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探究
【作者】 郭付琴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小河镇新华村小学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是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使教学环节流畅过渡的关键。精彩的课堂提问不但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还能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要确保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掌握提问技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与教师互动。
【关键词】 小学语文;问题设计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提问能串联起整堂课,使课堂变得灵动起来。但实际上,不少教师的课堂提问生硬且缺乏层次,以致学生缺乏回答问题的兴致。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尤其是中、高年级课堂中,主动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常常是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下面的学生低垂脑袋,逃避教师的眼神,生怕被教师点名,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活力。这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的长久性发展都是无益的。因此,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问题难度过大。在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课堂中,问题往往源于生活,且易于回答,教师在抛出一个问题后,学生马上就能联系实际回答。但进入中、高年级,问题难度逐渐加大,学生需要深入理解文本才能回答问题。而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因素对文本理解得不够透彻,不敢举手回答,生怕回答错误招来嘲笑;一些有能力回答的学生,因看到周围同学都不举手,也打消了回答的欲望,最终导致课堂变得冷冷清清。
2、问题数量多,思维跨度大。在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数量过多,且目的性不强,导致学生思维混乱,不知从何答起。此外,部分教师所提的一些问题思维跨度过大,严重脱离了学生的思维区,导致学生无从思考。若不解决这些问题,长此以往,课堂中高举的双手会越来越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难以通过问题得到有效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强化。
3、年龄增长,羞于回答。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心智越来越成熟,自尊心也进一步增强。一、二年级学生只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对错没有很高的要求,而中、高年级学生则不然,他们想要在同学和老师面前留下好印象,因而一般只会在答案完全正确的情况下才会主动举手回答。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本身性格内敛,不善言辞,即使心里有正确答案也不会主动回答问题。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改进策略
1、注重以生为本,控制问题难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层级问题,以让学生感到教师所提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是“唾手可得”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为学生搭建一个“扶手”,继而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由讨论,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让所有学生都能有话可说。例如,在《走月亮》一文的教学中,在引入环节,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提问:“你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你们看到了什么?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不至于无话可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笔者顺势引出课题,要求学生阅读文本第1~3小节,思考“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并根据问题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接着,师生共同分析,厘清思路并总结答案。最后,笔者提出问题:“‘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分析方法以小组形式自主学习文本第4~5小节,并交流探讨。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教学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到全员参与。
2、精准把握教材,增强提问的目的性。语文教学内容多、涉及范围广,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全部消化呢?把握提问的质量是关键。要让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而又不烦冗复杂,教师就必须在课前精心研读教材内容,确保所提问题精准有效。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为帮助学生明确蝙蝠能在夜晚探路的原理,笔者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了以下提问环节:根据问题,学生互相讨论,逐步完成表格内容。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文本分析能力,又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文本内容。
3、巧用文本情境,注意提问的灵活性。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若问题单一,学生就会丧失回答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讲究方法,巧设情境,如可适当穿插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或名言,也可穿插与文本有关的历史背景或音乐素材,让学生置身于具体情境,感受人物的心情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此时学生一般都会乐于回答。例如,在教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在介绍课外资料——鸦片战争时,笔者配上了悲壮的音乐,以让学生感受当时社会的压抑氛围,感受当时人们濒临绝境的绝望,在此基础上,笔者提问:“作为新时代的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呢?”学生在情境中有感而发,积极发言。接着,笔者引出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的高远志向与满腔的爱国之情。又如,在教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时,笔者先向学生介绍了该诗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人口锐减,国家由盛转衰。而诗人杜甫也被卷入这场战争,开始了八年的逃亡生活。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在听到蓟北被收复的消息时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正当学生都沉浸在背景故事中时,笔者适时提出问题:“当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时,杜甫的心情如何呢?”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喜欲狂”,然后笔者让学生通过诗句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深入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4、注重因势利导,凸显提问的个性化。有些学生比较内向、拘谨,自信心不足,即使知道问题的答案也不愿回答。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可为他们设置特别的问题。同时,提问语气要亲和,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学生才会生出回答的勇气。例如,笔者所在班级有位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不会主动回答问题,下课也不与其他同学主动交流,但笔者无意中发现,课后他会默默地拿出课外书翻阅。有一次,笔者看到他捧着《水浒传》在阅读,于是在教授《景阳冈》一文时,笔者特别为他设置了一个小环节。在结束课文内容教学后,笔者提问:“《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众多,除了文中所提到的武松外,还有没有同学知道其他人物的故事?”听到问题后,该生弱弱地举手,笔者适时点名:“小张同学今天想来为我们讲故事,大家欢迎!”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给了该生极大的勇气,在讲述过程中,他语言流畅,还时不时来几个动作,其他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等他回答完,笔者充分表扬了他,此后,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综上所述,有实效、有艺术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问”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能力,还可以拓宽教材的宽度、延伸教材的深度,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更具品质。
