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历史课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才 白
【机构】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民族中学
【正文】 【摘 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新时期历史教学应引导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注重活动课的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历史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在新世纪、新挑战面前,我们要想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初中历史课教学实践中,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初中历史课教师,我认为在历史课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导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马斯洛认为,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性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见,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我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想、问、辩。刚开始绝大部分同学胆小,也不知如何提出问题,我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讲维新变法运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你认为变法的结果会怎样?鼓励学生大胆作答,只要能积极思考回答,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或肯定,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打开了,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书上的内容,还将课外知识,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我在讲授《明末农民战争》时,一位原先发言就脸红的学生,却自告奋勇地根据所学知识,对“阿十进京”作了创造性的场面描述:“1644年3月19日中午,李自成头戴毯签,身穿青布衣,肩背弓箭,腰悬宝剑,骑着高头大马,率领农民军官兵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北京城。城内百姓,张灯结彩,欢迎农民军进城......“通过创造性的描绘,一个保持动人民本色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学生如身临其境,分享到农民军翻明朝封建统治的胜利喜悦。这位学生的发言也博得了满堂彩。可见,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潜意智能,并使之成为创新意识的策源地。
二、灵活教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中学历史课内容简单,但涉及的面广,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同时,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自主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当今社会存在的新问题敢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设置一些疑问,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空间,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勃兴中百家争鸣的时候把班级学生分成五组分别代表墨、儒、道、法、兵把课本知识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思考诸子百家的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现代社会吸收,利用?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由于我事前没有做任何引导性的提示,同学们各抒己见,热烈讨论,有的同学提出的观点特别新颖,通过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我们结合教材进行了总结。这样,通过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实施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多元化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这样,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讲到二战后日本明治维新,任选角度,说说对其的认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结果,同学们从历史、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了各种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注重实践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的历史课教材的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实践课内容,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学生的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传统的应试教育只强调学生背了多少,记了多少,并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结果培养出大量的“高分低能”型人才。今天的老师必须要认识到教数学并不是要教会学生能做多少个数学题,而是要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新历史课教学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不能再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划,学生背。”的老方法,而要把课本上所讲的知识通过实践课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活动课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没有现存的标准答案,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动脑筋,勤思考,自然而然地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施和金、朱昌硕《历史教育学新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2]杨豫、胡成《历史学的思怒和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关键词】 历史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在新世纪、新挑战面前,我们要想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初中历史课教学实践中,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初中历史课教师,我认为在历史课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导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马斯洛认为,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性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见,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我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想、问、辩。刚开始绝大部分同学胆小,也不知如何提出问题,我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讲维新变法运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你认为变法的结果会怎样?鼓励学生大胆作答,只要能积极思考回答,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或肯定,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打开了,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书上的内容,还将课外知识,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我在讲授《明末农民战争》时,一位原先发言就脸红的学生,却自告奋勇地根据所学知识,对“阿十进京”作了创造性的场面描述:“1644年3月19日中午,李自成头戴毯签,身穿青布衣,肩背弓箭,腰悬宝剑,骑着高头大马,率领农民军官兵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北京城。城内百姓,张灯结彩,欢迎农民军进城......“通过创造性的描绘,一个保持动人民本色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学生如身临其境,分享到农民军翻明朝封建统治的胜利喜悦。这位学生的发言也博得了满堂彩。可见,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潜意智能,并使之成为创新意识的策源地。
二、灵活教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中学历史课内容简单,但涉及的面广,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同时,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自主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当今社会存在的新问题敢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设置一些疑问,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空间,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勃兴中百家争鸣的时候把班级学生分成五组分别代表墨、儒、道、法、兵把课本知识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思考诸子百家的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现代社会吸收,利用?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由于我事前没有做任何引导性的提示,同学们各抒己见,热烈讨论,有的同学提出的观点特别新颖,通过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我们结合教材进行了总结。这样,通过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实施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多元化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这样,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讲到二战后日本明治维新,任选角度,说说对其的认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结果,同学们从历史、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了各种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注重实践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的历史课教材的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实践课内容,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学生的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传统的应试教育只强调学生背了多少,记了多少,并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结果培养出大量的“高分低能”型人才。今天的老师必须要认识到教数学并不是要教会学生能做多少个数学题,而是要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新历史课教学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不能再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划,学生背。”的老方法,而要把课本上所讲的知识通过实践课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活动课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没有现存的标准答案,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动脑筋,勤思考,自然而然地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施和金、朱昌硕《历史教育学新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2]杨豫、胡成《历史学的思怒和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