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反思
【作者】 延杨丽
【机构】 山西省晋城市东南新区学校
【正文】 2022年5月份新课标颁布以来,教学强调素养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突出实践育人,强调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形成能力。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式、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结构化。基于学科素养,依据学生能力,进行大单元教学的学习和探究,突破了当下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所面临的学科知识零散、学科能力低下带来的局限,减弱了教学的单一性,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我们初中数学组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探索”,就是为了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变化,实现高质量育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大单元教学设计强调整体性,连贯性
四川先行教育研究院房院长认为:“大单元教学”是为了实现高质量育人,基于核心素养,把握课标、分解课标、驾驭教材、整合教材,确定大主题或大概念,在读懂学情的基础上,确定大单元目标、叙写学业评价、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大任务、开展大活动、思维大迁移、结果全反馈、作业分层分类设计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关联性、递进性、科学化特征。我个人理解就是以教材单元为基础,依照课标,以大主题为统领,整合、重组教材,驾驭教材,设计真实情景的学习内容,通过一个个活动,从零散教学走向重关联、重整体、重递进、重生成。例如曾经有个孩子在学习幂的运算时问我这样一道题:-,说:“它的结果是a5-a5=0,老师说不对,而我认为指数相减为0了,a的零次幂就是1呀?”我就问他:“为什么指数相减?什么时候指数相减?”孩子说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更多的是因为孩子在学习时接受的只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或者教学过程教师只注重结果,不探究知识的由来,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华师大版整式的乘除第一节幂的运算的学习前提必须掌握乘方意义的基础上,只有知道乘方是几个相同因数的积运算,是乘法的简便写法,学生在学习同底数乘法、除法时才能理解为什么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继而学习幂的乘方,才能转化为同底数相乘。那么我们教学时一定不可以操之过急,只教给学生结论,机械记忆的应用,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由来,确保知识的整体性,连贯性。又如我们对于数的认识,刚上小学由于孩子们需要一个个数出苹果有几个,所以引入了自然数学习;再到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五份分给每个家庭成员,每人分多少,引入了分数的学习;迈入初一以后,收入100元为正100,支出100元呢?因此引入负数,到初二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是4,边长是2,那要是面积是3呢,边长如何表示,也就是求谁的平方是3,引入无理数,再往后走,谁的平方是负数,就延伸到了高中的虚数,数的范围根据需要一步步的扩大。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连贯性的,整体性的东西,那么我们老师更加需要对知识有个整体的框架把握。
二、大单元教学设计基于情境驱动问题解决
新课标提倡我们进行项目化学习,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对项目学习的概念有比较权威的界定: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学习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一种系统的学习组织形式。学生通过经历事先精心设计的项目和一连串任务,在复杂、真实和充满问题的学习情境中持续探索和学习,是一个精心规划实施过程、落实项目任务、设计并完成项目成果的过程。在大情境驱动下解决实际问题,在“大”的理念下,追索知识和技能背后的深层的价值,在“大”的实践思路和方式下,以实际问题的任务驱动推动学生的实践活动,最终达到目标导向的学习结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比如近年来,随着我市东南新区片区入住人口的增加,以及万达、晋城市人民医院的搬迁,白水东街每日早晚上下班高峰期堵车似乎成为了常态,严重影响了此处居民的出行。针对这个实际问题,我们希望同学们为交警部门建言献策,缓解拥堵的现状。我们初中数学组设计了“根据车流量优化绿灯时长”的项目化学习,将实际问题分解成几个小任务。任务一:发放调查问卷。学生统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控因素;任务二:小组分工收集并整理数据;任务三:模型建立。通过车辆与等待车辆有什么关系?通过车辆与绿灯时长有什么关系?绿灯时长与剩余车辆有什么关系呢?任务四:通过分析,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一些可行性方案。这种大单元教学设计是以“项目”为载体,融合其它学科内容,展开更加立体、深度的探究学习。在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下,在真实问题情境的驱动下,提出实际问题,根据课标要求,分解学习任务,通过实践探究,最后解决实际问题。项目化学习主要是对各种相关知识的融合、思想方法的迁移、学习合作能力的提升,最后通过项目成果展示,解决本单元教学之初提出的驱动性问题,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学生在参与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比如学习三角形全等和相似之后,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孩子们节假日去实测一下。站在晋城市龙马湖公园抬头看山上的白马离我们到底有多高?脚下的湖面到对岸到底有多宽?学校门口天桥有多长、操场旗杆到底有多高等等,然而我们的大多数教学是纸上谈兵,在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测量,经过一些方案设计,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主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是利用阳光下的影子,平面镜成像还是测角仪测量角的度数利用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形成素养。
