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杨林超
【机构】 陕西省洋县贯溪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果。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都是以思维为核心,受思维能力的制约,而思维活动则伴随着这三种能力的始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认知、理解、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要培养学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还担负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重塑学生“个体人格”,净化学生“灵魂世界”的重大使命,而思维能力则关系到学生对文本以及社会生活的认知、判断、推理。学生的阅读活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在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下,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对字词句篇进行分析和综合、比照和联想、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都是以思维为核心,受思维能力的制约,而思维活动则伴随着这三种能力的始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本文拟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就改进阅读教学效率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是大脑神经由视角摄入的语言符号进行感知、理解,获得意义,同时进行情感和语言实践活动的复杂心理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能力是指对书面材料的认识、理解、评价、鉴赏、记忆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即掌握和运用读解方法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阅读是有一定思维定式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通过开动脑筋对段中的语句进行辨别、筛选来培养其理解能力;通过演绎、归纳两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来培养其分析综合能力;通过比较、鉴别的思维演变来培养其鉴赏评价能力。
由此可见,阅读的三种能力都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受思维能力的制约,而思维活动则始终伴随着这三种能力。可以说,没有思维活动的阅读不能称之为阅读。
二、培养“活”的思维能力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
既然,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语言大师吕叔湘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活”是关键,善教者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活”的思维能力,以达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
要培养学生“活”的思维能力,我认为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1、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形成思维意识
通常,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不同程度地对学生进行着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不同的是,有的教师是无意识地进行,有的则是有意识地进行。如果教师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体验参与的快乐,成功的快慰,那么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被激发,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思维和想象,那么其阅读的收效一定很大。
就一篇课文来说,作者的整体构思中都有一根逻辑链条。把握住这条链,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思维训练成果相当重要。
2、设“疑”入手,探求问题,激发思维兴趣
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会设疑、质疑和释疑。因此,会设疑、能质疑、善释疑,是良好阅读品质和阅读能力的必备要素,是阅读的入门导向和钥匙。
(1)设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阅读的起点是“设疑”,其方式是教师设计阅读思考题。思考题要精心设置,要有思考性和启发性,否则就达不到强化思维训练的目的。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是设疑的主线。
(2)质疑。俗话说:“学贵有疑”。除了教师会设疑,学生亦应能质疑。在阅读训练中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矛盾”之处提问题,或从文章前后照应中找疑问,也可从文章的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的关系中找疑问。
(3)释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阅读的最终目的是“释疑”。“释疑”就是为疑难寻找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是思维训练最主要的过程,也是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步。我们的训练重点应放在解题思路的引导上,让学生通过训练,掌握解决疑难的思维过程。
3、巧用提问,提高思维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问,能迅速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积极主动地进入接收知识信息的“快车道”。
(1)巧用求异提问,转换角度展开思维。“求异”是指在同中见异,并综合各种知识组织加工材料,求得一种新见识。传统教学强调求同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针对这一弊端,我让学生独立思考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发表不同意见。
(2)巧用比较提问,通过引导展开思维。比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之一。运用比较提问,除了要准确选点外,还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深入发现,并将其“发现”引入目标,从而将比较目标清晰地显示在学生面前。
(3)巧用引申提问,联系内容展开思维。引申是指由原义扩展而产生的新的意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课文原有意思的基础上,引申扩展开去,由近及远,由易到难,顺藤摸瓜,逐步找出问题的实质,最终达到理解全文主旨的目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并指导正确的方法,内外因相配合,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4、宏观把握,整体认知,完善思维形式
正如刘守立先生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知的心理活动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的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要“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并运用整体观念来指导阅读教学。
如何运用整体观念来指导阅读教学呢?
