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级中学课余运动队训练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钟青业
【机构】 广西那坡县城厢镇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初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根据课余体育训练的教育模式能够推动学生发挥自身特长,促进其健康成长发育。故而,本文简要阐述了初中体育课余运动队训练具有的重要意义,立足于初中体育课余运动队训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初中体育课余训练的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体育;课余运动队训练;问题对策
初中体育课余运动队训练是初中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延伸,从学校体育教学发展层面也好,还是从体育特长生培养层面也好,都需要初中体育课余训练来培育高素养、高水平的体育优质人才,进而推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初中体育运动队课余训练的现状
1.学校对课余运动队的支持力度不足。
经这几年学校课余运动队训练工作总结表明:学校、班主任和运动员家长对课余训练的态度存在差异。首先学校方面开足开齐体育课课程,但对体育运动队课余训练并没给予足够的重视;对班主任而言,升学率是首要的,所以对课余训练持不同甚至是持反对态度;对家长而言,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是不应该参加运动队的课余训练,只有那些认为自己子女不是学习的料,文化课较差,又顽皮的孩子家长才将其送到训练队,希望他们在体育技能上有所成就。这些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学运动队的建设。
2.课余训练的时间不足。
目前我校将训练安排在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基本上每周训练2~5次,每次训练时间为90~150分钟。但有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认识不足,对学校开展课余训练不够重视,“重智轻体”的思想严重,唯恐运动队训练拖了升学的后腿,不愿开展课余训练,认为参加训练或比赛,影响学习,旧的功课不巩固,新的功课无法补,同时补课与训练时间发生冲突又造成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影响了运动员课余训练的积极性。
3.课余训练的外部支持不利。
课余训练的外部支持包括场地器材、训练和比赛的经费等。场地器材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课余训练的规模和训练质量。而训练经费和比赛经费的不足,使得运动员在负担学习费用的同时还得负担训练经费等。
4.课余训练的教练员水平不齐。
我们运动队的教练员的学历有85%是本科,而且以初、中级职称为主,运动水平不高,多数没有系统的运动训练经历。由于要承担教学任务,学校体育教师大部分是“兼职”在做教练员。一般一名体育教师每周有l2节左右的体育课,大学教师课相对少点。繁重的教学已经让教师们不堪重负,加上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等大量工作,再抓课余训练,即使精力旺盛的体育教师也有吃不消的时候。而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就只能靠自觉。
5.训练的眼光不独到。
中学时期是选好苗子,系统训练,打好基础,输送后备人才的关键阶段。但是,由于少数人过份地注重本校在体育比赛中的成绩和名次,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忽视了系统训练和培养输送。具体表现在,选才时注意运动成绩,大量的早熟运动员虽然比赛成绩相对较好,但是输送率低。在训练过程中忽视了基础训练,向成年化发展,使训练缺乏系统性,未能发挥学校课余训练的铺路石作用。在训练中采用“拔苗助长”式的训练方法,使一些本可有一定发展前途的苗子昙花一现中途夭折。
6.心理素质的训练不成熟。
青少年正处于发育生长期,表现为注意力易分散、情绪波动大、意志力自信心不稳定,这些都抑制肌体潜力的发挥。运动员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不好,不可能取得好成绩。心理训练就是要集中精神稳定情绪、树立信心,适应比赛的各种环境产生的心理压力和一般心理品质的发展。平时多进行心理训练,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比赛中保持镇定平稳的情绪,正常发挥水平。身体素质训练是训练中的重要部分,多年来教练员总过多将精力集中在对训练方法、负荷、强度、密度及训练的内容上,没有解决好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的矛盾,训练过早专项化,加快结束运动生涯。
二、对初中体育运动队课余训练的建议
1.处理好文化学科教育与体育的关系
教育与体育两个系统应做到优势互补,而不是相互脱节。尽管系统目标不一致,但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初中开展课余训练,既可以为学校提高高考升学率服务,也可以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现阶段体校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更应考虑发挥中学课余训练的优势,解决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为青少年成才提供更多的选择。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应齐抓共管,共同磋商,降低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门槛,以激发起高校承办竞技体育的热情,在教育系统形成另一支竞技体育队伍,真正形成多强对抗的格局。教育系统形成层层衔接的人才输送体系,吸引有才华的青少年走上体育成才之路。这是未来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
2.增加课余训练的经费投入
课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投入是很难取得效益的。一要改变筹资观念,并将训练经费单列划拨学校,加大投人的强度;二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对课余训练进行赞助,寻求新的财源,积极筹集资金,改善训练条件、保证课余训练持续、稳步、有效的发展。
3.全面提高教练员水平
加大教练员的培训力度,提供学习与进修的机会,提高教练员的训练科学化程度。首先要制定出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把教练员的培训率纳入校长工作成绩的考核中来,以扩大对教练员的培训范围。其次,要完善培训内容,要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运动训练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应用能力;第三,要扩大培训途径,可通过脱产进修、函授和短期培训等多种渠道对现有教练员进行知识更新。同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各种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加强各专业教练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达到相互借鉴,相互切磋,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目的。此外,加大考核力度,以鞭策教练员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4.引导学生处理好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首先应形成思想工作、学习、业余训练一体化管理,建立各种制度和措施,把运动员的业余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纳入学校或教务处的工作计划之内,定期检查,特别是文化课跟不上中等水平的学生,应停止训练,让其补课。有关领导、班主任和教练员要经常深入课堂、运动队检查作业,定期召开运动队领导组会议,听取情况,及时处理。外出比赛专派文化课教师队在空余时间补课,在假期集训期间,安排一定时间补上文化课。提高认识,制定以学为主、以训为副的政策导向。
