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双减”下小学音乐美育的践行途径

【作者】 陈丽娟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正文】  【摘 要】 音乐是听觉艺术,能够满足人的听觉审美需求,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通过音乐作为载体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双减;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双减”政策的提出与实施,对学校美育的时间、空间和能动性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对作为美育载体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学音乐美育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从课堂教学、校内艺术社团和多元艺术实践等方面进行优化,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一、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
  音乐课是小学生接受系统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双减”强调校园教育的回归,在相对稳定的师生结构中开展美育的互动与实践,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投入音乐的学习,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在主动、探究、合作的教育理念下,以教师为主导的鉴赏、体验和合作式音乐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应有的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主性,构建良性循环的课堂音乐美育环境。
  (一)体验式教学的应用
  音乐的美感需要在具身体验中通过感知和行为而获得,体验式教学是理解音乐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情绪和情感的体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艺术美的认知,提升的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音乐的学习注重在表现、创作和欣赏中通过直接经验获取,从而建立对艺术美的认知。欣赏、演示和行为参与是体验性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师在欣赏过程中,除了借助音乐作品进行聆听、联想、分析、模仿、评价外,还可以借用诗歌、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形式进行辅助,通过丰富的艺术形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学生形成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课堂上实际音响和视觉示范能够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教师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范唱、范奏、朗诵传达给学生,有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行为参与是对学生内生性音乐感知能力的检验,体验式的演唱、器乐演奏和综合性视听艺术表演等形式,把学生从固定座位上“解放”出来,将身体动作、视听知觉和思维逻辑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实现艺术感知能力在逻辑思维中的迁移。
  (二)强调教学中的互动性
  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音乐律动和游戏化教学,突出了实践教学的互动性。律动是人体随音乐做出有规律的协调动作,学生能够在音乐聆听的同时通过肢体自觉表现出来,从而感受和表达音乐的关键要素。律动实践将肢体、视觉、听觉和情感融为一体,实现空间意识、知觉深度和情感体验的有机融合。在教学中要多发挥“通感”的作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项感官。
  二、丰富教学的内容
  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双减”将学习能力的培养分配到包括音、体、美等各个学科中,因此遵从音乐教学规律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学习能力的养成在音乐课程的进阶教学中得以实现。
  (一)理论学习的迁移
  理论不仅对于音乐的学习很有必要,对于培养小学生可迁移的学习能力更有益处。在“双减”政策实施以后,教研组根据具体情况修订音乐教学大纲,开展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理论教学研究,针对审美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相应的可操作化建议,将国内外经典作品根据复杂程度和文化深度进行难度划分。另外,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音乐学习对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记忆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性表达,将复杂多变的五线谱音符和记号进行特殊性记忆,有助于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积极作用。
  (二)红色基因的作品选择
  在作品案例选择方面,注重用艺术的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音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载体,通过音乐建构学生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取向,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从内心深处培养家国情怀。
  三、开展校内艺术社团实践
  校内艺术社团是指学生因某已门类的共同兴趣而自发管理、自由参与的团体组织,以学习、体验和展示艺术才能与风采为主要动机和目标,且不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约束。“双减”政策的实施,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社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发挥空间。作为第二课堂美育的重要阵地,音乐社团通过编创、排演多元的音乐作品,拓展音乐学习的形式,将课堂中的理论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延伸,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一)音乐社团的组建
  音乐社团的组建得益于管理机构的支持、学科融合的建设和充足的师资力量。创建音乐社团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与自我检视的平台,从而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对全体学生的育人作用。“双减”政策实施后,艺术实践类课程每周的能够增设至2-4课时,为精心设计的音乐社团排演活动提供有力的时间保证。音乐社团活动内容要根据准确合理的阶段性目标而设定,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中完成合作性教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指示,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文化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因此,校园音乐社团的排演活动,应当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开展。具有中华文化基因和革命红色基因的作品选取,是艺术社团美育的关键。两年一度的市区级艺术展演活动指定作品一般会选定由我国当代优秀作曲家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管乐作品。
  总之,“双减”政策的落地与实施为小学音乐美育提供了更大发展的空间,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丰富教学的内容和校内艺术社团的实践三个方面,有助于提升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的质量,丰富艺术的学习的内容,坚守第二课堂的美育阵地。所提出的方案能够推动音乐课程改革20年成效在教学一线中的实践,也为关于艺术社团的适人化建设提出了更多思考空间,在减轻学科课业负担的同时,让学生收获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