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双减背景下优化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路径的实践研究
【作者】 林小梅
【机构】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世客城小学
【正文】 【摘 要】 教育方针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应是热爱和献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勤业精业,勇于探索,努力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要求教师要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积极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以自身的高尚品质去教育人,以良好的职业形象去培养人。
【关键词】 师德师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应是热爱和献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勤业精业,勇于探索,努力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要求教师要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积极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以自身的高尚品质去教育人,以良好的职业形象去培养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教育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但同时,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有违于师德现象:有的不安心于教学工作,过分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寻求赚钱门路,以教谋私,热衷于有偿家教,把主要精力用在捞钱上;有的缺乏爱心和耐心,动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只教书不育人,不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责任心不强,忽视教学,;有的不讲起码的社会公德,违法违纪等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当前师德师风建设应成为教师管理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抓好此项工作:
一、培养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思想
献身于教育事业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古今中外,大凡有所建树的教育家、劳动模范,无一不是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如:被尊之为“万世师表”,堪称“师德楷模”的杰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人民教育事业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他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被誉为“和谐社会的楷模”、“公民道德愚公”、“当代教育愚公”的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茨坝小学校长刘恩和,他三十多年来,献身于山区教育,在他的带领下,与当地村民投工投劳,建起了一所学校,取名为“背来的学校”;被誉为“全国师德标兵”的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民族学校教师陆永康,他双脚残疾,39年来,日复一日地跪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年复一年跪着前行在山间道路上,深入学生家庭家访学生。他们的事迹无不感动着我们。培养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必须使教师处理好个人利益和教师事业利益的关系。要正确看待人民教师的作用、地位和待遇,增强从事教师职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稳定了教师队伍,让教师能安心于教育工作,献身于教育事业。
二、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师德师风的重要性
教师要按照师德师风教育法规要求,认真学习,通过学习深入领会师德师风建设的精神,深刻地认识到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它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进一步提高了加强师风建设的自觉性。按照学校学习计划和安排,参加学校的学习教育培训,学习了《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对先进性教育的认识。在学习期间,对师德师风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通过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教师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使教师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通过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让教师深刻认识到,当前,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师德,并在与时俱进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师德水平的重要性。
三、培养教师树立起爱心和耐心
教师的爱心体现在对学生的无比热爱和关怀,耐心则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施以谆谆教诲。教师的职业活动,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以师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以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为指导,以高尚的情操和责任心全身心投入教育,热爱教育,关心、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把学生塑造成国家的有用之才。如果一个教师能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位好教师。教师要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只有爱学生,才能建立起密切的师生关系。也只有爱学生,才能保证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师的爱具体体现在对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育上,体现在长期的、反复的、耐心的育人过程中。特别是后进生,教师往往要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这期间,爱就表现为思想上的疏导,心灵上的沟通,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关怀,以胜似父母情怀感化他们。这也是爱心和耐心的完美结合。
四、培养教师治学严谨,精心育人的工作作风
教师应当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水准和修养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展现学高为师的风范和良好形象。会教会学,能教能学,教师必须勇于探索,自觉吸取新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内容,丰富知识容量,优化知识结构,并能持续性学习。事实证明:教师只有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热情教学,精心育人,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反之,自己马马虎虎,不学无术,对教学工作敷衍搪塞,只会自己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和社会财富,误人子弟。教师要做到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热情教学,精心育人。一方面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给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领;另一方面要以高尚的道德水准和修养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展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好形象,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自身的形象教育感化学生。