三、大单元教学设计敢于突破教材,重组教材
突破教材,重组教材需要有整体意识,在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进行综合应用,让碎片化的知识能串联成一个整(下转第8页)(上接第9页)体。比如二次根式这一内容时,课标上的要求是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华师大版课本中的处理是在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数的开方一章学习平方根与立方根、实数,再到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学习二次根式。北师大版教材的处理是八年级上册实数一章认识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认识实数,学习二次根式。参照课标,结合不同版本教材进行比较,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需要有大单元意识,八年级学完平方根后可以对二次根式的一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比如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甚至可以将有关简单的计算进行教学,课标的要求就是简单的四则运算,让孩子们对实数、无理数有一个整体知识体系的认识和学习,前后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的学习。
四、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深度挖掘教材,激活教材
准确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与教材真正进行对话,灵活用教材,激活教材,了解整套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和知识体系,掌握各个学年教学内容的分布情况,统观全局,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地位、作用及相互联系,对本学期的内容进行整体规划。这种知识结构不仅包括同册书横向的知识结构,还包括不同年级纵向的知识结构。这样,就把整个阶段有关的知识串联整合起来,形成一条很清晰的知识线,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对教材内容深度挖掘过程中,寻找其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自己个人创造性的劳动,“打开”课本,寻找“亮点”。将教材上的静态知识操作化、活动化,从而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材不仅是学习的资源,同时也是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工具。不能长期按部就班开展教学,必须保持自己处理教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教学充满生机。结合知识的连续性,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大胆调整,重新组合。比如华师大版教材中八年级下册学习矩形的性质判定,在九年级上册解直角三角形第二课时是对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学习,出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的性质,而每次教学时我都会将九年级的这部分内容放在八年级学习矩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性质时进行整合处理教材,将矩形转化成直角三角形,将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性质进行延续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知识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
一、大单元教学设计强调整体性,连贯性
四川先行教育研究院房院长认为:“大单元教学”是为了实现高质量育人,基于核心素养,把握课标、分解课标、驾驭教材、整合教材,确定大主题或大概念,在读懂学情的基础上,确定大单元目标、叙写学业评价、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大任务、开展大活动、思维大迁移、结果全反馈、作业分层分类设计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关联性、递进性、科学化特征。我个人理解就是以教材单元为基础,依照课标,以大主题为统领,整合、重组教材,驾驭教材,设计真实情景的学习内容,通过一个个活动,从零散教学走向重关联、重整体、重递进、重生成。例如曾经有个孩子在学习幂的运算时问我这样一道题:-,说:“它的结果是a5-a5=0,老师说不对,而我认为指数相减为0了,a的零次幂就是1呀?”我就问他:“为什么指数相减?什么时候指数相减?”孩子说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更多的是因为孩子在学习时接受的只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或者教学过程教师只注重结果,不探究知识的由来,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华师大版整式的乘除第一节幂的运算的学习前提必须掌握乘方意义的基础上,只有知道乘方是几个相同因数的积运算,是乘法的简便写法,学生在学习同底数乘法、除法时才能理解为什么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继而学习幂的乘方,才能转化为同底数相乘。那么我们教学时一定不可以操之过急,只教给学生结论,机械记忆的应用,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由来,确保知识的整体性,连贯性。又如我们对于数的认识,刚上小学由于孩子们需要一个个数出苹果有几个,所以引入了自然数学习;再到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五份分给每个家庭成员,每人分多少,引入了分数的学习;迈入初一以后,收入100元为正100,支出100元呢?因此引入负数,到初二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是4,边长是2,那要是面积是3呢,边长如何表示,也就是求谁的平方是3,引入无理数,再往后走,谁的平方是负数,就延伸到了高中的虚数,数的范围根据需要一步步的扩大。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连贯性的,整体性的东西,那么我们老师更加需要对知识有个整体的框架把握。
二、大单元教学设计基于情境驱动问题解决