【关键词】 小学语文;问题设计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提问能串联起整堂课,使课堂变得灵动起来。但实际上,不少教师的课堂提问生硬且缺乏层次,以致学生缺乏回答问题的兴致。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尤其是中、高年级课堂中,主动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常常是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下面的学生低垂脑袋,逃避教师的眼神,生怕被教师点名,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活力。这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的长久性发展都是无益的。因此,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问题难度过大。在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课堂中,问题往往源于生活,且易于回答,教师在抛出一个问题后,学生马上就能联系实际回答。但进入中、高年级,问题难度逐渐加大,学生需要深入理解文本才能回答问题。而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因素对文本理解得不够透彻,不敢举手回答,生怕回答错误招来嘲笑;一些有能力回答的学生,因看到周围同学都不举手,也打消了回答的欲望,最终导致课堂变得冷冷清清。
2、问题数量多,思维跨度大。在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数量过多,且目的性不强,导致学生思维混乱,不知从何答起。此外,部分教师所提的一些问题思维跨度过大,严重脱离了学生的思维区,导致学生无从思考。若不解决这些问题,长此以往,课堂中高举的双手会越来越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难以通过问题得到有效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强化。
3、年龄增长,羞于回答。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心智越来越成熟,自尊心也进一步增强。一、二年级学生只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对错没有很高的要求,而中、高年级学生则不然,他们想要在同学和老师面前留下好印象,因而一般只会在答案完全正确的情况下才会主动举手回答。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本身性格内敛,不善言辞,即使心里有正确答案也不会主动回答问题。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改进策略
1、注重以生为本,控制问题难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层级问题,以让学生感到教师所提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是“唾手可得”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为学生搭建一个“扶手”,继而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由讨论,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让所有学生都能有话可说。例如,在《走月亮》一文的教学中,在引入环节,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提问:“你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你们看到了什么?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不至于无话可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笔者顺势引出课题,要求学生阅读文本第1~3小节,思考“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并根据问题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接着,师生共同分析,厘清思路并总结答案。最后,笔者提出问题:“‘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分析方法以小组形式自主学习文本第4~5小节,并交流探讨。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教学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到全员参与。
2、精准把握教材,增强提问的目的性。语文教学内容多、涉及范围广,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全部消化呢?把握提问的质量是关键。要让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而又不烦冗复杂,教师就必须在课前精心研读教材内容,确保所提问题精准有效。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为帮助学生明确蝙蝠能在夜晚探路的原理,笔者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了以下提问环节:根据问题,学生互相讨论,逐步完成表格内容。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文本分析能力,又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文本内容。
3、巧用文本情境,注意提问的灵活性。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若问题单一,学生就会丧失回答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讲究方法,巧设情境,如可适当穿插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或名言,也可穿插与文本有关的历史背景或音乐素材,让学生置身于具体情境,感受人物的心情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此时学生一般都会乐于回答。例如,在教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在介绍课外资料——鸦片战争时,笔者配上了悲壮的音乐,以让学生感受当时社会的压抑氛围,感受当时人们濒临绝境的绝望,在此基础上,笔者提问:“作为新时代的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呢?”学生在情境中有感而发,积极发言。接着,笔者引出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的高远志向与满腔的爱国之情。又如,在教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时,笔者先向学生介绍了该诗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人口锐减,国家由盛转衰。而诗人杜甫也被卷入这场战争,开始了八年的逃亡生活。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在听到蓟北被收复的消息时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正当学生都沉浸在背景故事中时,笔者适时提出问题:“当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时,杜甫的心情如何呢?”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喜欲狂”,然后笔者让学生通过诗句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深入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4、注重因势利导,凸显提问的个性化。有些学生比较内向、拘谨,自信心不足,即使知道问题的答案也不愿回答。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可为他们设置特别的问题。同时,提问语气要亲和,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学生才会生出回答的勇气。例如,笔者所在班级有位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不会主动回答问题,下课也不与其他同学主动交流,但笔者无意中发现,课后他会默默地拿出课外书翻阅。有一次,笔者看到他捧着《水浒传》在阅读,于是在教授《景阳冈》一文时,笔者特别为他设置了一个小环节。在结束课文内容教学后,笔者提问:“《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众多,除了文中所提到的武松外,还有没有同学知道其他人物的故事?”听到问题后,该生弱弱地举手,笔者适时点名:“小张同学今天想来为我们讲故事,大家欢迎!”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给了该生极大的勇气,在讲述过程中,他语言流畅,还时不时来几个动作,其他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等他回答完,笔者充分表扬了他,此后,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综上所述,有实效、有艺术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问”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能力,还可以拓宽教材的宽度、延伸教材的深度,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更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