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 罗裕娟

【机构】 广西陆川县古城镇长径小学



【正文】  【摘 要】 当下随着知识经济、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不断涌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观,给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因此,提高文化自信尤为重要。中华民族文明绵延五千年,传承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不胜枚举。这其中,一些熠熠生辉的传统文化已经被载入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应当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文化意识,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在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化自信;教学策略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悠久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收录的文字性内容将中华民族的爱国敬业、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的优良传统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心里,使学生拥有一份满腔热忱的家国情怀,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基于此,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载体,并通过视频展示、开展游戏活动以及探究古文文化的方式,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进而使学生文化自信心得到锤炼。
  一、展示视频课件,挖掘文化精髓
  多媒体设备是小学语文课堂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工具,它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以和学生之间实现有效沟通和互动,进而给教学效率提升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基于对多媒体设备这一显著特点的考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将讲授内容转化成为视频课件,然后,通过对视频课件内容的讲述、分析、诠释,使学生挖掘出视频影像资料当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利用这种方法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将产生以下积极影响:第一,视频影像中的动态场景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更容易进入真实教学情境中,进而和视频画面所展现的内容形成一种交互关系。第二,教学课件传达的内容多以视频影像为主,这种生动、直观的传达方式,可以直接冲击学生视觉神经,他们脑海当中也会快速生成所要讲授内容。这时,学生对视频画面所释放出来的“文化信号”也将产生深刻印象。第三,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对讲授内容进行拓展,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内容的同时,还可以接触更多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联的知识,学生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以《赵州桥》这篇课文为例,在讲授时,教师首先在互联网平台搜索一些关于赵州桥的图片,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在学生面前。尤其在讲述赵州桥的奇特构造时,可以借助图片,对“拱形的大桥洞、两边的拱形小桥洞”这种独特设计进行重点介绍,同时,对“桥面两侧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予以详细说明。为了让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与才干产生敬佩之情,除了展示赵州桥图片外,?还可以收集一些世界闻名古建筑,以此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比如,“长城、太和殿、滕王阁、黄鹤楼”等,当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第一感觉就是被这些雄伟建筑所折服,内心深处也将逐渐升腾起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与爱戴之情。由于多媒体设备展现的画面更具真实性,因此,学生很容易进入到视频影像所创设的真实场景当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内心世界将被深深触动,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也将油然而生。利用这种生动而直观的教学方法,等同于给学生设定了一个“特定”的学习场景,在这一场景的熏陶与促动下,学生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演变史与发展史也将产生更深刻印象,这对增强坚定民族信仰、增强文化自信都将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图片或者视频场景,由于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较少,而运用这种方法恰恰可以给学生提供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其次,相比于教材中的文字性内容,多媒体设备展现的图片信息或者影像信息,能够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得更加真实、更有视觉冲击感,在这种感觉的带动下,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将充满坚定的自信心。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现内容进行互动,比如,谈一谈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对图片与视频画面内容的观察与分析,谈一谈自己的真实感受等。这些做法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都将大有帮助。
  二、创设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极易对一些新鲜事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课堂,应当紧紧抓住学生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集互动性、趣味性于一身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到这一氛围当中,达到“学中玩、玩中学”的目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这段论述指出教师在课堂培养学生文化信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时,应当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多数成语是从古代流传和沿用下来的,有些成语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像“班门弄斧、毛遂自荐、闻鸡起舞、一鼓作气”等,而有的成语则多为习惯用语或者谚语,像“过河拆桥、金盆洗手、不劳而获、得意扬扬”等。为了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成语,了解更多成语文化,教师可以利用“成语接龙”小游戏来激发和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在游戏开始之前,可以将学生划分为4个合作小组,然后采取小组竞赛方式,共同完成这一游戏任务。比如,第一小组说出的第一个成语是“一针见血”,第二小组应当用“尾”字“血”作为下一个成语的“头”字进行接龙,如“血口喷人”,第三小组继续接“人山人海”,第四小组则接“海枯石烂”。依此类推,直到哪一个小组接龙失败,则宣告一轮游戏结束。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充分释放出来,并且学习成语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尤其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更多成语,当脑海当中成语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成语的由来以及产生历史背景进行了解。比如,“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典故说的是“明朝文人梅之涣去当时的采石矶浏览诗人李白的墓地,当他看见墙壁上面游人题写的低劣诗句时,他索性提起笔写了一首: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垂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实际上,这首诗也是暗讽那些自不量力的游人,竟敢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这难道不可笑吗?”当学生了解这个成语典故之后,内心深处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加深印象。随着成语认知量增多,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能出口成章。
  三、设置研讨小组,探究古文底蕴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大量的文言文以及古诗词,这些古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也占据着一席之地。为了帮助学生揭开这些古文的神秘面纱,教师可以通过研讨小组,集合团队合作力量,共同探究和挖掘古文文化底蕴,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在选择古文时,教师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遵循“由浅入深”原则、小学生接触古文时间较晚,掌握文言文与古诗词的数量相对较少,如果选择一些生僻字较多、文意难以理解的古文,学生很容易对古文丧失学习和探讨兴趣。最初,可以利用一些简短精练的入门级古文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古文学习基础后,再逐渐加大难度,选择一些理解难度较大的古文或者课外的文言文或者古诗词。第二,给学生预留足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时间,如果每堂课时长为40分钟,那么至少应预留出10~15分钟,让学生对古文内容进行细读,并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三,在设置研讨小组时,秉持“公平公正”态度,即每个小组当中语文基础好与基础差的学生比例尽量保持均衡。这样,在讨论过程中即便产生不同见解和观点,小组成员之间也会通过对比,筛选出正确结论。以《列子?汤问》中的“两小儿辩日”为例,这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文言文,文中描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做决断的故事”。这篇文言文内容简短,用词精练,比较适合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古文寓意,挖掘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可以引导各小组对文章内容进行探讨。首先,各小组成员应当找出文中的生僻字词句,比如,“盂”“孰为汝多知乎?”,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将这些生僻字词的释义翻译出来。其中“盂”的中文释义“车盖”,“孰为汝多知乎?”的中文释义是“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再之后,各小组可以根据文章释义,提炼出这篇文言文所阐释的道理。为了带动和激发学生讨论热情,可以给各小组简单提示。比如,“孔子博学多才、遇到两小儿之后,却变得哑口无言?”,在教师提示以及小组成员共同商讨之下,学生能够短时间内得出各自结论。即“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阐释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谦虚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与大胆质疑的精神”。这一结论也恰恰彰显了古代人民谦虚、好学的优秀传统,而这一传统对坚定学生民族信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都将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这种集众人力量与集体智慧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好学、乐学的好习惯,同时,对深入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将大有裨益。基于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应将古文文化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并借助于团队合作力量,对文言文以及古诗词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深度剖析与探究,并从每一篇古文或者每一首古诗词当中提炼出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当这些无形的文化底蕴转化成为有形的精神动力以后,学生内心世界也必将受到深深触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也将上升到全新高度,继而促进文化意识与文化自信心的快速形成。
  四、结语
  文化自信是民族情结与爱国思想的具体表现,如果学生从小能够拥有文化自信心,那么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耀感也将凸显出来。基于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应把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任务,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积极接触和学习更多传统文化形式,进而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