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边境高中历史课堂探究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
【作者】 翟红梅
【机构】 广西那坡县那坡中学
【正文】 【摘 要】 广西边境地区历史方向的高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上对的学习略显艰难,除去选课时大部分学生选择物理科这一因素外,还有学生本身的思维方式和教师教授方法的原因。在当前新高考的背景下,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且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因此,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和合作探究对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
【关键词】 边境高中;历史课堂;探究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前,大多数边境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难以得到进步提升,因此,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逐渐受到新课改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认识到改变、创新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作为新高考、新教材、新课程背景下的边境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还要对教学对象有充分的认识,在教学策略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融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存在问题
(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生对一门学科是否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留在农村接受教育的学生大部分小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升入初中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环境的影响,许多边境地区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习目标不明确,浑浑噩噩的“混”高中毕业证书。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很多学生对探究的理解就是借此机会聊天,真正能对教师所设置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的寥寥无几,这使很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不到提升。
(二)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忆缺少兴趣
同时,新课程的要求与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同,学生对高中的历史基础知识知之甚少,学生的历史素养缺乏不利于学生对研究主题学习的理解,并且一些学生缺乏积极学习和探索历史的动力[2]。在对本校学生的调查结果中显示,一些学生认为历史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因此对学习历史知识缺乏兴趣。缺乏学习热情的结果是历史成绩没有提高,有时甚至有所下降。历史科目的学习不仅通过记忆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强调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不断总结过去的学习内容,通过复习学习新东西。此外,传统的教学和灌输模式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开展探究式教学,把课堂教给学生,不能一节课教师灌到底,给学生大量的阅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就是传授知识。传统教学课堂模式最大的特点和缺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基础,以课程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盲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使学生在历史科目的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长此以往,很难调再动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最终教师在课堂上激情地进行讲解,而学生心不在焉无法进入课堂,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如此恶性循环,不仅阻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难以培养出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力的学生。
(四)教师课堂问题设置不合理
在过去的教学中,尽管一些教师习惯于通过提问与学生交流和互动,但他们的设计有些随意,过于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而没有考虑课程内容和要求。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阻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和前辈经验的总结,针对边境地区高中历史课堂探究教学的困境提出以下对策。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
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不是记住基本理论,而是理解如何学习、整合知识并灵活应用。因此,教师不能只简单地讲授课本的基础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实现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转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历史的魅力,重现历史的辉煌。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解放战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分配预习任务,让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对该知识形成初步印象,再构建系统框架,然后在上课时与老师和同学分享他们所了解到的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各位学生的反馈进行相关问题的细节补充,这不仅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还可以促进课堂中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印象和理解,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收集学生的问题信息如:解放战争的主要人物、经典战役等问题向他们提问。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究
高考历史试题已经由传统的对历史知识的考查转向为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发散性思维、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其总体趋势是向综合化方向发展[4]。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和问题的指导下探索历史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思考能力,使它们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注意改变教学方法,设计发人深省的问题,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欲望。
例如,在分析早期人类的分布特征时,可以通过将早期遗址分布图与本地人类活动遗址感驮岩相结合来设置相关问题。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当地文化的悠久历史,也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点的印象。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逐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在变,考试在变,教育教学观念也在变,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观念,只有更新观念才能适应课本和考试的变化,并有相应的行为来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应该树立四个新概理念。一是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观。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精神和思维的学生,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二是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三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而不是从教师自己、课本、教学进度、考试成绩出发。四是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教学应面向所有学生,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观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不同层次的人才,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保证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因为这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统编版新教材涵盖了课堂内外的各种知识,因此,学科知识有限的历史教师已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作为农村偏远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为边陲儿女的成功人生奠基”,就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仅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要在工作中终身学习。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吸收课程改革的信息,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参与新课程培训,与对接帮扶学校交流学习,充分利用资源提升自己。总之,教师要成为学生知识建设的推动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首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
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从新起点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贯彻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这将会使边境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模式,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与学更加紧密和谐地发展。广西实施新课程改革一年多以来,很多身处新课改一线的老师和本人一样,对新课改既有焦虑,也有困惑。但是,我们劈浪向前勇于探索,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通过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崔利华.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青少年日记(教育科学研究),2015(4):9.