(1)宏观把握单元组课文的结构形式,因文施教
语文教材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按单元编排。每个单元都有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和知识点,其训练内容都是合理交叉、螺旋上升的。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对教材进行系统整理,紧扣单元训练重点,理清各单元间知识点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各单元不同文体的基本结构导入,结合整体性原则,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从而优化单元组合能力
(2)整体统摄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用整体把握的直觉方法,对阅读对象作战略性审视,整体上把握其主旨、意蕴及风格特点,并按照宏观指导下的微观体味这一思路来指导阅读,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点拨导向,“纲”举“目”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点拨得法可张开文章内容之“目”,使学生由题入文。教师通过对题目做适时点拨,将题目扩展延伸,使学生明确中心,把握结构,理出情节,了解全文。
②纵横网络,条理内容。阅读教学中常遇到一些知识性强、内容繁杂的文章,对此类文章,教师宜通过理清文章思路,编织结构网络,将文章内容条理化,以达到宏观把握、整体知识的目的。
以上两种阅读教学方法通过对课文的整体认识,开辟了学生的思维通道,使学生全镜头摄入课文,从而进入“豁然开朗”的境地。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双向过程。通过阅读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反过来,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了,又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阅读教学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智力活动,教师应当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工作,时刻注意培养自己进行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各种品质。恩格斯说过,人类思维着的精神,开出了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祖国最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阅读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认知、理解、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要培养学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还担负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重塑学生“个体人格”,净化学生“灵魂世界”的重大使命,而思维能力则关系到学生对文本以及社会生活的认知、判断、推理。学生的阅读活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在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下,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对字词句篇进行分析和综合、比照和联想、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都是以思维为核心,受思维能力的制约,而思维活动则伴随着这三种能力的始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本文拟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就改进阅读教学效率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是大脑神经由视角摄入的语言符号进行感知、理解,获得意义,同时进行情感和语言实践活动的复杂心理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能力是指对书面材料的认识、理解、评价、鉴赏、记忆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即掌握和运用读解方法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阅读是有一定思维定式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通过开动脑筋对段中的语句进行辨别、筛选来培养其理解能力;通过演绎、归纳两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来培养其分析综合能力;通过比较、鉴别的思维演变来培养其鉴赏评价能力。
由此可见,阅读的三种能力都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受思维能力的制约,而思维活动则始终伴随着这三种能力。可以说,没有思维活动的阅读不能称之为阅读。
二、培养“活”的思维能力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
既然,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语言大师吕叔湘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活”是关键,善教者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活”的思维能力,以达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
要培养学生“活”的思维能力,我认为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1、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形成思维意识
通常,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不同程度地对学生进行着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不同的是,有的教师是无意识地进行,有的则是有意识地进行。如果教师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体验参与的快乐,成功的快慰,那么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被激发,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思维和想象,那么其阅读的收效一定很大。
就一篇课文来说,作者的整体构思中都有一根逻辑链条。把握住这条链,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思维训练成果相当重要。
2、设“疑”入手,探求问题,激发思维兴趣
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会设疑、质疑和释疑。因此,会设疑、能质疑、善释疑,是良好阅读品质和阅读能力的必备要素,是阅读的入门导向和钥匙。
(1)设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阅读的起点是“设疑”,其方式是教师设计阅读思考题。思考题要精心设置,要有思考性和启发性,否则就达不到强化思维训练的目的。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是设疑的主线。
(2)质疑。俗话说:“学贵有疑”。除了教师会设疑,学生亦应能质疑。在阅读训练中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矛盾”之处提问题,或从文章前后照应中找疑问,也可从文章的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的关系中找疑问。
(3)释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阅读的最终目的是“释疑”。“释疑”就是为疑难寻找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是思维训练最主要的过程,也是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步。我们的训练重点应放在解题思路的引导上,让学生通过训练,掌握解决疑难的思维过程。
3、巧用提问,提高思维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问,能迅速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积极主动地进入接收知识信息的“快车道”。
(1)巧用求异提问,转换角度展开思维。“求异”是指在同中见异,并综合各种知识组织加工材料,求得一种新见识。传统教学强调求同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针对这一弊端,我让学生独立思考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发表不同意见。
(2)巧用比较提问,通过引导展开思维。比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之一。运用比较提问,除了要准确选点外,还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深入发现,并将其“发现”引入目标,从而将比较目标清晰地显示在学生面前。
(3)巧用引申提问,联系内容展开思维。引申是指由原义扩展而产生的新的意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课文原有意思的基础上,引申扩展开去,由近及远,由易到难,顺藤摸瓜,逐步找出问题的实质,最终达到理解全文主旨的目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并指导正确的方法,内外因相配合,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4、宏观把握,整体认知,完善思维形式
正如刘守立先生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知的心理活动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的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要“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并运用整体观念来指导阅读教学。
如何运用整体观念来指导阅读教学呢?
(1)宏观把握单元组课文的结构形式,因文施教
语文教材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按单元编排。每个单元都有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和知识点,其训练内容都是合理交叉、螺旋上升的。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对教材进行系统整理,紧扣单元训练重点,理清各单元间知识点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各单元不同文体的基本结构导入,结合整体性原则,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从而优化单元组合能力
(2)整体统摄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用整体把握的直觉方法,对阅读对象作战略性审视,整体上把握其主旨、意蕴及风格特点,并按照宏观指导下的微观体味这一思路来指导阅读,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点拨导向,“纲”举“目”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点拨得法可张开文章内容之“目”,使学生由题入文。教师通过对题目做适时点拨,将题目扩展延伸,使学生明确中心,把握结构,理出情节,了解全文。
②纵横网络,条理内容。阅读教学中常遇到一些知识性强、内容繁杂的文章,对此类文章,教师宜通过理清文章思路,编织结构网络,将文章内容条理化,以达到宏观把握、整体知识的目的。
以上两种阅读教学方法通过对课文的整体认识,开辟了学生的思维通道,使学生全镜头摄入课文,从而进入“豁然开朗”的境地。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双向过程。通过阅读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反过来,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了,又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阅读教学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智力活动,教师应当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工作,时刻注意培养自己进行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各种品质。恩格斯说过,人类思维着的精神,开出了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祖国最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