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析《答司马谏议书》的论辩艺术
【作者】 周兆梅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第二中学
【正文】 《答司马谏议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散文的杰出代表,也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答司马谏议书》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内容是王安石对司马光强加给自己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针锋相对的反驳,并批评士大夫们墨守成规,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坚如磐石。该文充分体现了王安石的论辩风格:有礼有节,措辞严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善于借力,引人入彀;长于雄辩,富有气势。
下面本文将从王安石善于论辩的社会背景、内在因素、以及本文的论辩程序安排等来分析、概括王安石在该篇散文的总体论辩艺术。
一、王安石善于论辩的社会背景和内在因素分析
(一)政治清明,人才济济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出生于一个仕宦家庭,当时社会政治比较清明,百姓富足,“学而优则仕”,社会上人才辈出。其中唐宋八大家的宋代六大家都活跃在王安石同时代,这一时期可谓钟灵毓秀、四方辐辏、十步芳草、群星荟萃。
王安石自幼聪慧、过目成诵“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少有“矫世变俗”之志,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做地方官,除弊兴利、体恤民情。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请求改革、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可惜未被仁宗重视。
1069年二月,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新法,新法内容基本都出自万言书。变法的总方针是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总目的是富国强兵。
新法推行不到半年,士大夫阶层纷纷反对,群起攻之。七八月间一代明臣范仲淹次子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甚至危言耸听“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
这其中反对新法的还有名臣欧阳修、苏轼、苏辙、司马光等人。
王安石变法是利用理财的手段来解决国家财政危机,提出“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而司马光主张节流。
作为朋友,司马光又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劝谕王安石不可“用心太过,自信太厚”。
面对四面楚歌的境遇,王安石为了变法成功,只能背水一战,他必修出奇制胜、高屋建瓴地驳倒论敌而独树一帜。
(二)傲岸梗直,聪明机智
王安石善于论辩的内在原因:首先在于他傲岸梗直的个性。他虽是儒家弟子,面对一众政敌却从不平静论道,而是随时备战,舌战群儒。他自己对此都有明确的意识“果于自用”,“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宋史《王安石传》)”。
其次,他坚持理想,决不退让,一身浩然之气,“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宋史《王安石传》),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传》)。
最后,还得以他自己聪明机智,博学善辩,说话前成竹在胸,论辩时气势逼人。
二、试析《答司马谏议书》的论辩技巧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王安石深知论辩如用兵,只有掌握了“知己知彼”的主动权,才能够“百战不殆”。在文中,王安石做到知己彼,并体察入微,了解司马光这个传统儒家弟子最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并以“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切入点,有礼有节,措辞严谨,步步深入,至达目的。
正如孟子云“我知言”,“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穷。”因此,王安石在论辩中针对司马光信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观点逐一驳斥所向披靡。
(二)善于借力,引人入彀
王安石首先驳斥司马光提出的侵官“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今介甫独信数人之言,而弃先王之道,违天下人之心,将以致治,不亦难乎?”、“夫侵官,乱政也。”这些谬论,而自己则是“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借力“人主”、“朝廷”打力,言之凿凿;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生事,王安石打出“先王”大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离成功更近!
