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改进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思考

【作者】 张百森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太保庄街道丈岭小学



【正文】  【摘 要】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瑰宝,是经过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的浪花。千百年来,许多优秀的古诗文,陶冶人们的情操,鼓舞人们的志气,顿悟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修养。
  【关键词】 校园文化资源;营造家庭学习氛围;挖掘社会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经典诗文的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5-6年级学生则需要在诵读优秀诗文中注意通过诗文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涵”。鉴于以上的要求,学生要背诵的古诗文如此之多,如果只是机械地背诵,学生慢慢地就会失去兴趣。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改进古诗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呢?下面就谈谈我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开放古诗课堂,拓展学古诗文的天地
  课堂上提高效率,指导学生会诵读古诗,并不等于圆满完成了任务。因为人对事物的感知,都要经历反复识记的过程,才能牢固记忆。学生学习古诗文也是如此。如果课堂上学过的古诗不在课外强化认识、应用,经过一段时间,很容易被遗忘。但为了不增加学生的科业担负,我们采用了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经常让所学的古诗文同学生见面,培养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的能力。 
  1、利用校园文化资源
  我们知道,生活就是语文的大课堂,要让我们的孩子会诵读古诗文,会自己创作古诗文,就应该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校园文化对学生起着熏陶的作用。于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策略。使学生懂得欣赏教室的环境文化,提高古诗的积累。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对教室进行美化,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古诗的环境。我们可以在墙上贴上名人名言或古诗,教室后面开辟一个“古诗文天地”,学生把自己在课外学到的古诗文写或者贴在上面,互相交流。这样一来,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劲头。更让孩子们触目所及,互相呼吸。另外还可以举行“诵读诗文比赛”、“创作诗歌比赛”等形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2、营造家庭学习古诗文的氛围
  家庭是孩子最亲、最重要的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刚入学,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就倾注着极高热情,但很多家长还不知道古诗文教育的重要性和指导孩子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为此,我们应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渠道不断地向家长介绍小学阶段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并指导家庭开展古诗文的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向家长大力宣传古诗文教学的目标,动员家长密切配合,在家庭中创设学古诗文氛围,帮助学生尽可能多的背诵古诗,自创诗文。比如说和孩子一起从课外书中找些古诗文来学习、理解、背诵,然后让学生仿照学习的这首古诗来自己创作一首诗文,接着家长来作出评价修改,最后家长和孩子一起来诵读诗文。在学古诗文、创作诗文、修改诗文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挖掘社会资源,拓宽学习古诗文的渠道
  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很多,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富有兴趣的主动参与,用心体会,帮助孩子们养成随时关注周边的一切,自主学习古诗文的好习惯。例如:我们利用各种集体性活动,教师介入指导。还有孩子慢慢长大,常有机会跟家人一起出游,每一次外出活动,嘱咐学生关注周边环境,多观察多用心感受。如:在春秋游活动中,让孩子与父母互动,去春秋游的路上,家长会问孩子看见什么,想起那首古诗文?孩子们很自然地会说出《咏柳》、《凉州词》、《题西林壁》等。然后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此刻的心情和感受。之后把你想写的东西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学生就会在游玩中不知不觉地积累古诗,并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动力与兴趣。当然,还有传统节日、观看爱国影片等。活动前,指导回忆积累。一两次活动结束后,学生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效仿了。
  二、方法多样、有效诵读
  大纲指出:“古诗教学,注意通过诗文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涵,在积累的同时学会用这些优秀的经典诗文名句”。在教学中,只有教给学生方法,他们才有能力会效学。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梦想而存在,让每一首古诗文都激发起学生无穷的想象,把一首首古诗文连缀起来成为一片放飞的天空。
  1、通过想象,进入意境
  优秀的诗歌都是十分精练含蓄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他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十分广阔。因此,欣赏古诗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有效途径,上古诗课,对古诗文的探讨,学生们往往浮想联翩。例如:教《静夜思》这首古诗,学生们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发生了兴趣。有的说是李(下转第80页)(上接第81页)白睡得迷迷糊糊,产生错觉,有的说是李白喝得太多,弄糊涂了。教师对这些争论不忙下结论,只是抓好“霜”字,引发学生联想,将他们引入诗的意境,让他们由“霜”的白色联想到月光的皎洁,秋色的寒意,诗人独处异乡的孤独凄凉。然后又抓住“疑”、“望”、“思”等关键词,引导学生设想在这特定的环境中诗人的动作、神态、体会诗人的感情,揭示月夜思乡的主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乡土,关爱亲人的思想感情。这样既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学生的争论问题,使他们领悟到李白将月光疑作“霜”正是思乡心切,夜不能寝,迷蒙中产生的错觉。
  2、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古诗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古诗应注重朗读和背诵,要反复诵读,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要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来。朗读古诗要注意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四个因素。在此我想着重谈谈停顿问题。
  一般说五言诗每句三顿,七言诗每句四句。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在停顿的具体划分上有时也颇费斟酌。以《蚕妇》一诗为例。有些人曾作这样的划分: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细细推敲有些不妥。此诗的前两句宜这样划分停顿:“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因为古诗中的“城市”与今天的不同。“城”同今天的“城”,“市”则是动词,买卖的意思。诗中具体指的是买丝。这样划分停顿能正确释词,也符合五言每句三顿的惯例。
  不过也有时会出现矛盾,如李白的《赠汪伦》的后两句,若从词义上考虑停顿。应这样划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但这样停顿就与全诗的节奏不协调,读起来十分别扭。故此应作这样停顿:“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所以我们在划分诗句的停顿时,若发现词义与节奏发生矛盾,应该首先考虑到全诗的和谐与协调,这样朗读起来才会流畅动听。
  总之,古诗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何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个性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呢?这还需要我们,乃至更多的后继者们来不断的探索,还需要为全面、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更多、更好的尝试。但不管探索和尝试方法如何不同,只要把握住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这个时代的特色,就会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古诗文的历史添上精彩而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