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低年级朗读教学心得
【作者】 王启萍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双塘完全小学
【正文】 我们祖国的语言是博大精深,很优美的,如语言中的韵律美、节奏美,文章的结构美等,通过朗读,才能够真切感受、品味。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人的情境,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我认为语感的训练与朗读密不可分。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我也有一些心得。
一、创设情境,联想美读,领悟意境美
小学低年级教材中的诗歌,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美感。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人。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所以要适当地创设情景,创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例如,教《小池》一课时,我先设计让学生看图,从看图入手,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朗读的兴奋点。看图的同时,我又作一些口头指引,然后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先人为主,对怎样朗读课文做到心中有数。学生自读课文后,我再点拨让学生扫除读课文中的词语障碍。另外,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模仿古代儿童朗读时的样子——摇头晃脑,既而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热情。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复杂的认知活动,是用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朗读时学生将课文的内容立体化,形象化,从中感受语言的优美音律声韵,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的内在含义,并使自己的感情与文章的感情共鸣、融合,达到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效果。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对所处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课文往往会产生情感体验的障碍,而跨越这一个障碍,我是凭借音像。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的体验。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但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这样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图文结合,走入图境,感情朗读
我从事低年级教学只有两年的时间,对于内部语言还处在发展阶段,对不能进行复杂思维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我还利用教材的优势,从学生实际与教材相结合出发来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低年级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指导感情朗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学《荷叶圆圆》时,我将一幅放大的插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粉红的花瓣上清水滴滴,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尤其优美灵动。这样运用图画,再利用启发性的导语和设问,把学生带到荷花池边,就使学生进入一个无比美妙的境界。我再进行范读,当读到“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时我放慢语速,同时让眼中流露出平静柔和之目光,并把手平缓地举起轻点两下表达我此时的心情。我的感情很快被学生感应,他们也把文字蕴含的感情朗读得淋漓尽致,这一段就在读书声中愉快地结束了。
三、注意积累词汇,领会课文内涵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更要有积累的意识。语文学习的高低不在于知识量的多寡,而在于实际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的积累。语言中有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抓住具有感染意义的这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章语言的内在意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定会不断增强。如《浪花》中“一会儿,浪花又唱着又笑着跑来了,这次它给我捧来了雪白的贝壳……”句里“捧”字运用的很好,把浪花写活了。抓住“捧”这个关键字,引导学生把它换成“拿、带’等词来读一读,在读中比较体会,从而懂得“捧”是两手托着的意思,在这里带有无私奉献的意味,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浪花的可爱。
抓住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推敲,透过语言文字品味出作品的魅力和欣赏价值,不仅能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而且还能够陶冶情操,启迪心智。
四、精心选择,进入角色,读好每篇文章
低年级的学生兴趣广泛,想像丰富,他们的心理特点是“好胜好表现自己”。分角色表演最能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童话,寓言故事在教材中占的比例较大,这些课文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形象栩栩如生,故事中一般有较多的对话,让学生担当角色朗读,会更深更准地体会和探索人物的性格,配上头饰,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动作的表演,更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如《小壁虎借尾巴》这篇童话故事,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讲了鱼、牛、燕子尾巴的用处和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在表演朗读时,先让学生讨论,想像小鱼、老牛、燕子的语气,配上动作,头饰表演。在角色表演中,学生无论表情、动作、语言表演得非常传神。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表演中,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锻炼了他们朗读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得朗读能力。
总之,朗读是学好和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我相信在新的教学中还有许多更好的朗读方法,但是我们更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和学生实际选择最合适的朗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
一、创设情境,联想美读,领悟意境美
小学低年级教材中的诗歌,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美感。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人。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所以要适当地创设情景,创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例如,教《小池》一课时,我先设计让学生看图,从看图入手,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朗读的兴奋点。看图的同时,我又作一些口头指引,然后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先人为主,对怎样朗读课文做到心中有数。学生自读课文后,我再点拨让学生扫除读课文中的词语障碍。另外,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模仿古代儿童朗读时的样子——摇头晃脑,既而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热情。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复杂的认知活动,是用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朗读时学生将课文的内容立体化,形象化,从中感受语言的优美音律声韵,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的内在含义,并使自己的感情与文章的感情共鸣、融合,达到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效果。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对所处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课文往往会产生情感体验的障碍,而跨越这一个障碍,我是凭借音像。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的体验。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但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这样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图文结合,走入图境,感情朗读
我从事低年级教学只有两年的时间,对于内部语言还处在发展阶段,对不能进行复杂思维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我还利用教材的优势,从学生实际与教材相结合出发来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低年级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指导感情朗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学《荷叶圆圆》时,我将一幅放大的插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粉红的花瓣上清水滴滴,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尤其优美灵动。这样运用图画,再利用启发性的导语和设问,把学生带到荷花池边,就使学生进入一个无比美妙的境界。我再进行范读,当读到“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时我放慢语速,同时让眼中流露出平静柔和之目光,并把手平缓地举起轻点两下表达我此时的心情。我的感情很快被学生感应,他们也把文字蕴含的感情朗读得淋漓尽致,这一段就在读书声中愉快地结束了。
三、注意积累词汇,领会课文内涵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更要有积累的意识。语文学习的高低不在于知识量的多寡,而在于实际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的积累。语言中有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抓住具有感染意义的这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章语言的内在意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定会不断增强。如《浪花》中“一会儿,浪花又唱着又笑着跑来了,这次它给我捧来了雪白的贝壳……”句里“捧”字运用的很好,把浪花写活了。抓住“捧”这个关键字,引导学生把它换成“拿、带’等词来读一读,在读中比较体会,从而懂得“捧”是两手托着的意思,在这里带有无私奉献的意味,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浪花的可爱。
抓住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推敲,透过语言文字品味出作品的魅力和欣赏价值,不仅能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而且还能够陶冶情操,启迪心智。
四、精心选择,进入角色,读好每篇文章
低年级的学生兴趣广泛,想像丰富,他们的心理特点是“好胜好表现自己”。分角色表演最能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童话,寓言故事在教材中占的比例较大,这些课文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形象栩栩如生,故事中一般有较多的对话,让学生担当角色朗读,会更深更准地体会和探索人物的性格,配上头饰,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动作的表演,更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如《小壁虎借尾巴》这篇童话故事,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讲了鱼、牛、燕子尾巴的用处和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在表演朗读时,先让学生讨论,想像小鱼、老牛、燕子的语气,配上动作,头饰表演。在角色表演中,学生无论表情、动作、语言表演得非常传神。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表演中,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锻炼了他们朗读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得朗读能力。
总之,朗读是学好和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我相信在新的教学中还有许多更好的朗读方法,但是我们更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和学生实际选择最合适的朗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