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的实践与探究

【作者】 岑 凌

【机构】 广西那坡县城厢镇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各类考试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文教学的成效直接关系着初中语文的整体教学质量。本文对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对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措施。 
  【关键词】 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教学实践 

  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适应性较差,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还未能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因此,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老大难”。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之中的作文教学进行研究,通过序列化训练的方式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习作能力。 
  一、当前我国初中阶段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盲目,没有长远的教学梯度。
  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没有统一的文本教材,大多是教师结合教材或课外辅导书籍,丰富教学内容。这也导致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许多教师将作文课程作为阅读课程的“缓冲”部分来学习,没有规范性和系统性的教案,难以提升教学和日常练习的质量。 
  (二)指导简单,无法构建习作教学反思机制
  由于班级内的学生较多,语文教学复合性又强,在作文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教师总是采用“蜻蜓点水”式的方法进行指导,例如,简单带领学生审题,强调文体与字数,在课后评价与总结的过程中会选择几个较好的范文进行阅读,而对学生搜集写作资料和建立写作思维缺乏一定的训练。 
  (三)训练随意,没有建立具有指向性的作文教学计划 
  我国部分学者对教师当前的作文教学现状调查后发现,65%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建立具有指向性的作文教学计划与目标,这与教师在课文内容与阅读教学教案中所呈现出的重点、难点、答案、课后练习编排等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只有主题而没有固定的练习体系,导致学生无法掌握知识的规律。 
  (四)教学封闭,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作文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具有—定的开放性和综合性,但在实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会忽视学生现阶段的身心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的封闭性较强,多是让学生机械地练习相关语句,很难让作文训练内容与生活之间产生联系,学生也养成了“套路”作文的习惯,作文内容没有创新性。 
  二、初中作为序列化训练一些做法的探究
  (一)分阶段设定目标,匹配不同年级的训练内容。 
  序列化训练讲究的是循序渐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目标螺旋上升式的方法,制定相应的教案内容,保证在每一时期都有不一样的训练侧重点。例如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记叙文是重要的文体形式,以记叙文为主线,在初中三年时间里需要让学生写出优秀的记叙文作文。
  初中阶段学习到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作文体系均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循序渐进地制定目标,通过缩写、扩写、续写以及改写等形式进行多次练习,并要注重科学命题的重要性,在表中反复强调了要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练习,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并且能够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写作材料也较多,具备开放性以及综合性的特征。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大单元教学模式,以“课”为单位细化内容,在设置目标和教案的过程中,教师依照此类框架,结合思维导图将每个教学环节标注好时间,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加大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必要时可通过分层教学的形式为不同学层的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提高其对知识的适应性。
  (二)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所以没有统一的文本性教材内容,是因为作文知识与语文知识的训练是相伴相生的,其听读说写都很重要,为提高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让学生建立一定的写作思维,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作文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自然融入感。例如,将口语训练与写作教学相结合,这样便能以综合性的知识体系结构为主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在主题设定采用大单元教学的形式,拟定一个主题,将七年级写作教学之中的内容贯穿,提高知识的连贯性
  通过这利卩大单元式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迪E地锻学科式的教学任务,也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且结合多种教学活动,完成跨的积极性。 
  (三)充实教学内容,助推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充分的表达欲,结合广大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尝试,对其写作行为进行培养。 
  第一,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学生阅读素养对其写作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大部分学生写作风格与其喜好阅读的文章风格息息相关。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在作文探索的过程中,为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教师尤其要注重阅读板块的教学。除了对现有教材中的文章进行阅读之外,还要重视课外积累,不少语文成绩偏好的、作文分数较高的学生对各种各样的课外书尤其喜爱,但是课外书的选择不能全部由学生主观喜好决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具有正面引导的、语言具有一定感染力的、同时还兼具德育教育的书籍,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好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在双减政策不断推行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时间要更加高效运用,因此,阅读教学要尽量选取课外时间,可以从作业布置入手,将单纯的抄写内容转换为阅读教学,为了验证学生阅读成果,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预留一定时间对学生提问,以确保阅读教学的总体效果。 
  第二,将仿写作为一种新的作文教学形式。实际上,写作习惯通过仿写是可以逐步培养的。仿写的形式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在实际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如初中语文《背景》这一课,作者在描写父亲的形象时,针对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每个描写手法与用词都包含了一定的技巧性,笔触十分细腻,能够让读者搭建充分的场景构想,在作文仿写教学中也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为此,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引用情景化教学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特定的写作平台,在写作中要集中运用多种表达手法,这也是对写作手法的一种普及。其次,教师还要将文章中的经典用词提炼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如朱自清在描写父亲走路时,用词“蹒跚”,在描写父亲跨越栏杆时,使用了“攀在上面”,文段中的多个字句都具有较高的分析价值。通过讲述和提炼,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构写的技巧。文章的背景是在特定年代,在学生仿写过程中,教师创设的场景应贴合学生实际生活,以便其进行写作。最后,在学生仿写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其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分析,指出自己在写作时运用的手法,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自己文章中的用词技巧。这种仿写教学能够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对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 
  (四)修正评价的形式,充分激励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而言,只有将评价内容与教学内容形成相辅相成的格局,提高评价内容的复合性、综合性以及开放性,才能使学生客观地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也充分起到了激励学生学习自信心的作用。 
  一是教师要注重及时性评价,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序列化训练思路,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不同的教学环节,在每一环节中,都要相应地做一些及时性和具有肯定与鼓励意义的评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作文的自信心。 
  二是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教师要运用发展性的思路进行评价,例如,将课堂观察、过程记录以及学生互评均纳入评价标准中,并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其中包括课内作文、课外练笔等。在课内作文中,可以设置交流环节,让学生也参与到写作态度、作文内容、作文形式以及写作思路的评价中;在课外练笔环节,可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联动,针对课下任务中所设置的日记等具有长期性和记录性的学习任务进行练笔习惯以及形式的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养成。为能够完成螺旋式上升的目标,可单独设立一些附加指标,在不同学习阶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例如,读者意识评判,教师和学生是否能够被题目和作文内容吸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中的作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组织语言,锻炼思维,作文是一种重要的记述以及表达形式,通过序列化训练的教学方法,依照语文学科教学体系,将教育内容进行合理的配置,学生便可以做好知识之间的衔接,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减少对作文练习的抵触,在掌握好知识内容以后,日后的考试便可以熟练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从而实现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