5.优化运动员的选材。
在国内外,不论业余队还是职业队,都特别注重运动员的选拔工作,这是决定运动队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中学运动员的选拔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先天条件,而且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对运动感兴趣的人总是优先注意并对运动具有向往的心理。这样的同学被吸收入队后,总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参加训练,挖掘自己的潜力以达到参加比赛的目的。对先天条件优越的同学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增强自身素质,有利于自己升学到为校争光等方面,对这些同学进行教育,从而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训练中去。
6.推动训练科学化。
首先要保证训练的不间断性,客观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运动训练也不例外。只有不问断地进行训练,才有利于形成动作技能,并不断提高技术和战术水平。有的学校由于教练员、运动员或学校的某些原因,在周末、假期、临考时停止了训练,到再次训练时,这些技术和战术就需要重新温习。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不利于运动水平的提高,所以教练员、运动员应克服困难,保证训练不间断。其次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现代运动训练实践证明,次数多、强度大的训练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因此要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运动负荷的增加要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训练中应使大、中、小负荷相结合,有节奏地交替进行。中学运动队在考虑运动负荷的安排时,要根据运动员的生理负荷能,调整运动员的休息、学习时间、绝不能因加大负荷而影响运动员的正常学习。第三要做到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中学运动员由于小学的训练不够具体、全面,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有的教练员急于出成绩,一味地对运动员进行专项训练,从而忽视了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样运动员短期成绩虽略有上升,却难以有更大的提高。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内容、手段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为了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并为提高专项成绩打基础一后者是为了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训练时若将二者结合起来,互补不足,则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科学的训练方法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保证,常规的科学训练方法包括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游戏法、比赛法等。平时训练教练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训练特点和先进科学的训练理论,并运用高强度,大密度、短周期的训练方法、采取最佳的营养和恢复手段搞好学校的课余训练。
课余训练肩负着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人才的重任,课余训练任重道远。我们期待,我们的课余训练能真正成为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和高水平人才的摇篮。
【关键词】 初中体育;课余运动队训练;问题对策
初中体育课余运动队训练是初中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延伸,从学校体育教学发展层面也好,还是从体育特长生培养层面也好,都需要初中体育课余训练来培育高素养、高水平的体育优质人才,进而推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初中体育运动队课余训练的现状
1.学校对课余运动队的支持力度不足。
经这几年学校课余运动队训练工作总结表明:学校、班主任和运动员家长对课余训练的态度存在差异。首先学校方面开足开齐体育课课程,但对体育运动队课余训练并没给予足够的重视;对班主任而言,升学率是首要的,所以对课余训练持不同甚至是持反对态度;对家长而言,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是不应该参加运动队的课余训练,只有那些认为自己子女不是学习的料,文化课较差,又顽皮的孩子家长才将其送到训练队,希望他们在体育技能上有所成就。这些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学运动队的建设。
2.课余训练的时间不足。
目前我校将训练安排在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基本上每周训练2~5次,每次训练时间为90~150分钟。但有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认识不足,对学校开展课余训练不够重视,“重智轻体”的思想严重,唯恐运动队训练拖了升学的后腿,不愿开展课余训练,认为参加训练或比赛,影响学习,旧的功课不巩固,新的功课无法补,同时补课与训练时间发生冲突又造成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影响了运动员课余训练的积极性。
3.课余训练的外部支持不利。
课余训练的外部支持包括场地器材、训练和比赛的经费等。场地器材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课余训练的规模和训练质量。而训练经费和比赛经费的不足,使得运动员在负担学习费用的同时还得负担训练经费等。
4.课余训练的教练员水平不齐。
我们运动队的教练员的学历有85%是本科,而且以初、中级职称为主,运动水平不高,多数没有系统的运动训练经历。由于要承担教学任务,学校体育教师大部分是“兼职”在做教练员。一般一名体育教师每周有l2节左右的体育课,大学教师课相对少点。繁重的教学已经让教师们不堪重负,加上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等大量工作,再抓课余训练,即使精力旺盛的体育教师也有吃不消的时候。而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就只能靠自觉。
5.训练的眼光不独到。
中学时期是选好苗子,系统训练,打好基础,输送后备人才的关键阶段。但是,由于少数人过份地注重本校在体育比赛中的成绩和名次,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忽视了系统训练和培养输送。具体表现在,选才时注意运动成绩,大量的早熟运动员虽然比赛成绩相对较好,但是输送率低。在训练过程中忽视了基础训练,向成年化发展,使训练缺乏系统性,未能发挥学校课余训练的铺路石作用。在训练中采用“拔苗助长”式的训练方法,使一些本可有一定发展前途的苗子昙花一现中途夭折。
6.心理素质的训练不成熟。
青少年正处于发育生长期,表现为注意力易分散、情绪波动大、意志力自信心不稳定,这些都抑制肌体潜力的发挥。运动员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不好,不可能取得好成绩。心理训练就是要集中精神稳定情绪、树立信心,适应比赛的各种环境产生的心理压力和一般心理品质的发展。平时多进行心理训练,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比赛中保持镇定平稳的情绪,正常发挥水平。身体素质训练是训练中的重要部分,多年来教练员总过多将精力集中在对训练方法、负荷、强度、密度及训练的内容上,没有解决好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的矛盾,训练过早专项化,加快结束运动生涯。