新课标提倡我们进行项目化学习,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对项目学习的概念有比较权威的界定: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学习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一种系统的学习组织形式。学生通过经历事先精心设计的项目和一连串任务,在复杂、真实和充满问题的学习情境中持续探索和学习,是一个精心规划实施过程、落实项目任务、设计并完成项目成果的过程。在大情境驱动下解决实际问题,在“大”的理念下,追索知识和技能背后的深层的价值,在“大”的实践思路和方式下,以实际问题的任务驱动推动学生的实践活动,最终达到目标导向的学习结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比如近年来,随着我市东南新区片区入住人口的增加,以及万达、晋城市人民医院的搬迁,白水东街每日早晚上下班高峰期堵车似乎成为了常态,严重影响了此处居民的出行。针对这个实际问题,我们希望同学们为交警部门建言献策,缓解拥堵的现状。我们初中数学组设计了“根据车流量优化绿灯时长”的项目化学习,将实际问题分解成几个小任务。任务一:发放调查问卷。学生统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控因素;任务二:小组分工收集并整理数据;任务三:模型建立。通过车辆与等待车辆有什么关系?通过车辆与绿灯时长有什么关系?绿灯时长与剩余车辆有什么关系呢?任务四:通过分析,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一些可行性方案。这种大单元教学设计是以“项目”为载体,融合其它学科内容,展开更加立体、深度的探究学习。在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下,在真实问题情境的驱动下,提出实际问题,根据课标要求,分解学习任务,通过实践探究,最后解决实际问题。项目化学习主要是对各种相关知识的融合、思想方法的迁移、学习合作能力的提升,最后通过项目成果展示,解决本单元教学之初提出的驱动性问题,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学生在参与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比如学习三角形全等和相似之后,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孩子们节假日去实测一下。站在晋城市龙马湖公园抬头看山上的白马离我们到底有多高?脚下的湖面到对岸到底有多宽?学校门口天桥有多长、操场旗杆到底有多高等等,然而我们的大多数教学是纸上谈兵,在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测量,经过一些方案设计,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主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是利用阳光下的影子,平面镜成像还是测角仪测量角的度数利用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形成素养。
三、大单元教学设计敢于突破教材,重组教材
突破教材,重组教材需要有整体意识,在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进行综合应用,让碎片化的知识能串联成一个整(下转第8页)(上接第9页)体。比如二次根式这一内容时,课标上的要求是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华师大版课本中的处理是在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数的开方一章学习平方根与立方根、实数,再到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学习二次根式。北师大版教材的处理是八年级上册实数一章认识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认识实数,学习二次根式。参照课标,结合不同版本教材进行比较,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需要有大单元意识,八年级学完平方根后可以对二次根式的一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比如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甚至可以将有关简单的计算进行教学,课标的要求就是简单的四则运算,让孩子们对实数、无理数有一个整体知识体系的认识和学习,前后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的学习。
四、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深度挖掘教材,激活教材
准确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与教材真正进行对话,灵活用教材,激活教材,了解整套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和知识体系,掌握各个学年教学内容的分布情况,统观全局,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地位、作用及相互联系,对本学期的内容进行整体规划。这种知识结构不仅包括同册书横向的知识结构,还包括不同年级纵向的知识结构。这样,就把整个阶段有关的知识串联整合起来,形成一条很清晰的知识线,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对教材内容深度挖掘过程中,寻找其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自己个人创造性的劳动,“打开”课本,寻找“亮点”。将教材上的静态知识操作化、活动化,从而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材不仅是学习的资源,同时也是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工具。不能长期按部就班开展教学,必须保持自己处理教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教学充满生机。结合知识的连续性,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大胆调整,重新组合。比如华师大版教材中八年级下册学习矩形的性质判定,在九年级上册解直角三角形第二课时是对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学习,出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的性质,而每次教学时我都会将九年级的这部分内容放在八年级学习矩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性质时进行整合处理教材,将矩形转化成直角三角形,将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性质进行延续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知识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