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 吴晓燕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昭仁街道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本文通过讨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新课改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策略。新时代下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做到减负提质,教师就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综合道德素养,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学生道德实践建设,进而达到提升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道德实践;社会责任感
随着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标准的进一步提升,对初中德育教育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道德和法制知识,更要使学生利用该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强化品德建设,发掘日常生活中问题,并根据问题给出自己的处理对策,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中的渗透,更重视现实生活中的品德议题。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加强道德实践的具体应用对策,并期待对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带来帮助。
一、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应试化,学生道德实践能力较差
虽然新课标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但是由于该课在初中属于副科,还没有引起有些教师的足够重视。我们的研究表明,在上课时老师更重视对学生品德概念的教育,因此课程上较为应试化,而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述、学生记忆感受、向老师询问、学生反馈等活动来展开,教学模式中应试化问题较严重,学生积极性一般,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实践并没有很好的融合,而且教学中的品德知识案例信息也极少,因此学生无法从这门课中培养自身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实践能力弱
中学生正在建立自我思维的关键时期,优秀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同时老师也要注意让学生自由的进行一些课外活动,以适当拓展和增加他们的日常生活经历,从而形成正常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一定要把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向日常生活德育教育上转移,为了想得到这样的良好效果,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尽可能创设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事例。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在课堂上老师极少设计生活类教学道德情景,对课堂的探索、感受、反思活动也极少。在仅有的几个教学道德情景活动中,学生也往往会通过道德情景活动去做一些和学业不相干的事,把道德情景教学活动当成了休闲娱乐的过程,可想而知成效一定很差。
二、中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提升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综合道德素养
教师应仔细研究道德法治新课标内涵,在教育中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根据学生发展阶段性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他们的综合道德素养。老师要转换好自身的教育角色,从以往的课堂主导者变成了引路人和策划人员,把课堂充分留给学生,并利用学校生活的学习、研讨等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教育道德的意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通过点拨教育方式让他们理解比较困难的内容,提高他们的道德思维意识。老师通过把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搬到教学上来,通过情景模仿的形式,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能力,例如针对当前社会热点“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内容,把孩子分为若干小队,依次由他们充当跌倒老人、扶老人者以及旁观者,让他们通过自身的认知与道德观念的实际行动,激发他们关于思想品德的一切相关体验,在角色扮演中有的同学可能比较犹豫到底扶还是不扶,在最后的小组评价中,教师要根据我国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向学生说明不管老人因为何种原因摔倒,处于尊老爱幼的美德,我们都应该及时出手相助,体现自己的正义感。但同时也要在扶之前做好记录,注重对自身的保护。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们知行得到统一,达到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会提升很多。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学生道德实践建设
丰富的思想道德活动和法制教育方式,能够使他们更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从而激活了学生主体能力的特点。因此老师应善于引导他们进行多反思、多感受生命道德上的复杂现象,使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在体会中内化,并在学习中实践。例如在学习《敬畏生命》一课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根据当前时代问题分析、反思敬畏生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并最终建立对现实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进行正确评判的主体意识,从而坚定对人生的道德基础,学习敬畏自己人生,关心并善待周围人的生活。老师们应该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诸如“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交警”系列“最美”的教育活动或故事,以带动孩子开展课堂反思活动,使他们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并自觉爱护周围的人。
(三)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知行合一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本中每个小的知识点对教材进行积极的生活延伸,让学生整堂课始终处在道德的洗礼和问题的探究中,在进行新课备课前,教师要将一些丰富的教学案例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心灵受到感悟,了解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另外,老师们也可以在周末引导他们开展一些社区实践项目,例如让他们去做一个交通安全小协警,协助民警们保护交通秩序,他们可以通过接触交通了解到维持秩序的重要性,老师引导他们参观文化博物馆,以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我国绚烂的多民族文化,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当前在中学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还是不少的,主要与考核模式,教育者关注度并不高、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授课有关。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教学模式,关注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生活案例,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到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让学生深人实践中,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道德,帮助其提升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孙丽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2.DOI:10.27432/d.cnki.gxsfu.2022.000037.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道德实践;社会责任感
