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立德树人视域下学前儿童发展 心理学中融入“课程思政”路径探究

【作者】 胡宇强

【机构】 安徽省蒙城建筑工业学校



【正文】  【摘 要】 为了更好地落实中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专业课程。本文基于中职院校必修课《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教学内容,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分析了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途径,目的是为中职院校实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内涵;内容;路径

  所谓课程思政教育,是指通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整体教育模式,将不同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的整体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将课程思政要素融入专业课程课堂,是实现课程思政的主要渠道。本文以学前教育必修课《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例,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探讨职业学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中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中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
  在职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适当、有计划、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国中等教育思想政治课程的目的是积极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培养学生成为负责振兴中国的新一代,通过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中等职业院校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他们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理想。
  (二)中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方式
  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改造人”的过程。职业学校应鼓励教师转变思维,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结合专业课程,因材施教,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在教育场所方面,不仅要在专业课程的知识学习中进行,还要在专业课程实践中进行;在教育学生的教学方法方面,要重视将思想政治要素融入传统教学方法,并在课程中运用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中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内容
  中等职业院校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想政治要素,将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将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人、事、物与社会发展、文明演进相融合。结合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将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融入课程,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徒和积极传播者。总体而言,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看,中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文化发展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构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有本领、有责任心、有理想的时代新人。
  二、中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融入课程思政的主要路径探究
  (一)增加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度,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
  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应增强对“课程思政”理念和作用的理解,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真正把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将思想政治要素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的日常教学中,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另一方面,一些专业课教师也希望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堂,但由于思想政治素养低,思想政治课难以开展。针对这一问题,中等职业院校应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多方面培养专业课教师的道德修养,增强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教育能力。幼儿期是个人逐渐发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每一个幼儿,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师加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挖掘和提炼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内容中与“理想信念、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相关的思想政治要素,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例如,在讨论学龄前儿童教师与儿童关系的发展时,教师可以结合新闻媒体对虐待儿童事件的曝光,启发职业学前教育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建立奉献、社区和教师道德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观念。
  (二)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发掘课程思政元素
  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有必要在教学内容中探索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如果教师想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职业学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应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学生在具体教学中所需的方法和技能,挖掘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的课程思政元素。
  例如,在教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部分时,教师可以整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容,解释什么是发展,什么是心理发展,并强调学生也应该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幼儿心理发展的心理年龄特征。然后,老师指出,工业化过程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会影响人和自然,比如汽车尾气中的大量铅污染。与成年人相比,幼儿更容易吸入空气中的铅并留在体内,而铅很难排出,导致幼儿注意力受损。这样,学生就可以关注环境因素对幼儿的影响,明白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三)日常教学中引入生活案例,强化思政元素融入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现实生活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龄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育内容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众所周知,知识来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学龄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课程中的知识也来自实践,可以指导实践活动,如幼儿教育。中职院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教师应选择尽可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材料,运用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无形中增强学生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四)注重课后的教学反思与评价,检验课程思政融入效果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对内隐,难以直接观察。因此,职业学校在评价教学有效性时,应在评价内容中增加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价值取向、课堂参与的具体表现等维度,使学生和教师都更加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时,职业学校还应通过案例讨论、反思性论文、体验式活动设计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评估。还应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总之,在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日常教学中,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学前儿童发育心理学》课程的教育功能,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塑造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黄雯.基于“云班课+SPOC”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为例[J].办公自动化,2012.
  [2]冯宇.论成人心理特点与道德[J].现代商贸工业,2011.
  [3]胡宇.中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