(三)精于排比,气势磅礴
王安石善于用排比来说明道理,针对对手扣的帽子生事“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征利“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岂孟子之志乎?”、拒谏“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昔王子雍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己,介甫不幸亦近是乎?此光所谓自信太厚者也”这一系列似乎毋庸置疑的论调,王安石沉静自如“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三个“不为”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增强了文章的冲击力;三个“不为”在听觉上也造成一种铿锵音韵,流于行间强烈的感情之风扑面而来,任对手是帝王将相,还是布衣白丁,无不被其征服。
王安石在最后驳斥对手“以致天下怨谤”——“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若其余骄亢自用,不受忠谏而亡者不可胜数。介甫多识前世之载,固不俟光言而知之矣。”只用一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就辞不迫切,而意独至,达到了“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之效果。
司马光洋洋洒洒3000余字来信,王安石语约而意尽,而其锋不可犯。《答司马谏议书》作为王安石散文的光辉代表作,充分显示了王安石高超的论辩技巧和精湛的语言风格。它言辞犀利、锋芒毕露,生气勃勃、锐气袭人。论辩擒纵开阖,酣畅淋漓,也表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机敏、果断。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答司马谏议书》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内容是王安石对司马光强加给自己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针锋相对的反驳,并批评士大夫们墨守成规,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坚如磐石。该文充分体现了王安石的论辩风格:有礼有节,措辞严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善于借力,引人入彀;长于雄辩,富有气势。
下面本文将从王安石善于论辩的社会背景、内在因素、以及本文的论辩程序安排等来分析、概括王安石在该篇散文的总体论辩艺术。
一、王安石善于论辩的社会背景和内在因素分析
(一)政治清明,人才济济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出生于一个仕宦家庭,当时社会政治比较清明,百姓富足,“学而优则仕”,社会上人才辈出。其中唐宋八大家的宋代六大家都活跃在王安石同时代,这一时期可谓钟灵毓秀、四方辐辏、十步芳草、群星荟萃。
王安石自幼聪慧、过目成诵“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少有“矫世变俗”之志,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做地方官,除弊兴利、体恤民情。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请求改革、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可惜未被仁宗重视。
1069年二月,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新法,新法内容基本都出自万言书。变法的总方针是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总目的是富国强兵。
新法推行不到半年,士大夫阶层纷纷反对,群起攻之。七八月间一代明臣范仲淹次子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甚至危言耸听“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
这其中反对新法的还有名臣欧阳修、苏轼、苏辙、司马光等人。
王安石变法是利用理财的手段来解决国家财政危机,提出“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而司马光主张节流。
作为朋友,司马光又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劝谕王安石不可“用心太过,自信太厚”。
面对四面楚歌的境遇,王安石为了变法成功,只能背水一战,他必修出奇制胜、高屋建瓴地驳倒论敌而独树一帜。
(二)傲岸梗直,聪明机智
王安石善于论辩的内在原因:首先在于他傲岸梗直的个性。他虽是儒家弟子,面对一众政敌却从不平静论道,而是随时备战,舌战群儒。他自己对此都有明确的意识“果于自用”,“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宋史《王安石传》)”。
其次,他坚持理想,决不退让,一身浩然之气,“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宋史《王安石传》),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传》)。
最后,还得以他自己聪明机智,博学善辩,说话前成竹在胸,论辩时气势逼人。
二、试析《答司马谏议书》的论辩技巧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王安石深知论辩如用兵,只有掌握了“知己知彼”的主动权,才能够“百战不殆”。在文中,王安石做到知己彼,并体察入微,了解司马光这个传统儒家弟子最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并以“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切入点,有礼有节,措辞严谨,步步深入,至达目的。
正如孟子云“我知言”,“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穷。”因此,王安石在论辩中针对司马光信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观点逐一驳斥所向披靡。
(二)善于借力,引人入彀
王安石首先驳斥司马光提出的侵官“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今介甫独信数人之言,而弃先王之道,违天下人之心,将以致治,不亦难乎?”、“夫侵官,乱政也。”这些谬论,而自己则是“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借力“人主”、“朝廷”打力,言之凿凿;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生事,王安石打出“先王”大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离成功更近!
(三)精于排比,气势磅礴
王安石善于用排比来说明道理,针对对手扣的帽子生事“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征利“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岂孟子之志乎?”、拒谏“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昔王子雍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己,介甫不幸亦近是乎?此光所谓自信太厚者也”这一系列似乎毋庸置疑的论调,王安石沉静自如“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三个“不为”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增强了文章的冲击力;三个“不为”在听觉上也造成一种铿锵音韵,流于行间强烈的感情之风扑面而来,任对手是帝王将相,还是布衣白丁,无不被其征服。
王安石在最后驳斥对手“以致天下怨谤”——“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若其余骄亢自用,不受忠谏而亡者不可胜数。介甫多识前世之载,固不俟光言而知之矣。”只用一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就辞不迫切,而意独至,达到了“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之效果。
司马光洋洋洒洒3000余字来信,王安石语约而意尽,而其锋不可犯。《答司马谏议书》作为王安石散文的光辉代表作,充分显示了王安石高超的论辩技巧和精湛的语言风格。它言辞犀利、锋芒毕露,生气勃勃、锐气袭人。论辩擒纵开阖,酣畅淋漓,也表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机敏、果断。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