随着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标准的进一步提升,对初中德育教育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道德和法制知识,更要使学生利用该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强化品德建设,发掘日常生活中问题,并根据问题给出自己的处理对策,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中的渗透,更重视现实生活中的品德议题。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加强道德实践的具体应用对策,并期待对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带来帮助。
一、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应试化,学生道德实践能力较差
虽然新课标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但是由于该课在初中属于副科,还没有引起有些教师的足够重视。我们的研究表明,在上课时老师更重视对学生品德概念的教育,因此课程上较为应试化,而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述、学生记忆感受、向老师询问、学生反馈等活动来展开,教学模式中应试化问题较严重,学生积极性一般,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实践并没有很好的融合,而且教学中的品德知识案例信息也极少,因此学生无法从这门课中培养自身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实践能力弱
中学生正在建立自我思维的关键时期,优秀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同时老师也要注意让学生自由的进行一些课外活动,以适当拓展和增加他们的日常生活经历,从而形成正常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一定要把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向日常生活德育教育上转移,为了想得到这样的良好效果,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尽可能创设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事例。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在课堂上老师极少设计生活类教学道德情景,对课堂的探索、感受、反思活动也极少。在仅有的几个教学道德情景活动中,学生也往往会通过道德情景活动去做一些和学业不相干的事,把道德情景教学活动当成了休闲娱乐的过程,可想而知成效一定很差。
二、中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提升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综合道德素养
教师应仔细研究道德法治新课标内涵,在教育中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根据学生发展阶段性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他们的综合道德素养。老师要转换好自身的教育角色,从以往的课堂主导者变成了引路人和策划人员,把课堂充分留给学生,并利用学校生活的学习、研讨等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教育道德的意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通过点拨教育方式让他们理解比较困难的内容,提高他们的道德思维意识。老师通过把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搬到教学上来,通过情景模仿的形式,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能力,例如针对当前社会热点“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内容,把孩子分为若干小队,依次由他们充当跌倒老人、扶老人者以及旁观者,让他们通过自身的认知与道德观念的实际行动,激发他们关于思想品德的一切相关体验,在角色扮演中有的同学可能比较犹豫到底扶还是不扶,在最后的小组评价中,教师要根据我国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向学生说明不管老人因为何种原因摔倒,处于尊老爱幼的美德,我们都应该及时出手相助,体现自己的正义感。但同时也要在扶之前做好记录,注重对自身的保护。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们知行得到统一,达到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会提升很多。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学生道德实践建设
丰富的思想道德活动和法制教育方式,能够使他们更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从而激活了学生主体能力的特点。因此老师应善于引导他们进行多反思、多感受生命道德上的复杂现象,使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在体会中内化,并在学习中实践。例如在学习《敬畏生命》一课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根据当前时代问题分析、反思敬畏生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并最终建立对现实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进行正确评判的主体意识,从而坚定对人生的道德基础,学习敬畏自己人生,关心并善待周围人的生活。老师们应该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诸如“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交警”系列“最美”的教育活动或故事,以带动孩子开展课堂反思活动,使他们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并自觉爱护周围的人。
(三)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知行合一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本中每个小的知识点对教材进行积极的生活延伸,让学生整堂课始终处在道德的洗礼和问题的探究中,在进行新课备课前,教师要将一些丰富的教学案例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心灵受到感悟,了解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另外,老师们也可以在周末引导他们开展一些社区实践项目,例如让他们去做一个交通安全小协警,协助民警们保护交通秩序,他们可以通过接触交通了解到维持秩序的重要性,老师引导他们参观文化博物馆,以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我国绚烂的多民族文化,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当前在中学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还是不少的,主要与考核模式,教育者关注度并不高、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授课有关。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教学模式,关注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生活案例,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到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让学生深人实践中,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道德,帮助其提升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孙丽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2.DOI:10.27432/d.cnki.gxsfu.2022.0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