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 多美玲

【机构】 黑龙江省富裕县繁荣乡中心学校



【正文】  在十几年的课堂教学中,我放弃了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他们置于了课堂的“主体”位置上,使学生们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语言才能,并提高了他们的读书兴趣。让他们从过去的消极学转为积极地学;从呆板地学转为灵动地学;苦学即为乐学。也就是有了以这个理念为基础,我在课堂教学上就注意抓住对某个问题的研究为重心,继而向另一个问题拓展研究。从接手一班级到现在的三年,我坚持着重试验的项目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能力培养”。并通过不断探索,已初见成效。
  一、设计导语,激发兴趣
  一本好的小说往往能激发读者的积极性,就如遇上了一顿美餐,让人欲美美地享用一番。一样的原理,一个很好的导语,也能引发中小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任何事情都怀有兴趣好奇心。我就把握了他们的这个心理,认真设置好诵读文章的导语,以尽力提升他们的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雨》这篇文章时,我就指导他们说:“我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知不了的东西,它与我们的生命相随,就像我们的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我们要知道降雨时的气候怎么样?风怎么样?降雨是怎么样的?庄稼又是怎么样的?你们想清楚吗?”他们个个精神状态抖擞地答复:“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就学到第一篇有关‘雨’的文章,文章详尽地讲述了这个问题的基本知识,请你们用自已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找回答方法好吗?”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心情激昂地诵读起了文章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他们的阅读兴趣既是关键,也是他们掌握学习的内在基础和关键所在。提高的时候要求,老师指导孩子们阅读课文,内容必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过深会削弱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过浅则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道德困境。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上坚持了“循序逐步”的教育原理,在一高年级的读班中,只需要小朋友们通过拼音读懂一段话,用自已的语言大体地表达这一句话的意思,我就给予赞赏和引导。在小学二年级时,我就要求他们不但能读得明白、读透这一句话,并且在阅读中也要产生某种感情,并能用自已的语言比较确切的讲明这一句话的意思。在三年级后,我便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将各句话联系起来并看懂一段话,甚至一段文字;能掌握词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能从句与段之间感受自已的思想感情。就是这一步一个阶梯,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做到逐篇逐节阅读,以至掌握全篇知识。
  三、精讲多读,引导为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反感的就是老师无休止的讲述、讲解再讲述。比如,一个妈妈,对不断唠叨的儿子,幼儿必起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文中,尽可能做好精讲多写。在整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当配角,不好主演;学生只当导师,不好角色;只传孩子们理解课文的知识,不硬性统一孩子们的主观感受。课文我只让小朋友们掌握难懂的关键词、重要句;通俗易懂的词句或段落,则由孩子们自已反复听或反复诵,使他们写出意思和情感,并写出含意。而诵读文章时则可以全权放手,由孩子们自行诵读,自疑,或自我解决问题。遇到更难的就让朋友互议,我再做相应帮助。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获得了发挥,学习的主体积极性也获得了增强,学习层次与技能也获得了一定的提高,学习目标也实现更加的轻松与愉快。
  四、创设意境,深悟内涵
  虽然,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合理的为学习者创造情境,也为学生们创造了读书的语境,更有利于学习者们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认识,也便于学习者较好的领会编者的阅读意图。所以,老师们在讲各卷文章之前,都要充分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情境。如在欣赏优秀的散文、古诗词时配上歌曲、绘画;朗读叙事文时配以课本剧;朗读讲述文时设置了电动课件等。虽然如此,但他们在某种特殊的情境中重复阅读课文,既是一种享受,也很自然地体悟了文章的意义,从而陶冶了性情。
  综上所述,由于读书练习的途径众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从长期的活动中去观察,去总结,去实践,如此才能找出最合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