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叶小娟
【机构】 陕西省礼泉县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我国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学习有关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标准》已将模型纳入基础知识范畴,并且将模型方法规定为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通过构建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应用生物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因此,在实践中,高中生物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渐探索提高高中学生的建模能力的途径和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 模型构建:高中生物;教学
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通过模型构建,能让学生深入的感知到生物概念知识,并且理解相应的生物知识方法,有助于学生综合学习效果的提升。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并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把握知识内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模型构建,可以指引学生通过理性的思维,去学习、记忆生物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发展。
一、概念模型
新课程改革强调大概念教学,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大厦”的基础,也是生物学“大厦”的结构,又是认识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产物,学习生物学主要是学习生物概念,重在建构概念,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定义,内涵和外延,提升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也为学习其他内容奠定基础。通过文字和符号等组合表现概念的主要特征和联系,将生物概念相关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现到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概念的本质。例如学习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各细胞器功能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构建概模型,各组学生在构建概念模型过程中,会对该过程有更加深入的把握,促进了学生生物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观念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二、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通过模型调动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知识的难度和深度都比初中增加很多,还有很多内容抽象微观,学生需要反复理解记忆基础概念,才能逐步理解其内涵。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量的新概念、原理通过老师单调枯燥的讲解很难调动学生,进而导致学习缺乏积极性,最终明显降低了高中生物教学效果。鉴于此,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构建相应的模型,将枯燥、单调的知识形象的展现到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根据模型更好的理解生物知识,并且通过模型构建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实施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中的翻译过程的教学任务时,可以在课堂上呈现出事先准备好的核糖体模型(纸片剪成大小两个亚基),mRNA模型(一条长链),tRNA模型(纸片剪成的倒三叶草型),氨基酸模型(各种不同的形状)等,展示到黑板上,结合课本上图文,逐步体呈现学生不太懂的翻译过程,相比较与视频中的动画,在黑板上一步一步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学生更有近距离探索到生命奥秘的成就感。甚至可以在教师演示三个氨基酸以后让学生上台演示,更能调动大家学习兴趣,同样达到知识的深层次掌握。
2.2通过模型构建知识网络
生物概念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最为基础的内容,也是学生进行思维判断、推理的基础要素。由于高中生物知识点繁多,涉及的概念也很多,学生在记忆各种概念时经常会感觉十分抽象,难以理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模型构建,通过文字、箭头、关键词、颜色等将概念形象的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发现生物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并且能充分将生物本质揭示出来,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相应的概念模型,让学生可以根据模型深入的理解概念,并通过自身语言将概念组织出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时,就可以指引学生制作概念模型,构建出相应的知识网络结构,把和细胞结构相关的知识建设成一个网络系统,而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自建模型进行完善、补充,帮助学生构建模型,这样学生就会对各个知识点有更加全面的把握。
2.3通过模型提升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教师在讲解新课时,由于会涉及很多概念,并且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比较多,学生在理解、记忆上有诸多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合理的应用模型来帮助学生认清知识原貌,直观呈现各中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例如,再学习完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之后,各小组合作通过简单的纸张剪贴再黑板上呈现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依托此模型再进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在模型上直接展示各运输方式经过的对象(磷脂还是蛋白质),以及浓度关系,膜内外的区别等,模型加上板书会让学生对运输方式的区别一目了然,课堂效果明显提升。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模型构建已经成为利用率较高的教学手段,教师着重培养学生模型建构的基本思维与能力,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知识原理,又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水平与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实践中,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情况与学生实际,科学合理的构建模型,引导学生深入的探索知识,主动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邓象斌,具象化实物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4):163.
[2]王佳.三维模型及其动画在生物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7(33):105-106.
[3]程炜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8(3):25-26.
[4]黄国霞,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信息化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4:143.
【关键词】 模型构建:高中生物;教学
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通过模型构建,能让学生深入的感知到生物概念知识,并且理解相应的生物知识方法,有助于学生综合学习效果的提升。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并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把握知识内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模型构建,可以指引学生通过理性的思维,去学习、记忆生物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发展。
一、概念模型
新课程改革强调大概念教学,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大厦”的基础,也是生物学“大厦”的结构,又是认识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产物,学习生物学主要是学习生物概念,重在建构概念,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定义,内涵和外延,提升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也为学习其他内容奠定基础。通过文字和符号等组合表现概念的主要特征和联系,将生物概念相关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现到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概念的本质。例如学习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各细胞器功能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构建概模型,各组学生在构建概念模型过程中,会对该过程有更加深入的把握,促进了学生生物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观念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二、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通过模型调动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知识的难度和深度都比初中增加很多,还有很多内容抽象微观,学生需要反复理解记忆基础概念,才能逐步理解其内涵。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量的新概念、原理通过老师单调枯燥的讲解很难调动学生,进而导致学习缺乏积极性,最终明显降低了高中生物教学效果。鉴于此,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构建相应的模型,将枯燥、单调的知识形象的展现到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根据模型更好的理解生物知识,并且通过模型构建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实施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中的翻译过程的教学任务时,可以在课堂上呈现出事先准备好的核糖体模型(纸片剪成大小两个亚基),mRNA模型(一条长链),tRNA模型(纸片剪成的倒三叶草型),氨基酸模型(各种不同的形状)等,展示到黑板上,结合课本上图文,逐步体呈现学生不太懂的翻译过程,相比较与视频中的动画,在黑板上一步一步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学生更有近距离探索到生命奥秘的成就感。甚至可以在教师演示三个氨基酸以后让学生上台演示,更能调动大家学习兴趣,同样达到知识的深层次掌握。
2.2通过模型构建知识网络
生物概念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最为基础的内容,也是学生进行思维判断、推理的基础要素。由于高中生物知识点繁多,涉及的概念也很多,学生在记忆各种概念时经常会感觉十分抽象,难以理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模型构建,通过文字、箭头、关键词、颜色等将概念形象的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发现生物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并且能充分将生物本质揭示出来,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相应的概念模型,让学生可以根据模型深入的理解概念,并通过自身语言将概念组织出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时,就可以指引学生制作概念模型,构建出相应的知识网络结构,把和细胞结构相关的知识建设成一个网络系统,而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自建模型进行完善、补充,帮助学生构建模型,这样学生就会对各个知识点有更加全面的把握。
2.3通过模型提升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教师在讲解新课时,由于会涉及很多概念,并且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比较多,学生在理解、记忆上有诸多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合理的应用模型来帮助学生认清知识原貌,直观呈现各中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例如,再学习完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之后,各小组合作通过简单的纸张剪贴再黑板上呈现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依托此模型再进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在模型上直接展示各运输方式经过的对象(磷脂还是蛋白质),以及浓度关系,膜内外的区别等,模型加上板书会让学生对运输方式的区别一目了然,课堂效果明显提升。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模型构建已经成为利用率较高的教学手段,教师着重培养学生模型建构的基本思维与能力,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知识原理,又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水平与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实践中,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情况与学生实际,科学合理的构建模型,引导学生深入的探索知识,主动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邓象斌,具象化实物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4):163.
[2]王佳.三维模型及其动画在生物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7(33):105-106.
[3]程炜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8(3):25-26.
[4]黄国霞,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信息化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4:143.