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也要常改常新
【作者】 潘廷华
【机构】 广西那坡县德隆乡中心小学
【正文】 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滚滚潮流不可阻挡,这正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作为人类进步重要手段的教育,更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绝不可以固步自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同志在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潮流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出发,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前进的大方向,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指导方针。“三个面向”的提出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它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
“三个面向”要求语文教师在培养能力和智力上下功夫,既要传授给学生语言基本功训练的知识,又要使学生今后能运用语言这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有人陈腐地认为,农村地区发展滞后,教育教学工作可以吃老本,不必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是非常浅陋的见解,注定会被时代潮流所抛弃。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要改变陈腐的教学思想,对生硬的、灌输的要进行改革,要让学生死记硬背,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发展、锻炼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年来我作曾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收效都不错。
一、常改常新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是一门社会学科,有很强的思想性,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篇篇优美的文学语言,无不感染着学生的心灵,无不打动着少年儿童幼小的心灵。
比如,在讲《火烧云》之前,我结合课文内容讲过这样一段话:抬头看天,有时会看到飘浮的白云、雨后的彩虹、晨曦中的朝霞……种种美好的自然景象,我都会在这篇文章中找到一些。“火烧云更是好看,在夕阳中彩云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霞光映照着天空,映照着大地,映照在人们的脸上身上和各种物体上,美丽极了。对火烧云这样美丽的景象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写的,让我们一起来学吧!”课前的只言片语,让同学们兴致很高,很快就进入了课文所述的水平。我鼓励学生带着一种激动的情绪去读书,去感受,从作者优美的语言中受到陶冶,领略语言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困难提出质疑。疑惑,是探究的出发点;疑惑,是激发探索性的动力;怀疑,会让同学们有求知的欲望。
要注意鼓励调动学生质疑难题的热情。我经常表扬敢于出题的同学,每学一篇课文前,或学完一篇课文后,我都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做题时间,凡是不会的题目,我都要求学生拿出一定的解题思路。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大小,我都表示欢迎,由于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受到保护,学生的兴趣很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临场应变,选择那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看书和思考,帮助学生探究答案,使学生体会到提出问题的好处,体会到思考问题的快乐,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例如,在讲《猫》一课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课文讲猫老实,什么事也不过问,又很贪玩,可是怎么又说很尽职呢?2. 猫很淘气,跳到桌上把稿纸踩脏了,是很叫人讨厌的,而作者却说是"踩印几朵小梅花"这是为什么?3.它什么都怕,总想藏着掖着,可它胆子这么大,碰到蛇就敢打,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问题很多,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讨论,怎样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呢?于是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我提出:“课文开篇就说猫的性格真的是有些古怪,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就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书、去探讨,思维活跃,所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教师的教学方式新颖别致,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二、注重学生自学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学生自学与思考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文章是作者思维的成果,读文章时,只有经过一系列形象和抽象思维,才能真正达到理解。理解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学能力的高低,是学生思维能力高低的真实体现。
我在教学中尽量安排学生自学,对一些字、词、句、篇的问题,要求学生查字典、找工具书,解决一些必要的知识,并进行了补充。还让他们自己从反复阅读中对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读懂文章,提出问题,再进行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看书总是积极的,有意识的,主动地用脑去想。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是老师灌给他的,而是自己深思熟虑得到的,因此,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对学生进行自学的指导,也要教给他们方法,做到会动脑筋会琢磨。我教学生读一段文章,不仅要求他们读懂这段文章的内容,还要他们知道老师是怎样教的,比如在阅读中要思考:这段文章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哪些是重点词句?你是怎样理解的?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为什么读不懂?然后让学生按照同样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下面的段落。我还告诉学生,读完这一段文章之后,还要想一想文章该怎样继续,还有哪些问题作者需要交代,从而理解作者的思路。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学生就会养成习惯,带着问题去学习,去琢磨。
