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激发

【作者】 姜文燕

【机构】 江苏省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学习地理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大江大山,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欣赏不同的民风民俗,河流山川。然而,调查发现,许多高中生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这给地理教学带来了困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已成为教师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 因材施教;学习兴趣;改变态度

  高中地理课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教师把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挂到黑板上时,学生一定会被祖国的大好河山所吸引。高中地理知识揭示了地球上的很多奥秘,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但是许多教师和学生都把地理看作副科,认为可有可无,甚至对这一学科产生了苦学、厌学情绪,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高中地理教学要想完成地理教学任务,一定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学好地理的内驱力,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就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兴趣对学习起着如此重要的影响,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了广大教师们的一致追求。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很多高中学生对学习地理缺乏兴趣,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天赋,甚至在学习地理上出现了严重的畏难情绪。地理其实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学好地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各地的风俗习惯等,还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但是,面对很多学生不屑一顾的学习态度,这些就成为了不可能。要想提高高中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效率,就不得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改变学生对地理的偏见,端正其学习态度
  许多学生在地理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偏见,这导致了他们错误的学习态度。想象一下,如果学生对地理没有正确的理解,他们怎么会对学习地理感兴趣呢?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们必须纠正他们对地理的错误理解,纠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应试教育的理念一直引领着中国教育的潮流。深受其影响的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观念上也存在一些认知偏差。例如,为了提高入学率,许多学校认为重要的科目是语数外,地理等科目并不重要。因此,在教学安排上,语数外占了很大的课时,而地理每周有两到三节课。此外,许多教师根本不重视地理教学。在课堂上,他们要么根据书解释主题,要么为学生画出考试要点。讲课没有激情和活力。教师的教学态度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认为地理不重要,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主课的学习上。因此,许多学生要么在地理课上心不在焉,要么在读小说,要么在做其他作业。简而言之,他们对学习地理不感兴趣。如果这种对地理的认知偏见和漫不经心的学习态度得不到及时纠正,怎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因此,教师应改变对地理的偏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科认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在教学中加强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尤其是在生活中能运用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其能解决问题。之所以很多高中学生对学习地理毫无兴趣,就是在于他们认为地理没有实用价值。地理的确不像语数外那样能够普遍使用,随时随地都能体现其学习价值,但是地理也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比如,各个地方的气候,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山川河流的走势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地理来了解。毕竟我们的精力和经历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实地考察各个地方的风俗民情,而通过书本去了解不失是一个好的办法。只是学生可能难以将地理与生活相联系,对此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来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比如,教师可以在开展户外活动的时候,随时随地提问学生一些与地理有关的知识,如根据河流的水流方向,让学生判断适宜居住的地方等。总之,在教学中加强地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实用价值,相信他们就会逐渐对地理学习感兴趣了。
  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对学习地理不感兴趣,还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没有形成主人翁意识,没有自主学习的认知,学习就好像是在帮老师学的。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帮助他们树立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这不是在帮老师学习,而是在给自己学,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呢?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不能一股脑地把要讲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而应该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当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遇到了困难,或是出现了偏差,教师要帮助他们,直到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这样做既能有效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帮助他们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又能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比如,地理老师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几小组,让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然后,选出每一小组的代表,谈谈所探究的知识,这时候不管学生的回答怎么样,教师都要以表扬为主,过多的批评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表扬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四、因材施教
  班上的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不同,接受学习的能力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对全班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恐怕有些学生就无法获得相应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学生的表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对的进步。例如,地理老师可以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代表优等生、中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优秀学生的教师可以严格要求,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主要要求他们向优等生迈进,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只需要掌握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基本的地理知识。只有因材施教,才能避免一些学生因统一的教学要求而缺乏发展。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更好、更快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惠红.浅谈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1.
  [2]赵宇.创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J].教育创新学刊,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