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减负增效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作者】 黄朝平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减负增效已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也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并能够有效减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基于此,本文从减负增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减负增效;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1、引言
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初中数学学习质量和效果都在不断提高,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由此初中数学教师更加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或观念,利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有趣状态下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由此强化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将具有必要性。
2、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2.1 丰富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丰富了教学资源的形式,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实物等。多媒体课堂能够更好地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展现出来,在课堂上更加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自己所讲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一是代数中的乘法问题、分数应用问题等;二是几何中如圆、圆锥曲线、正方形、长方形等知识点;三是几何中如圆的面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呈现出来,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公式等内容理解能力。
2.2 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数学是比较枯燥的学科,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用信息技术来呈现出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课堂效率。例如:在讲三角形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出三角形的特征,让学生发现不同三个角组成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老师也可以运用电脑模拟出三角形,如通过数学软件中图形软件来展现三角形,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到三角形是具有三个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条边(长为a,b和c)、一个顶点(高为a)的图形,由此使得教学直观性得以提升,并有效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2.3 有效延伸课堂教学时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等不同,教师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但是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让学生能够及时接受到教师的教学信息,从而使课堂时间得以延伸。教师不但可以在教室里进行教学,还可以在课后利用网上的学习平台进行指导,让师生们在课后进行互动,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线咨询,教师也可以在网上为其解答,由此使得辅导教育的时间得以延长,进而更好地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奠定良好基础。
3、减负增效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3.1 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过程具体化
初中数学课堂是以抽象概念为主的课堂,因此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在减负增效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过程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法,这类教学方法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知识点,并且通过演示题目、公式等方式展现具体过程、得出结论。比如:在沪科版七年级上册“角”部分的学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角与距离、角度之间的关系,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角平分线以及角的概念、角平分线到角的距离以及角与距离之间关系的例题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出角与距离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多媒体演示角平分线、夹角和半角等知识,在展示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再例如教师在讲解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图形的平移、旋转》这一单元时,教师可藉由多媒体播放Flash动画,迅速展现不同的平面移动及转动,节约绘图与板书所需的时间,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藉由影像代替文字,由此更好地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进而为提高教学效能奠定良好基础。
3.2 计算机配合突破重难点,适当补充教学内容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知识点的突破都是通过图形来完成,例如:角、直线、圆等。由于图形本身具有一定的视觉性,因此在直观上能够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冲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寻找有关图形特点问题的相关知识点并加以解决。例如:在学习沪科版九年级上册“锐角的三角函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将一些抽象枯燥的知识点转化为图像和视频,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除此之外,借助计算机还可以实现几何直观化展示,突破图形限制、视觉限制。
在例如教师在讲解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这一章节时,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的几何绘图功能,对函数图象进行多次随机变改变x值,由此使得学生能够直观观察到y的改变,由此更加深入地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以及各个变量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基于计算机平台进行实践操作对比,以此使其能够更加直观地发现二次函数的运用及其与一元二次方程式的相似性,由此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又能有效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补充教学内容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搭建更好的数学课堂。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制作几道有关这一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将问题解决后进行画图计算,并在计算机上呈现出结果,通过此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该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减负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效率和质量。
3.3 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升教学资源优质性
减负增效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不断提升教学资源优质性。首先,教师应当熟悉网络资源,利用其创建网络课堂。在进行网络视频、优质课程录制等工作时,教师可以从学校网站、官方微博、论坛和qq群等地方获取相关信息的支持,并需要借助优质课程资源或相关视频等来完成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录制“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传统课堂中,老师只负责讲重点和难点,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资源。
例如教师在讲解沪科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视频,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然后通过“微课堂”的方式,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同时,通过“微课堂”的方式,结合上一堂课所学到的知识,指导学生识别不同功能的特征,并在10分钟的录像时间里,对所学到的函数进行总结和归纳。
3.4 合理制作微视频,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导致很多教师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会并理解知识点。而在这个过程中,制作微视频便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活动中,并从多个角度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如在函数与方程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先以生活中常见的“一元二次方程”为例进行讲解,随后让学生动手画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最后通过一系列的数学问题来总结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让学生充分理解其与二次函数的联系。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对知识点进行整合,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例如在“函数图象”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以视频形式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然后再通过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知识点。如在教学“二次函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以简单的题目来让学生自主解答并找出规律;而后再让学生通过相关图像来学会画出相应图象;最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播放图像来进一步讲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及图象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出台,不仅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举措。为了能够有效推动素质教育与“双减”政策的实施,初中数学教师也应该在现有教学模式中不断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本文主要基于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对减负增效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探究,以期能够更好地使得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褚领群.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22,(05):137-139.
[2]刘媛媛,楚素芬.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J].中国新通信,2021,23(20):207-208.