学生自己动脑探求知识,老师要做必要的启发引导,常用的方法就是提问,我体会到问题设计得有适当的难度,要有思考价值。如果一个问题提出来,哪怕下面举手如林,而这些问题不一定都有思考价值。一个问题提出来,哪怕学生不举手,或举手的不多,但从他们的眼神、表情中,以及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中,感到他们是在动脑筋,那么这个问题就起到了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启发学生思维,问题要提得有思考价值。“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出自《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我不是直截了当地问这句话的含义,而是对学生说:“当时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由于问题提得恰当,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问题的解决比较圆满。
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人走在上面就像荡秋千”“水声震耳欲聋”都很生动形象,但是我不满足于学生读懂,还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所描写的各种形象在头脑中表现出来,即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时,想到文章中所描写的事物及其联系,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再回到文章中对语言文字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把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融会贯通。这样,学生就十分具体地感受到泸定桥的确是天险,再加上对岸敌人凭险固守,要夺取这座铁索桥的确很困难。
三、改变死记硬背,要善于点拨启发
学生具有学习积极性,而且肯于动脑思考,这是能够自学、不断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学生所学知识有限,能力有限,有的题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地进行点拨,并协助教师寻求解题思路。比如,学生在学习《金华双龙洞记》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写的是双龙洞,为什么要把山上的景色写成这么大的一段话呢?这个问题学生自己解决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亲自点拨,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不是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想一想这一段每一句写山上的景物,哪些地方写的好,哪些地方写的怎么样,写的怎么样。再引导学生把这段话逐句细读,推敲透彻。这样同学们对映山红、油桐、沙土、溪流、山势以及整个山上的景色都有了更具体、更形象的体验和感受,眼前一片明媚,这是何等的美景啊!而双龙洞就坐落在这座山上,不是把双龙洞的美衬托得更好,才能写出山中的景色之美呢?从而逐渐理解了《金华双龙洞记》所以写山景要用这么大一段话的道理,也理解了写游记往往先交代谁从哪个地方出发,沿路欣赏到哪些美丽的风景,最后才详细介绍游览之处的所见所闻所感的道理。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比较活跃,对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开拓他们的思维。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除了要深入钻研教材,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之外,还要保证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是常改常新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同志在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潮流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出发,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前进的大方向,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指导方针。“三个面向”的提出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它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
“三个面向”要求语文教师在培养能力和智力上下功夫,既要传授给学生语言基本功训练的知识,又要使学生今后能运用语言这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有人陈腐地认为,农村地区发展滞后,教育教学工作可以吃老本,不必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是非常浅陋的见解,注定会被时代潮流所抛弃。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要改变陈腐的教学思想,对生硬的、灌输的要进行改革,要让学生死记硬背,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发展、锻炼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年来我作曾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收效都不错。
一、常改常新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是一门社会学科,有很强的思想性,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篇篇优美的文学语言,无不感染着学生的心灵,无不打动着少年儿童幼小的心灵。
比如,在讲《火烧云》之前,我结合课文内容讲过这样一段话:抬头看天,有时会看到飘浮的白云、雨后的彩虹、晨曦中的朝霞……种种美好的自然景象,我都会在这篇文章中找到一些。“火烧云更是好看,在夕阳中彩云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霞光映照着天空,映照着大地,映照在人们的脸上身上和各种物体上,美丽极了。对火烧云这样美丽的景象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写的,让我们一起来学吧!”课前的只言片语,让同学们兴致很高,很快就进入了课文所述的水平。我鼓励学生带着一种激动的情绪去读书,去感受,从作者优美的语言中受到陶冶,领略语言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困难提出质疑。疑惑,是探究的出发点;疑惑,是激发探索性的动力;怀疑,会让同学们有求知的欲望。