五、培养教师为人师表,做学生学习的典范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工作者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不仅要“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人民教师完成教育工作所必须具有的高尚品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个人的典范作用,对青年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最直接形象的教育。要做一名合格教师,就必须从塑造完整的自我开始,率先垂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六、培养教师要团结协作,锐意进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一轮课改已全面实施,作为教师不能满足现状,要深入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法,探索一条能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路子。因此,全体教师要齐心协力,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在教育教学中要以锐意改革的精神去探究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要发扬陶行知所倡导的“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垦的边疆”的开拓精神,以集体的智慧,改革的动力发展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抓好此项工作,是稳定教师队伍,维护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完成好此项工程,既要在对教师科学管理中突出师德管理的内容,更需要教师以自我管理来实现,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关键词】 师德师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应是热爱和献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勤业精业,勇于探索,努力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要求教师要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积极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以自身的高尚品质去教育人,以良好的职业形象去培养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教育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但同时,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有违于师德现象:有的不安心于教学工作,过分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寻求赚钱门路,以教谋私,热衷于有偿家教,把主要精力用在捞钱上;有的缺乏爱心和耐心,动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只教书不育人,不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责任心不强,忽视教学,;有的不讲起码的社会公德,违法违纪等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当前师德师风建设应成为教师管理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抓好此项工作:
一、培养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思想
献身于教育事业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古今中外,大凡有所建树的教育家、劳动模范,无一不是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如:被尊之为“万世师表”,堪称“师德楷模”的杰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人民教育事业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他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被誉为“和谐社会的楷模”、“公民道德愚公”、“当代教育愚公”的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茨坝小学校长刘恩和,他三十多年来,献身于山区教育,在他的带领下,与当地村民投工投劳,建起了一所学校,取名为“背来的学校”;被誉为“全国师德标兵”的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民族学校教师陆永康,他双脚残疾,39年来,日复一日地跪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年复一年跪着前行在山间道路上,深入学生家庭家访学生。他们的事迹无不感动着我们。培养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必须使教师处理好个人利益和教师事业利益的关系。要正确看待人民教师的作用、地位和待遇,增强从事教师职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稳定了教师队伍,让教师能安心于教育工作,献身于教育事业。
二、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师德师风的重要性
教师要按照师德师风教育法规要求,认真学习,通过学习深入领会师德师风建设的精神,深刻地认识到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它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进一步提高了加强师风建设的自觉性。按照学校学习计划和安排,参加学校的学习教育培训,学习了《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对先进性教育的认识。在学习期间,对师德师风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通过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教师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使教师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通过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让教师深刻认识到,当前,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师德,并在与时俱进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师德水平的重要性。
三、培养教师树立起爱心和耐心
教师的爱心体现在对学生的无比热爱和关怀,耐心则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施以谆谆教诲。教师的职业活动,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以师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以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为指导,以高尚的情操和责任心全身心投入教育,热爱教育,关心、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把学生塑造成国家的有用之才。如果一个教师能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位好教师。教师要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只有爱学生,才能建立起密切的师生关系。也只有爱学生,才能保证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师的爱具体体现在对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育上,体现在长期的、反复的、耐心的育人过程中。特别是后进生,教师往往要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这期间,爱就表现为思想上的疏导,心灵上的沟通,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关怀,以胜似父母情怀感化他们。这也是爱心和耐心的完美结合。
四、培养教师治学严谨,精心育人的工作作风
教师应当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水准和修养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展现学高为师的风范和良好形象。会教会学,能教能学,教师必须勇于探索,自觉吸取新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内容,丰富知识容量,优化知识结构,并能持续性学习。事实证明:教师只有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热情教学,精心育人,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反之,自己马马虎虎,不学无术,对教学工作敷衍搪塞,只会自己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和社会财富,误人子弟。教师要做到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热情教学,精心育人。一方面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给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领;另一方面要以高尚的道德水准和修养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展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好形象,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自身的形象教育感化学生。
五、培养教师为人师表,做学生学习的典范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工作者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不仅要“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人民教师完成教育工作所必须具有的高尚品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个人的典范作用,对青年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最直接形象的教育。要做一名合格教师,就必须从塑造完整的自我开始,率先垂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六、培养教师要团结协作,锐意进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一轮课改已全面实施,作为教师不能满足现状,要深入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法,探索一条能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路子。因此,全体教师要齐心协力,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在教育教学中要以锐意改革的精神去探究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要发扬陶行知所倡导的“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垦的边疆”的开拓精神,以集体的智慧,改革的动力发展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抓好此项工作,是稳定教师队伍,维护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完成好此项工程,既要在对教师科学管理中突出师德管理的内容,更需要教师以自我管理来实现,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