[3]陈咸存.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深度融合——以数学软件几何画板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3):134-137.
【关键词】 减负增效;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1、引言
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初中数学学习质量和效果都在不断提高,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由此初中数学教师更加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或观念,利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有趣状态下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由此强化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将具有必要性。
2、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2.1 丰富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丰富了教学资源的形式,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实物等。多媒体课堂能够更好地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展现出来,在课堂上更加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自己所讲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一是代数中的乘法问题、分数应用问题等;二是几何中如圆、圆锥曲线、正方形、长方形等知识点;三是几何中如圆的面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呈现出来,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公式等内容理解能力。
2.2 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数学是比较枯燥的学科,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用信息技术来呈现出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课堂效率。例如:在讲三角形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出三角形的特征,让学生发现不同三个角组成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老师也可以运用电脑模拟出三角形,如通过数学软件中图形软件来展现三角形,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到三角形是具有三个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条边(长为a,b和c)、一个顶点(高为a)的图形,由此使得教学直观性得以提升,并有效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2.3 有效延伸课堂教学时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等不同,教师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但是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让学生能够及时接受到教师的教学信息,从而使课堂时间得以延伸。教师不但可以在教室里进行教学,还可以在课后利用网上的学习平台进行指导,让师生们在课后进行互动,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线咨询,教师也可以在网上为其解答,由此使得辅导教育的时间得以延长,进而更好地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奠定良好基础。
3、减负增效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3.1 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过程具体化
初中数学课堂是以抽象概念为主的课堂,因此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在减负增效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过程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法,这类教学方法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知识点,并且通过演示题目、公式等方式展现具体过程、得出结论。比如:在沪科版七年级上册“角”部分的学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角与距离、角度之间的关系,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角平分线以及角的概念、角平分线到角的距离以及角与距离之间关系的例题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出角与距离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多媒体演示角平分线、夹角和半角等知识,在展示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再例如教师在讲解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图形的平移、旋转》这一单元时,教师可藉由多媒体播放Flash动画,迅速展现不同的平面移动及转动,节约绘图与板书所需的时间,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藉由影像代替文字,由此更好地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进而为提高教学效能奠定良好基础。
3.2 计算机配合突破重难点,适当补充教学内容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知识点的突破都是通过图形来完成,例如:角、直线、圆等。由于图形本身具有一定的视觉性,因此在直观上能够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冲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寻找有关图形特点问题的相关知识点并加以解决。例如:在学习沪科版九年级上册“锐角的三角函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将一些抽象枯燥的知识点转化为图像和视频,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除此之外,借助计算机还可以实现几何直观化展示,突破图形限制、视觉限制。
在例如教师在讲解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这一章节时,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的几何绘图功能,对函数图象进行多次随机变改变x值,由此使得学生能够直观观察到y的改变,由此更加深入地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以及各个变量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基于计算机平台进行实践操作对比,以此使其能够更加直观地发现二次函数的运用及其与一元二次方程式的相似性,由此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又能有效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补充教学内容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搭建更好的数学课堂。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制作几道有关这一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将问题解决后进行画图计算,并在计算机上呈现出结果,通过此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该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减负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效率和质量。
3.3 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升教学资源优质性
减负增效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不断提升教学资源优质性。首先,教师应当熟悉网络资源,利用其创建网络课堂。在进行网络视频、优质课程录制等工作时,教师可以从学校网站、官方微博、论坛和qq群等地方获取相关信息的支持,并需要借助优质课程资源或相关视频等来完成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录制“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传统课堂中,老师只负责讲重点和难点,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资源。
例如教师在讲解沪科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视频,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然后通过“微课堂”的方式,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同时,通过“微课堂”的方式,结合上一堂课所学到的知识,指导学生识别不同功能的特征,并在10分钟的录像时间里,对所学到的函数进行总结和归纳。
3.4 合理制作微视频,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导致很多教师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会并理解知识点。而在这个过程中,制作微视频便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活动中,并从多个角度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如在函数与方程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先以生活中常见的“一元二次方程”为例进行讲解,随后让学生动手画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最后通过一系列的数学问题来总结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让学生充分理解其与二次函数的联系。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对知识点进行整合,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例如在“函数图象”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以视频形式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然后再通过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知识点。如在教学“二次函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以简单的题目来让学生自主解答并找出规律;而后再让学生通过相关图像来学会画出相应图象;最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播放图像来进一步讲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及图象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出台,不仅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举措。为了能够有效推动素质教育与“双减”政策的实施,初中数学教师也应该在现有教学模式中不断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本文主要基于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对减负增效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探究,以期能够更好地使得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褚领群.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22,(05):137-139.
[2]刘媛媛,楚素芬.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J].中国新通信,2021,23(20):207-208.
[3]陈咸存.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深度融合——以数学软件几何画板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3):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