要注意鼓励调动学生质疑难题的热情。我经常表扬敢于出题的同学,每学一篇课文前,或学完一篇课文后,我都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做题时间,凡是不会的题目,我都要求学生拿出一定的解题思路。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大小,我都表示欢迎,由于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受到保护,学生的兴趣很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临场应变,选择那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看书和思考,帮助学生探究答案,使学生体会到提出问题的好处,体会到思考问题的快乐,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例如,在讲《猫》一课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课文讲猫老实,什么事也不过问,又很贪玩,可是怎么又说很尽职呢?2. 猫很淘气,跳到桌上把稿纸踩脏了,是很叫人讨厌的,而作者却说是"踩印几朵小梅花"这是为什么?3.它什么都怕,总想藏着掖着,可它胆子这么大,碰到蛇就敢打,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问题很多,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讨论,怎样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呢?于是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我提出:“课文开篇就说猫的性格真的是有些古怪,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就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书、去探讨,思维活跃,所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教师的教学方式新颖别致,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二、注重学生自学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学生自学与思考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文章是作者思维的成果,读文章时,只有经过一系列形象和抽象思维,才能真正达到理解。理解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学能力的高低,是学生思维能力高低的真实体现。
我在教学中尽量安排学生自学,对一些字、词、句、篇的问题,要求学生查字典、找工具书,解决一些必要的知识,并进行了补充。还让他们自己从反复阅读中对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读懂文章,提出问题,再进行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看书总是积极的,有意识的,主动地用脑去想。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是老师灌给他的,而是自己深思熟虑得到的,因此,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对学生进行自学的指导,也要教给他们方法,做到会动脑筋会琢磨。我教学生读一段文章,不仅要求他们读懂这段文章的内容,还要他们知道老师是怎样教的,比如在阅读中要思考:这段文章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哪些是重点词句?你是怎样理解的?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为什么读不懂?然后让学生按照同样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下面的段落。我还告诉学生,读完这一段文章之后,还要想一想文章该怎样继续,还有哪些问题作者需要交代,从而理解作者的思路。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学生就会养成习惯,带着问题去学习,去琢磨。
学生自己动脑探求知识,老师要做必要的启发引导,常用的方法就是提问,我体会到问题设计得有适当的难度,要有思考价值。如果一个问题提出来,哪怕下面举手如林,而这些问题不一定都有思考价值。一个问题提出来,哪怕学生不举手,或举手的不多,但从他们的眼神、表情中,以及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中,感到他们是在动脑筋,那么这个问题就起到了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启发学生思维,问题要提得有思考价值。“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出自《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我不是直截了当地问这句话的含义,而是对学生说:“当时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由于问题提得恰当,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问题的解决比较圆满。
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人走在上面就像荡秋千”“水声震耳欲聋”都很生动形象,但是我不满足于学生读懂,还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所描写的各种形象在头脑中表现出来,即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时,想到文章中所描写的事物及其联系,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再回到文章中对语言文字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把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融会贯通。这样,学生就十分具体地感受到泸定桥的确是天险,再加上对岸敌人凭险固守,要夺取这座铁索桥的确很困难。
三、改变死记硬背,要善于点拨启发
学生具有学习积极性,而且肯于动脑思考,这是能够自学、不断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学生所学知识有限,能力有限,有的题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地进行点拨,并协助教师寻求解题思路。比如,学生在学习《金华双龙洞记》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写的是双龙洞,为什么要把山上的景色写成这么大的一段话呢?这个问题学生自己解决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亲自点拨,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不是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想一想这一段每一句写山上的景物,哪些地方写的好,哪些地方写的怎么样,写的怎么样。再引导学生把这段话逐句细读,推敲透彻。这样同学们对映山红、油桐、沙土、溪流、山势以及整个山上的景色都有了更具体、更形象的体验和感受,眼前一片明媚,这是何等的美景啊!而双龙洞就坐落在这座山上,不是把双龙洞的美衬托得更好,才能写出山中的景色之美呢?从而逐渐理解了《金华双龙洞记》所以写山景要用这么大一段话的道理,也理解了写游记往往先交代谁从哪个地方出发,沿路欣赏到哪些美丽的风景,最后才详细介绍游览之处的所见所闻所感的道理。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比较活跃,对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开拓他们的思维。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除了要深入钻研教材,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之外,还要保证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是常改常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