二、对初中体育运动队课余训练的建议
1.处理好文化学科教育与体育的关系
教育与体育两个系统应做到优势互补,而不是相互脱节。尽管系统目标不一致,但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初中开展课余训练,既可以为学校提高高考升学率服务,也可以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现阶段体校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更应考虑发挥中学课余训练的优势,解决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为青少年成才提供更多的选择。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应齐抓共管,共同磋商,降低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门槛,以激发起高校承办竞技体育的热情,在教育系统形成另一支竞技体育队伍,真正形成多强对抗的格局。教育系统形成层层衔接的人才输送体系,吸引有才华的青少年走上体育成才之路。这是未来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
2.增加课余训练的经费投入
课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投入是很难取得效益的。一要改变筹资观念,并将训练经费单列划拨学校,加大投人的强度;二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对课余训练进行赞助,寻求新的财源,积极筹集资金,改善训练条件、保证课余训练持续、稳步、有效的发展。
3.全面提高教练员水平
加大教练员的培训力度,提供学习与进修的机会,提高教练员的训练科学化程度。首先要制定出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把教练员的培训率纳入校长工作成绩的考核中来,以扩大对教练员的培训范围。其次,要完善培训内容,要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运动训练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应用能力;第三,要扩大培训途径,可通过脱产进修、函授和短期培训等多种渠道对现有教练员进行知识更新。同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各种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加强各专业教练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达到相互借鉴,相互切磋,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目的。此外,加大考核力度,以鞭策教练员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4.引导学生处理好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首先应形成思想工作、学习、业余训练一体化管理,建立各种制度和措施,把运动员的业余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纳入学校或教务处的工作计划之内,定期检查,特别是文化课跟不上中等水平的学生,应停止训练,让其补课。有关领导、班主任和教练员要经常深入课堂、运动队检查作业,定期召开运动队领导组会议,听取情况,及时处理。外出比赛专派文化课教师队在空余时间补课,在假期集训期间,安排一定时间补上文化课。提高认识,制定以学为主、以训为副的政策导向。
5.优化运动员的选材。
在国内外,不论业余队还是职业队,都特别注重运动员的选拔工作,这是决定运动队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中学运动员的选拔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先天条件,而且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对运动感兴趣的人总是优先注意并对运动具有向往的心理。这样的同学被吸收入队后,总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参加训练,挖掘自己的潜力以达到参加比赛的目的。对先天条件优越的同学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增强自身素质,有利于自己升学到为校争光等方面,对这些同学进行教育,从而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训练中去。
6.推动训练科学化。
首先要保证训练的不间断性,客观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运动训练也不例外。只有不问断地进行训练,才有利于形成动作技能,并不断提高技术和战术水平。有的学校由于教练员、运动员或学校的某些原因,在周末、假期、临考时停止了训练,到再次训练时,这些技术和战术就需要重新温习。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不利于运动水平的提高,所以教练员、运动员应克服困难,保证训练不间断。其次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现代运动训练实践证明,次数多、强度大的训练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因此要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运动负荷的增加要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训练中应使大、中、小负荷相结合,有节奏地交替进行。中学运动队在考虑运动负荷的安排时,要根据运动员的生理负荷能,调整运动员的休息、学习时间、绝不能因加大负荷而影响运动员的正常学习。第三要做到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中学运动员由于小学的训练不够具体、全面,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有的教练员急于出成绩,一味地对运动员进行专项训练,从而忽视了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样运动员短期成绩虽略有上升,却难以有更大的提高。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内容、手段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为了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并为提高专项成绩打基础一后者是为了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训练时若将二者结合起来,互补不足,则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科学的训练方法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保证,常规的科学训练方法包括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游戏法、比赛法等。平时训练教练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训练特点和先进科学的训练理论,并运用高强度,大密度、短周期的训练方法、采取最佳的营养和恢复手段搞好学校的课余训练。
课余训练肩负着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人才的重任,课余训练任重道远。我们期待,我们的课余训练能真正成为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和高水平人才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