何用自己的方法判断的?大多数同学根据预习都采取了课本上的方法。还有一部分同学,直接去数了图形的占格数,这样判断出来面积是否相等。但是小仇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她指着课本上的一个小图片问我,它有多少面积呢?因为在小学五年级,我们接触的大多是比较规则的多边形,对于这种不规则的图形求面积还没有涉及。于是,我并没有指责她扰乱课堂秩序,提出没有价值的问题,而对她说,这个问题有一点深奥,我们可以课下一起探讨,我也很想知道它是多大的面积?但是,要是要想求出它的面积,就要学好这堂课中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才能够求出图形的面积,这是基础。于是,小仇在这堂课上,更加认真地听讲,在课下我们一起通过多种方式,大致地算出来那个图形的面积。 
  三、调整预设 
  课堂的教学是变幻莫测的,再好再仔细的课前预设,也不可能预测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情况,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没有预设到,教师可能就会匆匆地搪塞掉。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够,同时也说明了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只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有这种意识,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好好的去落实,遇到一些超出预设的问题也能够科学处理,这样才能够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的生成提供一定的条件,这样数学课堂也就变得鲜活和生动了。在新课程改革下更加注重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更加注重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地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视,这些都会让课堂的教学处在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场景中,如果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那么互动的范围和深度,也就会逐渐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仍然依照自己的课前预设,使用备课时候的教案,来框定学生行为的话,即使完成了知识的传递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不要说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得到提高了,既然教师能够认识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就应该在预设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生成性的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并利用它形成新的教学方案,这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例如,在六年级下册,学习《圆柱和圆锥》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准备了一个茶叶桶和一个尖尖的生日帽,给学生做展示。当我们认识圆柱的正面、侧面和底面的时候,学生产生了疑问,大家很难想象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但是,我在预设的时候并没有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准备工作,于是我先给学生继续展示了圆锥的几个面的展开图,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对圆锥进行了解和观察,由于生日帽是纸质的,所以我可以对它剪一剪、折一折,在学生进行自主讨论的时候,我找出了一张纸,做成了一个简单的圆柱体,然后,重新给学生展示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这样大家就非常直观形象地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教学活动也更加趋于动态了,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想实现动态生成教学,就需要教师结合材料内容,引导学生生成,同时也要提高自己应对生成的能力,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也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住生成,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