[2]王泽芳.浅议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存在困难及应对措施[J].中小学教育,2021(04).
[3]贾芝艳.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8(17):151.
[4]丘燕.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2):45.
【关键词】 边境高中;历史课堂;探究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前,大多数边境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难以得到进步提升,因此,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逐渐受到新课改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认识到改变、创新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作为新高考、新教材、新课程背景下的边境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还要对教学对象有充分的认识,在教学策略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融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存在问题
(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生对一门学科是否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留在农村接受教育的学生大部分小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升入初中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环境的影响,许多边境地区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习目标不明确,浑浑噩噩的“混”高中毕业证书。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很多学生对探究的理解就是借此机会聊天,真正能对教师所设置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的寥寥无几,这使很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不到提升。
(二)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忆缺少兴趣
同时,新课程的要求与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同,学生对高中的历史基础知识知之甚少,学生的历史素养缺乏不利于学生对研究主题学习的理解,并且一些学生缺乏积极学习和探索历史的动力[2]。在对本校学生的调查结果中显示,一些学生认为历史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因此对学习历史知识缺乏兴趣。缺乏学习热情的结果是历史成绩没有提高,有时甚至有所下降。历史科目的学习不仅通过记忆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强调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不断总结过去的学习内容,通过复习学习新东西。此外,传统的教学和灌输模式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开展探究式教学,把课堂教给学生,不能一节课教师灌到底,给学生大量的阅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就是传授知识。传统教学课堂模式最大的特点和缺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基础,以课程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盲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使学生在历史科目的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长此以往,很难调再动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最终教师在课堂上激情地进行讲解,而学生心不在焉无法进入课堂,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如此恶性循环,不仅阻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难以培养出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力的学生。
(四)教师课堂问题设置不合理
在过去的教学中,尽管一些教师习惯于通过提问与学生交流和互动,但他们的设计有些随意,过于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而没有考虑课程内容和要求。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阻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和前辈经验的总结,针对边境地区高中历史课堂探究教学的困境提出以下对策。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
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不是记住基本理论,而是理解如何学习、整合知识并灵活应用。因此,教师不能只简单地讲授课本的基础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实现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转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历史的魅力,重现历史的辉煌。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解放战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分配预习任务,让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对该知识形成初步印象,再构建系统框架,然后在上课时与老师和同学分享他们所了解到的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各位学生的反馈进行相关问题的细节补充,这不仅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还可以促进课堂中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印象和理解,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收集学生的问题信息如:解放战争的主要人物、经典战役等问题向他们提问。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究
高考历史试题已经由传统的对历史知识的考查转向为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发散性思维、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其总体趋势是向综合化方向发展[4]。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和问题的指导下探索历史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思考能力,使它们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注意改变教学方法,设计发人深省的问题,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欲望。
例如,在分析早期人类的分布特征时,可以通过将早期遗址分布图与本地人类活动遗址感驮岩相结合来设置相关问题。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当地文化的悠久历史,也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点的印象。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逐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在变,考试在变,教育教学观念也在变,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观念,只有更新观念才能适应课本和考试的变化,并有相应的行为来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应该树立四个新概理念。一是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观。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精神和思维的学生,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二是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三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而不是从教师自己、课本、教学进度、考试成绩出发。四是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教学应面向所有学生,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观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不同层次的人才,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保证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因为这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统编版新教材涵盖了课堂内外的各种知识,因此,学科知识有限的历史教师已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作为农村偏远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为边陲儿女的成功人生奠基”,就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仅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要在工作中终身学习。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吸收课程改革的信息,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参与新课程培训,与对接帮扶学校交流学习,充分利用资源提升自己。总之,教师要成为学生知识建设的推动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首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
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从新起点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贯彻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这将会使边境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模式,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与学更加紧密和谐地发展。广西实施新课程改革一年多以来,很多身处新课改一线的老师和本人一样,对新课改既有焦虑,也有困惑。但是,我们劈浪向前勇于探索,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通过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崔利华.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青少年日记(教育科学研究),2015(4):9.
[2]王泽芳.浅议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存在困难及应对措施[J].中小学教育,2021(04).
[3]贾芝艳.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8(17):151.
[4]丘燕.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